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亥革命一百年回顧與前瞻(27) 結語 以辛亥革命為起始轉折點的中國歷史上國家和社會體制的第三次巨變是一個深刻而觸及一切方面的持續轉變過程.王國維稱:“殷﹑周間之大變革,……則其制度文物與其立制本意,乃出於萬世治安之大計……”56司馬遷記李斯等議於始皇帝贏政:“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57這兩次巨變深刻改變了中國的社會形態,其體制分別延續八百年和二千餘年.如今我們親身經歷的這一巨變,它始之於交往越發緊密﹑競爭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環境中爭生存而帶來的生產力根本變化,必將歸之於適應並支持這變化的生產力的社會結構和機制的轉變﹑形成和完善,所以它在深度和廣度上比前兩次巨變有過之而無不及.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浪潮以通商和殖民的方式敲開中國的大門,新舊生產力對比立見高下.如果生產力停滯﹑落後並遲遲追趕不上,中國的境況和堪憂的前景已經由晚清喪權辱國經民國戰亂到人民共和國文化大革命背離歷史發展方向百餘年間的蹉跎逶迤展露無遺.文化大革命後痛定思痛,三十多年厲行並深化改革開放,中國生產力突飛猛進,面貌煥然一新,面對歷史基本提交了一份遲到但還堪稱滿意的答卷.適應並長程支持這一生產力變化所必須的社會機制的培育和建樹以及現有社會結構的改造,是必不可少的一課,也是整個生產力和共處社會發展巨變的有機組成部分.轉變失當造成社會失序以至動亂,握權者無法對歷史交代;安於現狀,缺乏遠見而不求改變﹑不知如何改變,當生產力前進的力量帶動的難以阻擋的變革或遲或早來到的時候,歷史還是要清算握權者的責任.因此,漸進有序,穩中求變是對的,但必須示人那求變的“態”和“勢”,也就是方向和布局.這是區別有序求變和不(或不敢)作為的試金石.執政系牽億萬民眾和國家前途,千頭萬緒,可謂宏微巨細,無一不事關重大,但在謀劃﹑要旨﹑策術﹑貫徹諸層面,有權重和緩急的不同.有關共處有序的抽象長存權威﹑共約根本大法﹑社會觀念共識和關乎過渡的正名﹑監護,大概都在要旨和韜略的範圍.在國家管理四要務-建立﹑完善和維持貫徹長程共處的社會機制(立法,循法,維法,平權,參與,公正,公平);扶持推進生產力(經濟政策);提供公共服務(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社會福利等);安全防衛(國家的安全,獨立,主權)-中屬於建立完善社會機制之務.伴隨改革開放而來的對一系列具體政策形成和施行的建言﹑研討﹑回顧﹑檢視可謂言路已開,各種見地屢見不鮮,但涉及長治久安的前瞻性有序推進建立完善社會機制之務的議論不多見.能見到的大致為兩方面:或強調維穩﹑立足現狀而模糊國家進步走向;或輕言替代,不屑知己(中國的歷史由來),淺於知彼(他人社會模式的形成發展及其歷史文化基礎)而圖革命,將一旦失序動亂對民眾和國家整體利益的毀滅性損害視同兒戲.這兩個方向皆非國家和民眾之福.鑑於此,值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作一家之鳴,以喚國人一同關注這一不以人意志為轉移﹑已然進行了一百六﹑七十年而仍在繼續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巨變. 注釋 1. 《十三經註疏.周易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版, p.60. 2. Paul Kennedy,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First Vintage Books Edition, Jan. 1989, p.149. 3. 《史記.周本紀》,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1.版, p.21. 4. 《二十二子.竹書紀年統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版, p.1082. 5. William H. McNeill, The Rise of the Wes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p.194. 6. Magna Carta,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gna_Carta 7. 黃永堂譯註《國語全譯》,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5.2.版, p.9-10. 8. 張維為, 中國模式是“最不壞模式”, 文匯講堂, 2010.5.28. http://www.news365.com.cn/wxpd/jy/jyxwf/201005/t20100528_2719530.htm 9. 《漢書.董仲舒傳》,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1.版, p.802. 10. 《十三經註疏.尚書正義.商書.西伯戡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版, p.177. 11. 《十三經註疏.尚書正義.周書.召誥》,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版, p.213. 12. 《二十二子.老子.八十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版, p.9. 13. 《史記.李斯列傳》,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1.版, p.770. 14. 同上 15. 同上 16. 《漢書.董仲舒傳》,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1.版, p.794. 17. 《二十二子.管子.治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版, p.154. 18. 《二十二子.管子.侈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版, p.142. 19. 王國維, 《觀堂集林.殷周制度論》, 中華書局,1959.6.版, p.473. 20. 《史記.殷本紀》,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1.版, p.12. 21. 王國維, 《觀堂集林.殷周制度論》, 中華書局,1959.6.版, p.456-457. 22. 《十三經註疏.尚書正義.堯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版, p.119. 23. 《十三經註疏.周易正義.大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版, p.30. 24. 《十三經註疏.孟子註疏.離婁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版, p.2719. 25. 《十三經註疏.論語註疏.學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版, p.2457. 26. 《春秋繁露義證》, 中華書局,1992.12.版, p.141. 27. 同上, p.85. 28. 《白虎通》,卷三下,頁六. 抱經堂叢書第四函,藝術印書館印行. 29. 同10.注. 30. 《十三經註疏.尚書正義.周書.多士》,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版, p.220. 31. 《十三經註疏.尚書正義.周書.召誥》,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版, p.213. 32. 《史記.陳涉世家》,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1.版, p.600. 33. 在西柏坡學習考察時的講話,2002.12.6.,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02/content_731349.htm 34. 在中央黨校2010年秋季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2010.9.1., http://china.huanqiu.com/roll/2010-09/1070913.html 35. 《十三經註疏.尚書正義.周書.泰誓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版, p.181. 36. 《十三經註疏.周禮註疏.地官.大司徒》,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版, p.707. 37. 《十三經註疏.禮記正義.坊記》,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版, p.1620. 38. Mayflower Compact,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yflower_Compact 39.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Preamble,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Constitution#Preamble:_Statement_of_purpose 40. 《史記.匈奴列傳》,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1.版, p.872. 41. 《二十二子.山海經.大荒北經》,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版, p.1385. 42. 《史記.五帝本紀》,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1.版, p.1. 43. 《十三經註疏.毛詩正義.商頌.殷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版, p.627. 44. 《史記.六國年表》,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1.版, p.182. 45. 《隋書.列傳第四十九.北狄.突厥》, 中華書局, 1999.7.版, p.1249. 46. 《十三經註疏.論語註疏.堯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版, p.2535. 47. 《十三經註疏.禮記正義.中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版, p.1630. 48. Thomas R. Martin, Ancient Greec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6版, p.70,71. 49. (德)特奧多爾.蒙森 著, 李稼年 譯, 羅馬史, 商務印書館, 2004.7.版, p.58,61,63,67,79,80,81,82,85,92. 50. 《辭海》, 2002.1.版, p.277. 51. 《十三經註疏.周禮註疏.天官冢宰.大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版, p.648. 52. 《十三經註疏.尚書正義.虞書.舜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版, p.128. 53. 《史記.周本紀》,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1.版, p.16. 54. 《十三經註疏.論語註疏.子路》,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版, p.2506. 55. 《二十二子.荀子.正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版, p.342. 56. 王國維, 《觀堂集林.殷周制度論》, 中華書局,1959.6.版, p.453. 57. 《史記.秦本紀》,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1.版, p.41. 寫於 2011.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