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的《名校情结》,列了一些美国有影响力的人物当年读的是什么大学。在这四十位人物中,十八位华裔是来自各行各业,其余二十二位来自于工程,医学研究和金融界。本想通过这些例子告诉读者,不必把上名校看得太重。可是,有读者提出没看懂。想来是我写得不到位。现在再试一次。 开始的打算是列五十个人的。可是从NASA和Goldman Sachs高层人物的介绍中,没能找到所有人的学历。于是,只能作罢。但是,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了学历在工作中并不是很重要。 不错,在列出的人物中,读一流学校的还是多数。这很正常。本来在招生时,那些名校就在找明天的栋梁。 但是,不读名校也会有很多的机会。朱棣文是从 University of Rochester走向物理诺贝尔奖的,然后再成为当今的能源部长。Obama也是一个例子。读过他传记的,就知道他在进Occidental College时,是一个非常一般的学生。进了大学后,他阅读了许多书籍,从而让他成为一个能进入哈佛,最后走进白宫的人。 另外,进名校后,成功的机率并没有增加多少。所能增加的,就是看你能否运用“人脉”。由于在名校,同学间能结识的“牛人”比较多,从而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Obama找了他的同学卢沛宁做内阁秘书就是一个例子。另外,Bill Gates也是把他的室友请来管理公司的。当然,对一些不会利用人脉的人来说,这一点好处也就不存在了。 其实,我并不反对进名校。只是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不要狭隘地在分数和名校上打转转。一个连名校包袱都甩不掉的人,能走多远呢? 相关文章:《名校情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