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的逻辑误区 特有理
2018-12-20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经典问题,也是被许多人推崇及顺遂的一种利益博弈模型。为了证明《囚徒困境》经典推理结果的自然合理性,许多人会例举出很多社会的实际现象。比如价格竞争,先降价的会获得市场竞争的先机,于是他人必定被迫选择降价来应对,最终的结果是轮番降价后的微利甚至无利局面;又比如道路行车,如果抢行总能让人获得优先的路权,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人都会找机会抢行;再比如有人摔倒,如果过去搀扶的人总是被诬陷,最后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对公众利益的冷漠。也有人通过《囚徒困境》的概念来证明“丛林法则”的真实和有效:面对重大利益,人类出卖他人是天性,也是上天赋予的生存法则。所以,只要利益诱惑足够大,人必定会出卖他人。 许多问题出就出在概念的定义上。《囚徒困境》是一种假设,这种假设是一个极端孤立的环境状态,没有任何其它因素需要考虑;同时,《囚徒困境》是一个静态结果分析,并没有把事件与过去和将来结合。有人会说,假设就是假设,《囚徒困境》就是这种特定的条件。没错,特定的条件设置是为了思考的简洁和思维的收敛,但问题就在于人们往往把一个具有特定条件的逻辑思维直接代入到了具有复杂条件环境的现实社会。其结果,就是大众把博弈论中最坏的思维方向带到现实生活中。更加不幸的,是整个社会都将这些最差的行为模式当成了唯一最佳的选择。 《囚徒困境》的问题之一,是把思维限定在了对方也也一定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逻辑层面。
(假设:双方都不出卖,都关1年;双方都出卖,都关8年;一方出卖,出卖方获得自由,被出卖方关10年)
但是,难道这就是逻辑推理的终点,就可以因此做出决断了吗?很明显,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体系,也即个体的利益得失最终取决于双方共同决策的结果。但《囚徒困境》的解析却始终将逻辑局限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推演链条上。实际上《囚徒困境》所给出的经典答案,其根本问题是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进行割裂。不管是暗示也好、故意回避也罢,也许最有可能是没有意识到,双方有没有可能都超脱出局部利益来谋求全局的最佳结果? 问题之二,利益最大化是希望还是结果?假如沿着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思路走,推理所导致的决策除了个人的利益不会最大化,也就是双方互相出卖,整体的利益反而会最差化。如图所示:双方互相出卖时,二人坐牢时间之和为16;一方出卖时,坐牢时间之和为8,双方都不出卖时,坐牢时间之和为2。有人说,假设前提就是每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二人必定都【希望】不用坐牢。这里,正是逻辑扭曲的关键之处。 严谨来说,“希望”和“决策”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如果希望=决策,那还推什么理呢?任何其它情况都不用考虑,直接选最希望的目标路线就行,还用叫“困境”吗?其实,《囚徒困境》问题的推理都是障眼法,因为只要把前提和条件定义好,用三段论逻辑就行: 大前提:人都是自私的;小前提:自私的人都是要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因为:出卖他人可以使利益最大化, 所以:人面临困境时必定会选择出卖他人。 这就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悖论:当人人都选择希望利益最大化的决策时,每个人的利益包括整体的利益反而接近最小化。问题出在哪里? 其实问题就出在《囚徒困境》把【出卖他人可以使利益最大化】做为一个前提条件规定了出来。但这个前提条件在现实中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而关键的概念就在于:人类决策所得到的结果绝大部分是一个时变的系列过程。而决策所获得的利益与风险是共生共存的共轭复数关系。也就是当决策目标的利益期望值越大,其所对应的利益损失风险就越大。很明显,在《囚徒困境》中,如果两人都按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期望来决策,其结果必定是个体利益损失接近最大,整体利益损失达到最大。如果把人生的决策作为一个随机过程,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持续过程,必然导致利益获得的概率越来越趋近于零。例如行骗,对他人的行骗总是第一次成功率最高;行骗次数越多,成功的机率就会趋近于零。 问题之三,《囚徒困境》的框定条件,是否能与现实吻合?如果说两囚徒事先没有共谋,这在现实中确有可能发生;但出卖他人后是否就没有或很少有连带的后果呢?很明显,这与现实恰恰是绝对背离的。因为现实中,人对利益伤害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是强大的。而一旦社会进入互害模式,整体的利益损失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将趋于最大。 许多人认为社会的互害证明了《囚徒困境》推理的正确性。这本身就是跌入了其逻辑缺陷的陷阱。这实际上说明大多数人的理解能力都只在《囚徒困境》的局限条件水平。也就是只看到眼前、只看到局部;把侥幸获利的手段看成是长远成功的必然选择。 然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恰恰是因为超脱了《囚徒困境》的逻辑框架。从整体、从长远的发展过程来解析个体与整体的利益走向,那就只有合作共赢,共担风险的决策才是每个人的最佳选择。就好比在一个失火的房间里,只有人人都承担一份风险,有序地进行疏散,每个人的生存机会也就是概率才会最大;如果人人争先恐后地抢夺逃生的先机,那就会造成人人的生存都会受到群体的威胁,整体的损失也将是最大的。从文明发展的历史来看,每一次文明的跃升都是摆脱和远离《囚徒困境》的过程。而每一次对《囚徒困境》的回归,都是人类新一轮灾难的开始。所以,付出一定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整体利益,这才是个体利益的最佳追求模式。也就是对大多数人利益的大概率保证。选择出卖他人并期望他人不出卖自己而获得最大利益,这其实是赌徒心态而不是理性抉择。这就是针对《囚徒困境》问题的逻辑延伸。 假如两个囚徒都有以上的思考,他们还会选择出卖对方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