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与在外地的老朋友通电话,朋友问我有没有认识的女孩可以介绍给他儿子当女朋友。这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大藤毕业生,曾经的数学小天才,后来还边工作边上课修了一个硕士。现在有一份不错的但普通的工作,是一位孝顺的宅男…… 认识一位非常会读书的女孩。在别的同学一学期只上四、五门课还可能拿不到A的藤校里,她每学期都上六、七门课,大学四年保持几乎完美的成绩。但她没有提早毕业,没有出国游学,没有拿双学位,也没继续升学。只是按时毕了业,在一家大公司里找了一份四平八稳的工作…… 有个朋友的女儿进了美西一所不是藤校但似大藤的名校,毕业后也是在一家大公司里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朋友希望她再努力一点,但她对妈妈说:不要把我当人才,我只不过是小时候比别人走得快,早了一点到达人生的顶峰而已。现在大学毕业好几年了,没有迹象表明她想继续深造…… 这三位海二代在上大学以前都是一心想上藤校的孩子。他们曾经非常努力,放弃了许多孩提时代的乐趣,得到了念藤校的机会。但现在,他们与当年进不了藤校的同学没有什么区别,将来…… 进入名校成了人生最辉煌的一刻是种悲哀。但是为什么这些曾经相当出色的孩子们后劲不足了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认为在相当的程度上问题出在孩子的家庭里。只要稍稍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不少海一代父母在育人的理念上是非常极端、专制、不科学的。 有些父母的目的性很强。为了一张漂亮的履历表,他们只重可以记录下来的结果,不管孩子是不是能够享受过程。父母们花尽心思,为孩子设计了学习和活动的蓝图,然后要求孩子按照蓝图一步一步地走。有些孩子够聪明,也很听话,每一步都走过去了,但并没享受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也没感觉到那是自己发自内心想做的事。长大之后,虽然他们可以去做某样事情,但缺乏兴趣,没有激情,很难达到极致。 有些父母要求很严厉。他们要孩子分秒必争,所有不能写在大学申请表里的事统统都被视为浪费时间而被禁止。交友当然是属于这一类的。孩子的社交被减到少之又少。即使是有限的社交机会,还常常被限制在本种族之间。因此,不少孩子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在当今的社会里,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人又能走多远呢?而学会与人打交道是需要从小开始的。少数民族的任务更艰巨。 也有些父母对世界的理解有偏差,还常常把自己的观念灌输给下一代。当父母的思维影响到孩子之后,会使这些孩子如同来自另一个星球。有没有听到过家长念叨“不好好念书就找不到工作”?一次,在大燕的经济课上老师带着孩子们讨论“为什么有人认为可以不上大学?”,一个华裔孩子不解地问大家,“不上大学能有工作吗?”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曾经有一个朋友沾沾自喜地告诉我,他十七岁的女儿为了学习,从来没有自己去买过衣服,都是穿妈妈买给她的衣服。听到这里,我彻底无语。对现实理解的偏差,会加大孩子与人交往的难度,丢失对自己的自信。 还有些父母的言行很矛盾,在极力鼓励孩子上藤校的同时又极力鼓励孩子贪图安逸。当父母谈工作时常常是开口稳定,闭口钱多事少。经过这样的教导,孩子在找到了一份安稳的工作之后会合情合理地认为从此万事大吉了,还谈什么深造,更谈不上为人类作贡献。 父母的强势和极端事实上在为顶尖学校筛选后劲不足的学生。通常能够按着强势父母的旨意去做的是一些棱角不太分明的孩子,而这些孩子本身多半是那种不爱冒险也不爱折腾的人,因此,学业完成之后他们回归普通是在情理之中。另外,顶尖学校的环境很可能会给这些被父母制造出来的尖子生带来压力,产生自卑感。当顶尖学校中后劲不足的毕业生多了以后是会对整个族裔不利的。校方会想方设法地预防入取这样的孩子。 父母的强势和极端还可以伤害到最有个性、最可能成气候的孩子。面对强势的父母,一些有棱有角的孩子通常在高中期间奋起反抗。那时,他们往往选择走与父母背道而驰的路线,结果可能很糟糕。认识一个小时候相当不错的海二代,在高中期间因为反抗父母而与毒品染上了关系,父母不得不为他换学校。有的孩子虽然反叛过后还是很出色,但在心灵深处却留下了阴影。有一位与父母斗了好几年的大藤生,虽然走自己的路没有偏离藤校,但她却被忧郁症困扰,还与父亲决裂了。已经几年没与父亲说过话的她去了学校以后就不回家了。 父母们,松松手,不要只把着眼点放在上什么样的大学上。早一点放孩子们出来看看自己种族之外的世界,学会与各种人物打交道。要允许你们的孩子去追寻他们自己的生活,犯他们自己的错误。在这个随时重新洗牌的社会里,有激情,有胆魄,会处世的孩子一定错不了。 如要海二代突破海一代,他们就必须要走出海一代认为靠谱的框框。 相关博文: 谁最可能成为雇主? 也谈华人下一代交友的族裔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