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昭君的漫谈 Affirmative Action: 美国高校录取中的“种族因素”(下) 后答应她介绍一下 The Gatekeepers 中 Wesleyan 大学的录取程序。只可惜自己是几年前读的书,许多细节记不清了,但总的印象是录取的过程是右脑工作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人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什么叫好文章?什么叫好书?答案是见仁见智。好学生的定义也是一样。 首先,招生人员为每个孩子在几个方面各打一个分数,好像是四或五个方面各1到9分,具体不记得了。分数是以招生人员的价值观打的印象分,包括成绩。 本来成绩似乎是一个非常定量的东西,但仔细想想,成绩却是非常不定量的。SAT 测的是谁会考试;有的学校 AP 开的多有的少,AP 老师还有好有坏;每个学校的课程难易程度不同,即使是在同一学校,不同老师打分也不同;有的孩子非常看重分数;有的孩子是单方面发展甚至在某一方远远超过一般的高中生;一个对历史问题非常有见地的孩子可能因为不喜欢背日期而历史没有得 A;有的孩子年纪小的时候成绩不好,但后来上来了,on and on,我可以无休止地列下去。再说,一个今后想搞政治的学不好数学又有何妨?高分数只能说明一点,就是这个孩子可以把被要求的事做得很好。而这一点,在美国这个社会里并不被看得很重,甚至有人认为要求十全十美是一种病态。在 Wesleyan,所有的 SAT,AP,和四年的成绩会被综合起来变成一个1到9的数字,而且,只占总分的几分之一。 多方面打完分后,招生人员再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把学生归类,取,不取,可取可不取等。有些孩子被一个招生人员一眼相中就被归为取了,有些只被看一眼就被淘汰了。招生人员还会为每个孩子加上几句评语供招生委员会作最后决定时参考。如果记的不错,在 Wesleyan,每个孩子的材料会被两个招生人员审阅(我也读到过有的学校每位学生只被一位招生人员审阅的)。在归类时,他们会注意新生的多样性。他们会要一些搞体育的,要一些领导人才,要一些学习好的,要一些文艺人才,要一些家里有背景的,要一些社会底层的,要一些……,反正,任何他们认为有价值的都行,因为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多元的环境,让学生有一定的眼界,为学生建立一定的人脉,还会为学校多要一点捐款,找名人来提高一点学校的知名度,等等。另外,如果学校今年缺个喇叭手,那谁会吹喇叭,只要招生人员认为成绩还可以,就会被录取,而前一年,要的可能是鼓手。 当招生委员会作最后决定时,只有那些可取可不取的和两位招生人员意见不同的才会被拿出来小组讨论。 当挑选的“好”孩子到了一定数目,他们会做一次统计。如果哪一方面数据不对,在剩下的录取过程中他们就加以调整。比如,前面要了太多 SAT 成绩差的孩子了,中间50%值太低,在接下来的评估申请中,他们就会注意 SAT 高的孩子,这时,SAT 变得重要起来。如果发现今年亚裔学生已经太多,接下去被审阅的亚裔学生就会吃亏。我认为,所有外面有统计数据的项目都是有 quota 的,因为这些统计数据每年的变化不大。这些统计数据的本身就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一种价值观。 最后想提一下的是,绝大多数招生人员是刚刚毕业的本校生,他们的价值观是代表了年轻的一代。所以,我们的孩子也许更知道这个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是什么,而不是我们这批“老朽”们,呵呵。 相关链接: 介绍两本揭秘美国大学招生内幕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