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革命一百年回顧與前瞻(19) 如此簡單一個列表,很難充分涵蓋,更別說囊括一切了,但至少給我們一些切入點. 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中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和已取得的成果堅定了並將繼續鼓舞國人發展先進大生產﹑學習和參與創造新科技﹑極大增強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信心和舉措.有關增國力方面的議論可以說是方興未艾,筆者樂觀其成,因此省些筆墨.對如此宏偉規模的大生產和日新月異的新科技的加速發展,必須有社會機制方面的配合和支持,才能使大生產和新科技發揮儘可能好的社會效益即讓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分享它帶來的紅利.不然,大生產和新科技帶來的巨大效益會大打折扣甚至扭曲而造成社會不公.社會機制實際上是人們思想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的具體體現,表達的是社會意志.在古今中外不同的社會形態中,無一例外它常常有滯後的表現.如果社會機制的進步跟上生產力和生產手段(體現在新科技﹑新的生產組織﹑流通方式等等)的更新,那是全社會的幸事.因為改變的成本低,也反過來會鞏固和促進生產力和生產手段的進一步發展.如果滯後而不知或不求改變,那會造成生產力﹑生產手段以及隨之而來的新行為方式與既存機制之間的脫節.一旦決定性的力量以不可阻擋之勢促其改變,那會造成強震效果,社會改革的成本急劇升高,甚至有可能造成生產力的短暫倒退,直至機制與基礎以一種劇烈﹑痛苦的形式理順,社會才痛定思痛,重新走向發展. 讓我們濾繁就簡地做個摘要: * 市場體系召喚大規模生產.交換互利成為構成社會行為基礎的經濟行為的壓倒性特徵. * 市場體系的效率和活力來自充分競爭和層出不窮的創新. * 生產的運行和持續發展,有賴於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而穩定有序的環境靠全社會認可的權威來維繫和保證. 顯然,交換互利必須以交換雙方或多方具有平等權利為前提,不然交換不存,只會盛行掠奪或強征.同樣,充分競爭必須有儘可能廣泛的參與才能實現.如果不能保障與生俱來的基本權利(包括平等權利),參與就無從談起.只有公平﹑公正的競爭才能促使創新和帶來效率,也為最大多數的參與者接受.競爭免不了爭議甚至衝突,理所當然就要有為所有人接受的仲裁.缺少各方都能接受的仲裁,何以維持共處共存?不能共處,交換互利的平台就岌岌可危.公平﹑公正的競爭必須讓所有參與者接觸﹑知曉﹑掌握同樣的信息以便作出理性而儘可能正確的決定.如此則召喚公開﹑透明.同理,鼓勵和保護創新必須有產權保障尤其是知識產權保障,不然人人走低成本乃至無成本的複製捷徑占他人發明的便宜,長此以往會導致挫傷乃至湮沒一切創新努力的結局. 生產運行和持續發展的基石,是一個穩定有序的共處社會.它既支持不間斷生產﹑又讓不斷更新的需求得以表達.穩定有序的保障,是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共同認可的規約(憲法或其他名稱的基本規則)並以它約束所有一切人和團體,同時認可和保障所有個人同等權利的共識輿論以及護法機制切實貫徹力等諸方面一同帶來的權威.依據公開成文法的大眾公開輿論壓力迫使任何個人或集團違背社會總體利益的企圖不能得逞.護法機制以法理和行政貫徹力體現多數人的意志.這樣,前提和結果趨於一致-共約共識的權威不容也不能挑戰. 於是,有關市場體系優勢的關鍵詞躍然紙上: * 交換互利 來自 平等權利 (才能使交換互利得以存在和發生) * 充分競爭 來自 廣泛參與 (需要保障基本權利包括平等權利) 仲裁 (才能保證競爭和爭議公平﹑公正) * 不斷創新 來自 產權保障和其他激勵法規 充分競爭 普及教育 * 穩定有序保障 來自 同一規矩約束一切人的共識 護法機制的執行貫徹力 鐵路,港口,機場,高速公路,電站,製造業,金融和新技術服務……都是國家現代化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同理,關乎市場體系優勢的關鍵詞所代表的社會機制要素也是消除低效和不穩定隱患,保證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備長效建構.當然,如此宏大艱難的任務,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中國人經過一百餘年的奮鬥和挫折,然後挾三十年改革開放的疾風,才使國家物質層面的基礎建設初具規模.毫不奇怪,社會長效建構的鋪設,沒有一個相當的時間段也不可能達成.因此,對用相當長的時間來建樹這必需的架構應無大的異議,問題只在是否認清這些關乎已選定的市場體系和它的方向道路的關鍵要素以及如何去踐行-是高屋建瓴,執市場體系之本而使認識透徹,在行動上既預作準備,也堅定地小心前行;還是知難遲疑,進退維谷,短見釀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