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北京下飞机后要自己打发一顿晚餐,所以在家时就早早地做好了功课,选定了在旅馆附近的一家餐馆。这家餐馆中选的理由很简单,他们供应鲥鱼。一到北京,顾不得时间差,也管不了半条鲥鱼要价人民币三百八十八,直奔鲥鱼而去。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上海吃过几次鲥鱼。记得有一天,餐桌上出现了一段飘着鱼香的清蒸鱼,鱼肚鱼背上指甲般大的鱼鳞闪闪发光,保存得完好无缺。长辈们告诉我说这叫鲥鱼,最好吃的是鱼鳞下面一层“肥肥的东西”,所以烹饪鲥鱼不应去鳞,吃鲥鱼要吸鱼鳞。 当满心期待的鲥鱼端上桌时我大失所望。那不是小时候吃过的鲥鱼,而是现在能在美国吃到的Shad。 Shad的中文翻译也是鲥鱼,但此鲥鱼非彼鲥鱼。虽然美国品种的鱼肉也还算细腻肥嫩,但鱼鳞下没什么“肥肥的东西”。每年五月间在华府的超市上可以看到Shad,花十五到二十美金能买到一条一英尺多长的鱼。据一位超市的营业员说,因为刺多,美国人不喜欢Shad的肉,只喜欢Shad的卵。 为什么在北京吃到的不是中国的鲥鱼呢?驱于好奇心,回家以后百度了一下。原来“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鲥鱼产于长江下游,以当涂至采石一带横江鲥鱼最佳美,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然而近年来,长江水生物种频频告急,继扬子鳄、中华鲟、白鱀豚、胭脂鱼之后,长江鲥鱼又发生危机。1988年鲥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第一级的保护物种。” “据统计,1974年,长江鲥鱼年产量曾达157.5万公斤;80年代后逐年下降。”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长江鲥鱼陷入濒临灭绝的窘境呢?” “主要是生态环境被破坏,影响了鲥鱼的正常生长。如赣江万安水坝建成后,鲥鱼产卵场的流速、水位、水温等生态条件改变,河床提高,影响了鲥鱼的正常繁殖。” 呜呼,吃被文人墨客赞赏过的中国鲥鱼的日子大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即便将来能够吃到,也只会是人工饲养的了。张爱玲要是活在当下,一定会把人生三恨从“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 变为“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绝迹,三恨红楼未完”。 舌尖上的童年是越来越难找回来了。 最想说的: 网上语言暴力没有赢家(微博) 相关博文: 故乡见闻2012——两场秀 故乡见闻2012——杭州郭庄 故乡见闻2012——郭庄的插花展 故乡见闻2012——东方菲尼克斯 故乡见闻2012——高速公路 故乡见闻2012——红歌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