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伐林兄最近关于张学良的文章和高兄与信济兄的对话很耐看,两人说的都很有道理,但双方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对于这个话题,我也有一些想法,算是从第三个角度去看张学良吧。 张学良是不是民族英雄的争议 先说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如果光从西安事变本身来看,张学良是不是民族英雄存疑,如果一定要说是,也可能只是从共产党的角度去看的。但如果把视野拉长放大,从中国人的角度看,张学良和他的父亲张作霖是毫无疑问的中国人的民族英雄,尤其是张作霖。没有他们父子,中国人就有可能永远失去东北的领土,一如俄罗斯远东地区,我们的外东北。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语焉不详的是,东北全境在1900八国联军侵华后就落入了沙俄手里。沙俄在东北地区的投入,尤其是大连和中东铁路的建设说明俄国人一开始就有永久占有我们东北地区的打算,直到5年后的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陆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从沙俄手中夺去了南满,也就是东北地区的南半部。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在东乡平八郎的率领下对沙俄海军取得完胜,沙俄海军两支舰队被全歼,从此在东方再无海军。可是,日本陆军在“愚将”乃木希典的指挥下只懂得使用人海战术,伤亡惨重,虽在南满惨胜沙俄,却已无力再攻北满。所以日俄战争后,形成了俄占北满,日占南满,中东铁路也是两国平分的局面。中国虽名义上拥有东北的主权,可是实际上东北却由日俄瓜分。两国都有驻军。而且,更为复杂的是日俄两国在东北都有大量移民,日本除了本国人外,还鼓励朝鲜人大量移居中国东北。 在此情况下,中国人的草莽英雄张作霖,假意亲日,借助日本的支持统一了东北全境,把东北保在中国人手里。日本人发现张作霖不听话,在皇姑屯暗杀了他。张学良子承父志,不仅稳住了东北的局面,而且在1928年12月毅然易帜,服从南京政府,完成中国统一。 张氏父子主政东北期间,对日韩移民百般阻扰,对中国移民则大开门户,甚至从远至安徽的关内各省一火车一火车地组织中国人移居东北,把东北地区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手里。日本人的阴谋没有得逞,不得已先是策划了皇姑屯暗杀,后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如果没有张氏父子,很可能就没有了中国人的东北三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氏父子是辛亥革命后中国最大的英雄,是中国人的民族英雄。如果张氏父子不是中国人的民族英雄,日本人根本不用策划实施皇姑屯暗杀和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历史的舞台上也就没有了后来汪精卫和溥仪的戏份。 关于西安事变的争议 关于西安事变,高文中的观点是:张杨发动的“西安事变”,挽救了中共红军。张学良是中共的“千古功臣”是当之无愧的。然而是不是中国的“千古功臣”呢? 我想西安事变“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应该是共识了,中共因此视张为恩人,恨张学良的人也就是因为这点而恨他的,因为合理的推论是,如果当时剿灭了共产党,中国后来会一直在蒋介石国民政府的领导下,不会有大跃进,不会有文革,不会有肃反,不会有大饥荒等等灾难。万维网的网友之间的很多争论也就不必要了。 我的观点是,对西安事变,要看它对抗日战争的影响。如果没有西安事变和国共合作,中国照样能取得抗战的胜利,则张学良只是中共的“千古功臣”而不是中国的“千古功臣”,反之则他既是中共的“千古功臣”也是中国的“千古功臣”。所以为了厘清这个问题,我先要来分析一下抗日战争的前前后后。 1933年的长城抗战是一场比较接近正式的中日决战。在华北的中国军队包括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都参加了战斗。中方直接参战的军队达三十五万余人之多,而且精锐尽出,上场队员名单包括(排名不分先后,看看这些名字就知道中国队出场的尽是国家一队的主力队员):黄杰,徐庭瑶,关麟征,杜聿明,郑洞国,邱清泉,戴安澜,商震,傅作义,宋哲元,冯治安,张自忠,刘汝明的,赵登禹,王以哲…… 日军总兵力只有五万人左右,只是关东军一部,但战争的结果却是中方防守的长城要隘尽失,平津危急,不得已签订城下之盟。以中日国力军力的差距来看,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如果我方如日军所想,把军队全部集中到华北和日军决战,则日军“三月亡华”不是幻想。 所幸的是,中国统帅蒋介石以高超的战略来部分弥补了中国和日本之间国力军力的巨大差距。我方的战略简而言之就是化北南方向的抗日战争为东西方向的抗日战争,为此不惜在上海主动攻击日军,引日寇从上海沿江而上,把战场尽量放在两湖一带,我国中央政府则迁入重庆。关于对日战争,蒋介石政府从九一八后就开始逐渐作了准备。后来的战争进程的确也实现了中国方面原先的设想。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三峡一带的崇山峻岭从来都是重庆地区的天然屏障。在历史上,从未有过穿越三峡攻进重庆的成功例子。历史上的例子,都是从汉中经川北入川,先取成都,再谋重庆。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重庆属巴国成都属蜀国。巴蜀分别面临着湖北的楚和陕西的秦的威胁。结局是秦从北面入川灭蜀然后再灭巴。以后两千多年的四川盆地战史,就是这一历史的一再重复。如三国时魏灭蜀;五代时后蜀灭前蜀;北宋灭后蜀;蒙元和满清入川等,都是从川北打入的。尤其是蒙元时期,重庆地区的抗战坚持了几十年,即使在全国其他地区沦陷后还坚持了一段时间。满清时期重庆虽然陷落,重庆下游的巴东地区的夔东十三家抗清在大陆地区是坚持得最久的,后在满清三省汇剿下才失败。 因此,在中国中央政府退入重庆后,日军要想取胜,正确的战略应该是西渡黄河,占领陕西,由汉中而成都,从后方包抄重庆。问题是,战争打了八年,日军为什么从未西渡黄河呢。须知,以中日军力之差距,一条黄河是挡不住他们的。为什么日军不过黄河,我没有看到权威的资料,只能推断。那位如有欢迎指教。 我手头有两张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地图,是从中国大陆教科书上考下来的。贴图的网友惊叹共产党军队惊人的渗透扩张能力。网上也流传着毛泽东在洛川会议的讲话,“七分发展两分应付一分抗日”。对他的讲话,我没有找到权威的出处。但我认为后来的历史就是这样展开的。 以晋察冀边区来看,聂荣臻1937年10月五台分兵时带走了115师杨成武部等部只有约3000人,到1942年就发展到有108县,总面积二十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余万的晋察冀根据地。以上数据已经超过了十年内战时期全部红色根据地的总和。这也是为什么没有多少战功的聂荣臻,罗荣桓可以毫无争议的成为元帅的原因。 在敌后的日据区发展,抗日根据地多一寸土地,日伪军就少控制一寸土地;根据地多解放一个人,日伪军控制的人口中就少一个人。更何况,共产党军的军队有机会也打了很多硬仗。如杨成武部在黄土岭击毙了日军的 “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前些日子万维网友贴出的关家垴战斗等。 回到原议题,我关心的焦点不是西安事变是不是给了中共坐大的机会,那已经没有争议了。我想说的是,这么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存在,毫无疑问的牵制了相当数量的日军,使得日军终八年之战,从未能肃清后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存在是不是阻止日军不能西渡黄河的主要原因。如果是,则张学良是中国的“千古功臣”,反之则不是。我再放一张满清灭李闯和南明的形式图,网友可以对比来看。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即使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如果想要剿灭红军,他仍有机会。当时,张被软禁,杨出国,东北军西北军东调,中央军入陕后,如果蒋坚持要军事解决中共问题,他不是做不到的。从全局考量,从获取苏联援助的角度,从全民族抗战的角度考虑,他不坚持军事解决是有道理的。蒋介石既有全局的战略观,又有抗战到底的决心和能力,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我们在那样困难的时代有这一位领导人,不能不说是我中华之幸,否则,重演南明故事也不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南明拥有完整的东南半壁,与满清相比,除了军队战斗力差外,整体实力是强于满清的。注意下图清军入川的路线。清军全力进攻闯军时,华北非常空虚,但仇恨李闯的南明军没有任何动作。 个人以为,蒋介石后来的失败,1945~1946年的失策要占很大因素。关于这一点的论述已经有很多了。如他用陈诚裁撤杂牌军,令许多军人包括抗战功臣生活无助只得去投八路;如占领长春后下令新一军停战不过松花江;如重用一批如胡宗南那样的庸将等等。 试想,如果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能够和共产党和组联合政府,把双方的军队逐步国家化,他是有机会把中国引入正轨的。退一万步讲,如果内战不可避免,他如能用政治将军的陈诚来推动土改而不是去裁军和打仗,在军事上用关麟征孙立人等能战的将领而不是用胡宗南汤恩伯等庸将,他也未必没有机会。把他最后的失败全部归到1937年的张学良身上是不公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