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歌唱祖国》又被推到风头浪尖上。这么美好意境的歌,可以做任何一部爱国思乡电影的主题曲。只不过这首歌最早出现在《上甘岭》里,就被某些擅长做文字臆想的人定义为反美的歌曲。把朗朗吓的,宁可被骂做没文化,也要跳起来大哭自己不知道曲子的背景。真正众口铄金,人言可畏。好在美国政府没那么cheap,给这事定了个调调,也让草民朗朗松了口气。 中国人历史上文字狱搞得多了去了,清朝登峰造极,一句“清风不识字”,就能鞭尸灭门。当然最厉害的大概是在文革,上纲上线,小人四伏,风声鹤唳,人人自危,噤若寒蝉。想听故事,不用我在这讲,回家问问自家的老人,哪个没有一箩筐。这文革被彻底否定了,可文革的文化却死而不僵,还时不常顶上各种冠冕堂皇的盖头,跳出来博人眼球。 说是韩寒办的杂志,一幅漫画上有裸体男,为免伤风化,将私处挡住了,结果被指认漫画“影射党中央”。如今朗朗一曲《歌唱祖国》,让有文字狱基因的中国人,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和利益立场,不是弹冠相庆就是愤愤不平。总之是非四起。同志们哪,都抱着这种文字狱式的思维,追求开放民主,自由公平,司法公正,那不是缘木求鱼么。 中国的文学文字追求意境,好用类比隐喻比喻,令人浮想联翩,颇符合美学的原则。美的东西总是沁人心脾的,沁人心脾的东西总是令人心领神会的。加之中国人在政治上和社会中,自古追求“术”和“赢”却非“真理”和“真相”。于是这些想赢又善遐想的文人政客创造了文字狱。当然这点追求成功的雕虫小技是很容易复制的,于是很快被富有想象力创造力艺术感和竞争意识的中国人民发扬光大。文字狱就成了小小人讨生活的饭碗,成了大小人登堂入室的阶梯。 为什么臆想和渲染在中国文化中这么有土壤呢?做为一个在中国长大的中国人,我过去没想明白,直到有一天我看见孩子的阅读作业。学校里每周要求孩子写一篇读书笔记,给了七八个大方向,任选其一去写。其中有一个方向是“请写出书中的三个事实(fact),三个观点(opinion),和你自己的三个观点”。孩子问我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我粗翻了孩子的读物,说“车速30迈每小时是事实,车比你跑得快是事实,你认为它快或慢就是观点。事实是客观状况,观点是你看到状况后自己发展出的主观看法。”我教导了孩子,也自我启蒙了一下,在此之前我从来没刻意区分过我读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是“事实”还是“观点”。我有本能的一些判断,可没有深刻区分过。 反观我们中国人,我发现我们中国人在“事实”和“观点”间一直就一笔糊涂账。我们在生死上还分得清,比如杀人罪一定是有杀人的事实才能定罪,光喊“我杀了你”肯定不算数。可在其他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却太过糊涂,尤其体现在文人政客媒体的宣传品里,简述事实,甚至掐头去尾,然后基于自己的利益和立场,铿锵发挥自己的观点。这看官们,稀里糊涂,也没搞清楚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臆断”,仅基于自己的利益和立场,就跟着摇旗呐喊,推波助澜。 当年西方哲人(是罗素,如果我没记错)分析中国人,说是很想不通为什么中国人没什么宗教传统,可好像十分有宗教情绪。依我看,原因就在中国文化中“事实”和“观点”间的这笔糊涂帐,加上对“义”和“气”的推崇,于是朴实善良的人们有如浮尘,加之数量巨大,一不小心就被这个或那个大笤帚扬起来变成的沙尘暴,遮天蔽日,都以为自己在打扫卫生,做替天行道的事,结果黑白不分,不知搞出了多少屈魂冤鬼。这总刮社会沙尘暴的社会环境,实在不是什么理想社会吧。 所以我认为,中国人应该展开全民的“事实”和“观念”的大甄别,政治学习,就拿报纸上的各色文章,来分析分析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臆断”(当然臆断有厚道的,有邪恶的);孩子读书,也象美国小学生一样,分析分析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观点有公平的,有偏激的)。这不比搞文字狱,搞消息封锁,搞文字审查更有建设意义吗?中国社会的公平正义不是建立在每个中国人诚实理性的头脑和的一颗公平正义的心之上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