中國人比較相信大勢所趨。 多數中國人不僅相信秦朝走向中央集權大朝代是大勢所趨,而且覺得元滅南宋等也是大勢所趨。用現代術語就是這些事件必然發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也許正因為多數人相信朝代衰落或滅亡為大勢所趨,很少人願意挑戰命運。也許正因為很少人願意挑戰命運,大勢所趨真的就大勢所趨了。 大勢所趨,天命,歷史潮流,歷史必然性植根於很多中國人內心深處, 我也許看多了世界史,我眼裡歷史並沒有那末必然, 許多偶然因素影響到大歷史的走向。 這也許也是在秦統一中國問題上, 我把白起和名將效應看得比較重的原因。 現 在想談的是路易十四時代。路易十四早年法國如日東升。法國國家鎮壓了世襲貴族的反抗和反叛,完成了向專制制度的轉化,建立了一支歐洲最龐大的最先進的軍 隊。 和朱元璋類似,路易十四也不願受首相的束縛。 1661年馬扎然死後,路易十四決定不在任命首相,而由自己直接統治。 路易十四重建了巴黎,巴黎人口增加到五十萬以上,法國王政時期文化碩果纍纍,成為歐洲的中心,法國宮廷成為歐洲形形色色小王權模仿的榜樣。 如果我們身歷其境又不知道後來歷史的演化,是否我們會把法國看成歐洲的未來,認為法國稱霸歐洲或一統歐洲是大勢所趨,為歷史的必然呢? 路易 十四前期對外擴張戰果纍纍。 通過一系列戰爭。 通過威斯特伐利亞條約(1648)法國獲得洛林地區梅林,圖爾,凡爾登三個主角去和除了斯特拉斯堡外整個阿爾薩斯地區。 通過比利牛斯條約(1659),西班牙認輸,法國在南方和北方擴展了土地,法國成為歐洲最強的國家, 通過亞琛和約, 法國獲得西屬尼德蘭12座城市以及周圍的土地。1672~1678年又與荷蘭交戰,1678年的《奈梅亨條約》使法國占領弗朗什孔泰和尼德蘭南部的一些城 市。如果路易十四死於17世紀80年代,他勢必被看成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 不幸的是歐洲英國和戰國末年齊國大不一樣,決心不讓一國獨霸歐洲。英國為了防止路易十四,拿破崙,威廉二世以及希特勒稱霸歐洲,付出了極大代價。 如果沒有英國的努力,上述幾位大概一定能稱霸歐洲甚至統一歐洲, 不詳述。 路易十四中後期也頗不幸運,碰到了英國約翰丘吉爾(馬爾波羅公爵)和歐根親王這兩位將領。 終於功敗垂成, 稱霸歐洲化為春夢。 法國革命前十八世紀歐洲軍事史,比較公認最出色的軍事領袖是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其次是歐根親王,馬爾波羅公爵,瑞典的查理十二,和法國元帥維拉爾斯。再其次是薩克森伯爵莫里斯, 馬爾波羅姐姐和英國詹姆士一世的私生子博瑞克公爵, 范多姆公爵和彼得大帝。 路易十四前期,法國有大孔代親王和杜倫尼(蒂雷納)兩位名將。中後期主要依賴六位法國元帥:維拉爾斯(Villars),范多姆(Vendome),維勒洛依(Velleroy),博福勒 斯(Boufflers),馬爾森(Marsin),和塔拉爾德(Tallard。 六人均為歐根和馬爾波羅親王這兩位當代最傑出將領手下敗將。 奧國幸運的是,歐根親王先於1697年大破法國在東方的盟友奧斯曼軍,為歐洲軍隊第一次擊敗一位蘇丹御駕親征,而且大勝。 因此國家制度相對落後的奧國才能騰出手來抵抗法國。 令人多少有點諷刺的是,路易十四曾有機會把丘吉爾和歐根親王收為部下。但對丘吉爾和歐根親王看走了眼。 丘吉爾曾在法軍服役,上司對他十分器重,大元帥蒂雷納也覺得這樣的一位人才值得培養,向國王推薦,但路易十四的評語,雖很勇敢,但是過於沉浸於宮廷社交生活,是個小白臉式的人物,日後難成大器, 放走了丘吉爾。 歐根親王,1683年,20歲的歐根向路易十四要求加入法軍,並指揮一個連,可是路易十四看不上他,拒絕了歐根的請求。 路易十四錯失二人,也許為後期最大的遺憾。 難得是馬爾波羅和歐根兩人一見入故,配合十分默契,從沒有互相拆台,這在軍事史上實在不多見。 1704年馬爾波羅在法軍鼻子底下從荷蘭穿越中歐到達多瑙河,和歐根親王合作在布倫亨戰役擊敗法軍,打敗法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拯救了奧國。 如果這戰戰敗,法軍將占領維也納,歐洲之後的演變就難說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大概講是另外一個結局。如果西班牙王位戰爭法國勝利,奧國戰敗,法國西班牙合併,法國以法國西班牙意大利荷蘭之力,不說一統歐洲,至少稱霸百年沒有多大問題。 路易十四放過了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兩個軍事天才,是不是多少有點偶然呢? 回到歷史必然性的主題,如果秦沒有白起,沒有長平之戰的勝利,秦真能征服趙魏韓,進而統一全國嗎? 不那麼必然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