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的博文提到了美国工程师Oliver J. Todd领导美国红十字会为救助中国1920年北方四省的大旱灾的救援而启动的中国最早的公路修建工程项目,今天从网上找到了更多的有关信息。
昨天摘引何伟的《Country Driving》提到的Todd领导的公路项目是从山东开始的,今天看到了一篇很短的网上文章(作者为'n1an38d')提到了当时在山西省修建的平辽公路,全文照抄如下:
中国1920年大饥荒:美国红十字会等以工代赈
1920年,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发生罕见旱灾,灾情遍及五省317个县,几千万灾民离乡背井,逃荒逃难,死亡人口约50万。面对天灾,中外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救济灾民。在山西,晋东南半壁尤为死亡枕籍,为救助灾民,美国红十字会、华洋义赈会合作实施捐款赈济筑路计划,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召募沿途灾民修筑平定县阳泉镇——辽县(今左权县)的平辽公路。筑路民工不但一日三餐有了着落,还可领取一定量的食物如高粱面或蛤蜊粉等,此举既使得灾民安然度过饥荒,又促进了山西交通的发展。1921年9月23日,总长121公里的平辽公路正式通车。
该文还附了一张照片:
网上还能找到更多的有关照片,如平辽公路总工程师,俄国人Kolesnikoff
平辽公路完工,移交给山西省政府的照片。照片正中是阎锡山。
除了美国红十字会,资助中国修公路的还有’华洋义赈会‘。维基百科上有该会的词目,全文照抄如下:
华洋义赈会(英语: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又名中国华洋义赈教灾总会,中国廿世纪前期一个规模庞大的慈善组织,由洋人华人共同营运,存在至1949年。
背景
1920-1921年,华北发生大饥荒,各省纷纷成立慈善机构,西方传教士及志愿人士、国际红十字会亦展开教济,调配钱粮,组织农村合作社,设立实验农场、互助社、植树造林、兴建水利,修筑道路。为了协调救济工作,吸收各地的慈善机构,1921年11月,华洋义赈会在上海成立。
营运
华洋义赈会的执行委员会,由西方人和华人组成,当中西方人占多数,主要是美国人,华人则大多是接受西方教育的名人。其基金来自海关附加税(获得通商条约国家的同意),以及在国内外的募捐活动。1928年,美国华灾协济会(China Famine Relief U.S.A. Inc.)成立,基地在纽约,代表华洋义赈会在美国募捐。1923-1937年间,华洋义赈会每年都有年度报告,会内“工程股”(Engineering Department)每年另行编纂“华洋赈团工赈成绩”一册。华洋义赈会在各省有分会,后来分出上海华洋义赈会。
贡献
华洋义赈会希望“以工代赈”,认为改善基础建设是帮助灾民的最好方法,也可减轻将来险情,兴建了许多道路和水利工程。但局势混乱时,基金太多用于缓和燃眉之急。华洋义赈会的主要工程项目,有黄河的防洪工程,曾动员8千余人;1922年以50多万美元,在山西筑路并赈济大饥荒;“渭北工程”,在陕西省与省政府合作开凿泾惠渠,灌溉关中农地50万亩,被誉为现代化水利的“模范项目”;在绥远,则有萨拉齐灌溉工程。
历史学家认为,华洋义赈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科学化、专业化、非营利性的国际慈善团体”,往往得到各地百姓欢迎,甚至受地方自卫组织红枪会的保护。因会员许多是外国人,比华人更方便在各地来往工作,可免除被军阀的拦阻和威胁,无视政治的纷扰。
重要成员
自1923年6月至1935年,塔德(Oliver J. Todd)是华洋义赈会的总工程师,主持多项黄河与长江的防洪工程。1930年,贝克(John Baker)是赈灾行动主任,他是美国在中国救灾最有经验的专家之一。
虽然解放后至今很少有人提起,但我们似不应该忘掉这段历史,和帮助过我们的人。俗话不是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