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凡平的(瞎)駁
特有理
2015-6-30
我喜歡凡平這樣有條有理的批駁。這樣至少你的觀點有一個比較清晰完整的輪廓,讀到的人,包括被批駁的人,至少知道你的思維邏輯狀況,以及基本的論據是什麼。這樣,別人回應也有了準確的方向。凡平砸了三下,我也回應三個方面,但不是完全對應,而是重新組合。
回應一:
凡平(瞎)駁的一個代表性問題,就是並沒有真正區分描述和描述對象的性質。【凡平: 德國人、英國人、美國人、日本人、、、所有現代文明社會的大多數人對“民主”難道還能有理念的差異??? 】。凡平的這句話真正暴露了他所代表的一批人,對我文章思路的一個最根本的(瞎)理解。我說的是【中文】的民主二字。以英文Democracy為參照,不同文字有不同文字的對應詞彙。關鍵問題,英文Democracy、法文Démocratie、德文Demokratie、西班牙文democracia、希臘文δημοκρατία、拉丁文democratia,哪個詞彙是民與主的組合?我文章中明確提到“翻譯”的偏差,但許多人卻視而不見,眼睜睜混淆中文字義與其他文字的差異,以及文字描述本身與被描述對象的完全不同。在此,再次強調一遍:我要打倒的是中文“民主”對democracy的表達,不是要打倒democracy。另外,凡平質問中的三個大大的問號應該留給自己:為什麼所有文明社會的大多數人對“民主”就不會有理念的差異?這實際上是現實世界存在的最大政治問題。
回應二:
凡平列舉了“權威性”的民主解釋,有維基百科,有資中筠,有龍應台。首先說,我是最不相信權威的,其中的信念確立說來話長,這裡不做解釋,僅就列舉的權威做出簡評:
1、維基百科是一個群眾性的平台,其信息的精密度雖然很高,特別是那些具有廣泛社會共識,以及可以用科學語言進行系統描述的信息的確非常具有參考價值;但對於文字的解析,以及社會認知性的問題,維基的信息充其量只能作粗略的參考。萬維網上曾經辨論過“贍養”二字的含義,結果發現簡體大陸版的解釋和繁體台灣版的解釋就存有差異;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對其內容進行修改,結果造成甲昨天引用的解釋到今天就變成另一種樣子。因此,從嚴謹的角度,維基百科的信息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標準。此外,人類社會在發展,人的認知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因此,即使先前被認為絕對正確的概念,也有可能不完善,甚至是根本錯誤的。
2、資中筠的《言論自由是民主的必要條件》,光看題目就知其邏輯的混淆,就像有人混淆文明和文化一樣。 所謂的democracy是一個集合概念,它既是一種社會運行模式的概念統稱,又包含了不同層次的權利關係。言論自由是democracy在基本人權方面的一種體現,而非實現democracy的條件。也就是說:言論自由是democracy帶來的一種社會權利,同時,democracy也是言論自由的政治保障。凡平引用這樣一個具有根本邏輯錯誤的“權威言論”為依據,不是把自己引向更加錯誤的方向嗎?
3、龍應台的解釋是一種通俗的描述,是為了讓大眾理解democracy能給民眾帶來什麼。但這根本不是democracy的全部,也不是定義的標準。
回應三:
我和施化先生對“民主”、對“人民”的批判,是針對其背後所代表的一種思想概念,並不是針對其所對應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群體或個人。可是相當一部分人卻硬生生非要把對概念的批判與文字描述的對象等效起來。這理解能力也太弱了點吧?這其中不乏有人揣着明白裝糊塗,藉機打擊異己、煽風點火看熱鬧。網上這點事,有人要故意裝瘋賣傻誰也攔不住。但我寧願相信凡平不是這類人,只不過被蒙蔽住了。
還請凡平先生耐着性子看完整、看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