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犹太才女贝茹丽娅 讲过犹太教的辩论奇才拉比梅伊尔,便不得不讲讲他的妻子——拉比犹太教中公认的才女贝茹丽娅。之所以讲她,是因为她不仅是才女,而且几乎是整部《塔木德》所公认的唯一的才女。跟所有古代传统一样,犹太教也多少有点重男轻女的倾向,《阿伯特》便宣称:“不要沉溺在与女人的闲聊之中”,并认为这种人终将下地狱。至今在正统派犹太教中,读经学律法等“大事”仍然是男人的专利,女人最多学到《密释纳》,没资格学《塔木德》;会堂活动中,祈祷读经等事宜均由男人在正厅参与,女人则只能在楼台上或者屏风后屏息静听。不过,正如所有歧视女性的传统中总会出现几个不凡的女性一样,犹太教经典中也不断出现狄波拉、犹滴那样的女英雄,或者是拉比阿奇瓦的妻子那样的贤妻良母,不过熟习律法,能在争辩中与男人一决高下的才女却只有贝茹丽娅一位。 贝茹丽娅的《托拉》学识来自她的家学渊源。他的父亲拉比特拉迪翁是那个时代出名的律法大家。贝茹丽娅耳濡目染,聪颖好学,还在待字闺中的时候便参与了律法讨论,而且在辩论中击败过自己的父亲,改正了他的律法中的错误。后来嫁给了大学者拉比梅伊尔,便更是如鱼得水,不仅学识有了用武之地,而且律法运用之间,颇能体现出女性的善良与体贴。 据说拉比梅伊尔家的隔壁住了一群恶棍。因为他们无恶不作,愤怒的拉比梅伊尔便祈祷上帝将其剿灭。贝茹丽娅听见丈夫的祈祷,便问道:‘你这祈祷的依据是什么呢?是《诗篇》那句“愿罪人从世上消灭”吗?但你理解错了,这句话其实是“愿罪恶从世上消灭”(希伯来文原词意思是“罪恶”,也可以理解为“罪人”,通常根据下文理解为“罪人”),再看下一句“愿恶人归于无有”,意思是说一旦罪恶消失了,恶人也就不再是恶人了。所以你不该祈祷他们的毁灭,而应该祈祷让他们悔过自新。’拉比梅伊尔听了,恍然大悟,便改为祈祷让他们忏悔。据说后来这伙恶人果然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某个安息日,拉比梅伊尔的两个儿子突然暴亡,贝茹丽娅悲痛欲绝,但她首先想到的是怎样让丈夫接受这一不幸的消息。她把两个孩子在躺椅上安放好,蒙上单子,等着丈夫从经堂回来。她从容不迫地安排拉比梅伊尔吃了晚饭,做了安息日结束仪式,并用各种借口打发了他关于孩子们的提问。当一切都结束之后,她平静地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以前有人在我们家寄存了一些东西,现在他来索取了,我们该还给他吗?”拉比梅伊尔说:“是他的东西,我们难道不该物归原主吗?”贝茹丽娅说:“虽然如此,但如果不是你同意,我是不会归还的。”说完,她牵着丈夫的手,走到躺椅前,揭开单子。拉比梅伊尔看见爱子的尸体,放声大哭。贝茹丽娅劝慰说:‘老师,你不是说别人留下来的东西是要物归原主的吗?难道忘了《圣经》说“赏赐的是神,收取的也是神。神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了?’ 贝茹丽娅的家世跟那个时代的犹太民族一样,具有极强的悲剧色彩。她的父亲拉比特拉迪翁在罗马当局严厉镇压犹太教活动时坚持宣讲《托拉》,被酷刑处死;母亲被掠卖为奴,妹妹则被罗马当局卖入妓院,后来被拉比梅伊尔救出。她自己结局也并不比家人好多少。据说拉比梅伊尔对《塔木德》中“女人头脑轻浮”一句感到迷惑不解,因为自己的妻子才华横溢而又贤惠忠贞,断然不是轻浮之辈。为了证明经文的错误,他派自己的一个年轻英俊的学生去勾引贝茹丽娅。贝茹丽娅多次拒绝,但最终却受不了引诱,投入情人的怀抱。事情被揭出来以后,一代才女无地自容,自杀身亡。拉比梅伊尔对自己的愚蠢行为悔恨交加,离开了圣地,自我流放到了巴比伦。 不过这个结局是后代犹太学者们考据出来的,《塔木德》原文只是模糊地提到了“贝茹丽娅事件”。很多人至今不愿意相信这个结局,他们更愿意讲述《塔木德》记载的另一个故事,以保持他们心目中那个完美的才女形象: 加利利人拉比约西在路上碰到贝茹丽娅,问道:“请问我从哪条道走可以到达路德城?”贝茹丽娅回答说:‘愚蠢的加利利人啊!难道你没听过“不要沉溺在与女人的闲聊之中”吗?你该问“路德城在哪儿?”’ 张平 2012年5月22日 于特拉维夫 原载《中国企业家》2012年第10期,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牢头 |
|
留言时间:2012-11-25 09:02:41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