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一代为海二代办夏令营专场是好事还是坏事?
打开最近华府地区的中文报纸,满目皆是介绍华人夏令营的文章和广告。出于好奇,数了数,从一份报纸上就能找到十四家全日制夏令营的广告,其中几家还有多处营地。这些夏令营几乎是海一代为海二代办的专场,并不面向整个社会。夏令营的内容基本上是复制中文学校的课外活动。师资主要来源于一批平时没有全职工作的中文学校老师和一些以教文艺体育为生的华裔专业人士。近些年来,这种专为海二代办的夏令营在华府地区越来越多,让人惋惜让人愁。
华府地区的的暑假有十个星期。在经过了九个多月的课堂学习之后,暑假为孩子们带来一个调节身心的机会。他们可以利用假期做一些平时没有时间做的事,去一些平时没有机会去的地方。比如与祖父母相处一段时间,读一些闲书。年纪小的孩子,还可以去一些五花八门的夏令营,开阔视野,结交来自不同地区的新朋友。
美国的夏令营种类很多。有每天去几个小时做一件陶艺的,也有住在营地,把划船、骑马、射箭、烹饪等一网打尽的;有学知识的,也有做公益的。许多夏令营的领队来自在校的大学生。由于领队自己本身就是个大孩子,夏令营里充满活力,富有时代气息。有的夏令营还从国外“进口”大学生领队,给孩子们带来异国的风情。
对于华裔海二代来说,由于父母辈本身的局限性,许多孩子们与美国社会的接触是有缺陷的。不少孩子平时没有足够的机会接触非华裔的孩子。这个现象在华人越多的地区越严重。在美国,亚裔人口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其中华裔不到1.5%。如果不为孩子们从小创造条件与社会上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群交流,当海二代走上社会后,就可能又要经历如同海一代移民一样的冲击,局限今后的发展空间。设想有一个上海人,到了北京之后只与住在北京的1%的上海人交往。纵然有一身的本领,这位上海人在北京的发展空间也是有限的。从心理上说,当一个人在自己生活的周围建立起一个舒适区之后,就会开始倾向于呆在舒适区内,而不是走出去。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只是在华人的圈子里生活,将来当他们需要处理与非华裔同事、上司、下属、客户、病人、邻居等等的关系时就会感到陌生。想要弥补这一不足,暑假送去有机会接触各种孩子的夏令营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然而,华府地区单种族的夏令营却很有市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家长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一个让他们孤立于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群之外的夏令营呢?
有些家长是害怕自己的孩子与非华裔接触后被他们带坏。这是一种很滑稽的想法,但是在华裔家长中却有普遍性。这种类似“田忌赛马”的思维,是把自己擅长的与美国社会的平均值甚至更差的去比较。其实,不少美国人是一群半夜也不闯红灯的人,是提倡每晚为孩子读书讲故事的人。在这个群体中,有人创办出当红创新公司比如Google,Facebook,有人获得诺贝尔奖,有人去世界某地撒钱炫富改善当地的医疗与教育。
也有的家长是害怕孩子找不到朋友而被人欺负。这是成人们的顾虑。去夏令营的主要是五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非常强的种族意识。另外,夏令营通常会为孩子们创造结识新朋友的条件。因而,如果把不同种族的孩子放在一起,他们很容易就能混在一起。而小时候能够习惯与不同的种族交往,长大后与人交往就会比较自如。即便你的孩子只是在美国短期居住,与各种族裔交往的经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里也会终身受用。
还有的家长是希望孩子在中国人的环境中学习中华文化。但是仔细想想,这是一个伪命题。这些孩子本来就生活在华人家庭。此外,美国的华人社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社会,与中国大陆以及台湾香港都是脱节的。其实,要让海二代认识中华文化不需特别的环境。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的文化中已经包含了一种正视自己的根的元素。对美国人来说,了解自己祖先的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从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为他们的孩子创造条件了解中国文化这件事上可见一斑。只要海一代自己不做一个让孩子瞧不起的人,长大后的海二代一定会以他们自己的背景为豪的。
消除隔离(segregation)是减少种族歧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的黑人罗莎•帕克斯在阿拉巴马州的一辆巴士上拒绝给一名白人让座,主动反抗被种族隔离。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占人口不到1.5%的华裔却还在为下一代办越来越多仅限于华人的夏令营,努力地做着自我隔离的傻事。不错,要海一代的成人融入美国社会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不阻碍他们,海二代的孩子们是可以做到的。让我们为海二代营造融入社会的环境,赢在起跑线上,而不要为他们设置障碍。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华人只办面向全社会的夏令营。
上一篇:
看图说话:大自然的威慑力(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