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看:
1914年,孫文二次革命失敗流亡日本,另立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對孫文個人宣誓絕對效忠,實是效仿在歷次暴動中頗能動員人力物力的幫派黑社會組織,圖再次起事.此黨後於1919年改為中國國民黨.
1915年,在推出新約法﹑增加總統權力後,袁世凱仍感不順手,導演請願而“應請”改行洪憲帝制.不想時過境遷,這延續二千年的衣缽若未曾被毀,尚可借其既有架構和威信,以舊瓶裝新酒行社會改革而免卻高風險高成本.如今被清廷在歷史的節骨眼上已將其毀壞殆盡而威信全無,即使身為漢族強人的袁世凱想用它來號令天下一統也已經無力回天,.
在遭全國唾棄﹑不得不廢止曇花一現的洪憲帝制後,袁病逝,政權在掌軍的北洋軍閥手中連軸轉,經歷失序後的亂世階段.十餘年(1916-1928)中,輪換七位元首,五屆看守政府,三十四任政府首腦,二十五屆內閣,五屆議會,其間還有直奉戰爭﹑直皖戰爭.國政如此,國運焉在?
1917年張勳復辟,段祺瑞將其擊敗,卻不恢復國會.孫文吁召開國會非常會議護法(即維護國民黨占優時定的臨時約法),卻不在法規範圍內行事而另組軍政府,訴諸武力誓師北伐.段馬上自立國會,同樣黷武而宣示“武力統一”,形成南北對峙,以牙還牙求取以暴力消滅對方.
其間南北兩方內部各有重重波折,無不肇因於各路軍閥都欲藉機擴充自己的勢力;又有北洋政府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等事件.1923年,孫文與蘇聯合作,以蘇共模式重組改造國民黨並組黨軍.次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定“聯俄,容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旋即成立黃埔軍校.國民黨自此為今後真正可行的北伐和基本統一中國打下組織和軍事的基礎.
回觀孫文由最初組織興中會提倡創立合眾政府,到熱中個人效忠,再到倚重黨﹑軍走武力勝人的道路,可知清廷喪威失信導致社會失序後,在動亂的中國唯一能爭一席之地的途徑是武力.在這一點上相對有新思想的孫文與並無遠見的武夫軍閥們殊途同歸.我們在這裡似乎聽到千年不變的迴響:朝代更替就是成王敗寇的爭奪﹑有我無你消滅對方的力勝!辛亥革命肇始的亂局與戰國爭雄﹑楚漢相爭﹑三國歸晉﹑陳勝吳廣﹑甲申李闖等等何其相似!革命固然可以在名義上改換國家或社會的外在表徵,卻難以改變被稱做路徑依賴的歷史實質前進的步伐.
北伐成功後的中國現代史,諒讀者諸君皆熟悉,這裡不贅述.孫文之後的中國國民黨,數易領導人,最後由具軍事背景的蔣介石脫穎而出,以武力和權謀擊敗或收服各路軍閥,基本統一中國,旋即又清黨剿共(與孫文的“容共”正相違背),不容潛在對手染指權力.後起的中國共產黨人步國民黨後塵,抱持相同的一個黨﹑一個主義﹑一支軍隊的做法並將其推向極致,終於在中國社會取得統治支配權.新統治層一旦掌持天下,不惜以極端手段立威,清除一切異己異議,開建新秩序.歷史再現中國特色的失序-動亂-爭雄-力勝-立威重建的典型輪迴.
辛亥革命促以成立的“中華民國”,經孫文﹑袁世凱﹑北洋軍閥政府﹑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換為共產黨主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共和的名稱變得更加鮮明突出,但辛亥革命追求的“建立共和”是否達成目的,世人可以見仁見智,不過至少歷史已經真真切切陳跡於人前,有目共睹,自可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