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一般的大宋朝
今天没事,应ZTer的要求,侃侃咱的大宋朝,抛一块砖,舞一次斧,吹一回牛,嘿嘿。
宋的名声不大好,有个弱宋的别称。宋的名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坏的?是否是辛亥革命前后的反清复明运动的后遗症?不得而知。古狗了很久,也未能得逞。看来,历史这个东东还是需要一点真的学问,留待方家斧正吧。
宋的弱,是指其军事上的衰弱。弱到什么程度?说出来真是会羞杀躺在坟墓里的宋家天子们。
一般来说,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初,往往是武功最兴盛的时期,开疆辟土,大致会有一番作为,秦汉隋唐,莫不若此。但是,大宋朝偏偏是个例外,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拿下位于山西的弹丸小国后汉之后,乘胜北征大辽,北京城下,败的一塌糊涂,就连皇帝赵光义也是头上围了个白头巾,化妆成一个拾荒的老汉,坐着驴车好不容易才逃跑回来。嘿嘿,地雷战看多了:)
等到辽金两朝末年,剽悍的北方蛮子被中原的灯红酒绿消磨的有几分颓废了,大辽于是被更北方的女真蛮子揍的满地找牙,后来大金又被更北方的蒙古鞑子欺负的走投无路,大宋家趁火打劫,预备拣个便宜什么的,结果依旧被穷途末路中的辽金,打的鼻青脸肿,一溃千里。
大宋不仅打不过辽金这种游牧与农耕文化混合而成的“新型的边疆国家”,甚至对于偏居西北一域的小小西夏也是无可奈何,屡战屡北。
有宋一代四百年,军事上一直处于对于北方民族的被动防御中,大部分时间,不得不每年上供一笔银子,今人唤作保护费,来维持双方的和平。
后世对于宋在军事上的无能,总结出来的原因多如牛毛。喊的最响的是强干弱枝说。因为赵匡胤自己原来是后周的大将,趁着皇上柴荣驾崩的混乱时机,谋夺了孤儿寡母的江山,多少心里有些鬼,生怕哪天蹦出来一个野心家,也来一个黄袍加身,于是杯酒释兵权,一古脑儿地把手下的军事强人打发回家去做了富家翁,然后把全国的精壮士兵调集到京师,叫禁军,留在地方的叫厢军。嘿嘿,很像现代的野战军和地方兵团。平时,禁军由水浒里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之类的傻袍子训练,战时,皇帝临时指派一个将领甚至文官领兵打仗。这样,边境和地方的军力不够强大,在外敌入侵时往往抵御不住,中央的野战军虽然训练水平不低,但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不能很好地发挥战斗力。当然,这强干弱枝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它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中原大地上走马灯似的政权更迭局面,算是对于军阀干政历史的一种反动吧。
客观上而言,宋在军事上的确有很多的不利因素。第一要紧的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地区的屏障。燕云十六州大致是今天河北北部的燕山山脉一带,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孔道,有名的关隘有山海关、古北口、居庸关等。从这里往南,就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快马驰骋,两三天就到了黄河边上的汴梁城下,国防姿态非常不利。
另外,西夏的崛起,宋失去了中原政权传统的养马场--河套地区,因此,终宋一代,就没有什么像样的骑兵编制。中世纪的骑兵已经成为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主力,其作用兼有今天的坦克兵和空军的双重功能:强攻突破、穿插分割、侦察、骚扰和大规模机动作战。没有骑兵的宋军,无论战力如何,在战略上首先就是被动局面。很多次双方的对垒中,宋军在正面战场上打的也很顽强,辽金西夏并不占上风,但是时间一长,对方总能发现宋军的薄弱环节,诸如粮草的运输线、辎重兵所在的营垒等等,然后利用骑兵的速度,在软肋上插上一刀,宋军就崩溃了。也有这样的情形,宋军自始至终占据上风,对方看到形势不对,拨马便走,宋军根本追不上,不能扩大自己的战果。
所以,大宋养了一百多万的军队,而且是有工资待遇的职业军人,注意,除开极少数充军发配的罪犯,军卒基本上都是自愿吃粮当兵的噢,但是就是打人家不过,真是让人气闷不已。
不过,大宋天子却安之若素,打不过就打不过,依然继续遵循开国皇帝的政策:崇文抑武。对文化人倍加礼遇,对政府文官的过失,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政策执行方面的错误,最高的惩罚也就是贬到偏远的地方做小官,我们熟知的苏东坡范仲淹都曾经享受过此等礼遇。“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宋太祖立下的丹书铁券上写的明明白白。
崇文抑武的结果,就是尚武精神的泯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军人在大宋朝的地位极为低下,士兵的脸上是要刺字的。很多士卒出身的高级将领,因为脸上的刺青,经常遭到同殿为臣的文官们的白眼和嘲笑。
软弱的民风,刻板的程朱理学,带给了大宋朝另外一个副产品:妇女缠足。比较起大清朝的男人蓄辫发,大宋朝的女人缠足,更加的让人不堪,因为整整一半的人口被整治的“步步生莲花” 。
宋朝的政治制度相对清明,宰相的权力也很大,皇帝的诏书只有宰相们副署之后才能生效,皇上的权威并不绝对。
皇帝们个人的文化修养非常高,北宋徽宗的书画艺术,曾经独步一时。这可不能等同于后世大清的“十全老人”弘历的附庸风雅,徽宗的造诣,是有公论的。可能是因为徽宗的文采出众,水浒里面就编排出他夜探烟花巷子,与名妓李师师勾三搭四。可怜一代风流天子,最后落得个被金人掳走,在苦寒北地的囚禁生涯中,年迈的徽宗写下了很多诗词,这里录上一首“醉落魄”:“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今年华市灯罗列,好灯争奈人心别。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唉,与当年南唐后主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如出一辙。这大概就是报应,谁让你的祖上曾经造下的破国掳人的孽呢。
大宋的徽宗和钦宗及其皇族三千多人“北狩”之后,漏网之鱼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混乱中即皇帝位,在金军的军事打击下,不断地东跑西颠。说起来,赵构这个南宋的开国皇帝当得也很不容易,即位之初,颠沛流离不说,而且曾经遭遇过手下军事强人的军事政变,这也种下了日后杀岳飞起因:对于骄悍军阀的畏惧。最不幸的是,有一次金军夜袭,这厮正在兴头上乐呢,赶紧披上衣服爬起来逃命,混乱中受到了惊吓,结果从此就不能人道了,偏偏此前也未能种下一瓜半枣的龙子龙孙(FUUNNY更正:唯一的皇子幼年夭折),呵呵,无奈之下,最后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远房侄儿,赵匡胤的七世孙,皇位又回到了赵匡胤这一支。
北宋的第一个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第二个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他们是哥俩,不是父子。当年哥哥暴毙,弟弟继位,期间发生的事情扑朔迷离,还因此出了一个典故叫“烛光斧影”,说的是一个雪夜,太祖趙匡胤召來弟弟光義,屏退左右后一起喝酒,守候在外面的人遠遠地看見屏風之上,燭光搖曳,人影散亂,猛然間聽到了斧聲,好像是趙匡胤在用斧頭斫雪,一邊斫著,一邊高聲叫道:“好做!好做!”將近五更,周遭寂無聲息,光義出来說:皇上崩了。於是光義接受了遺诏,即了帝位。嘿嘿。不过,传说归传说,赵光义即位后,并未如其它朝代的篡位者对合法大位继承人们大肆杀戮,似乎所传不确。Anyway,最后皇位又从弟弟支回到了哥哥支,即使真有什么猫腻,双方也扯平了。
大宋在军事上衰弱,在政治上清明,在文化上繁荣,在商业上发达。呵呵,大宋的商业兴盛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异数。历史上另外两个商业发达时期是在唐朝和元朝,但是其规模与宋朝相比,相去甚远。双方最大的差异之处在于,宋朝对于民间商业的不干预行为。不象唐朝,很有些官商的味道,隋朝甚至有朝廷补贴,贱卖商品与外国使节与客商的无聊行为。元朝的商业行为则是一方面出于税收的目的,另一方面用于满足蒙古人和中亚人上层社会阶层的奢侈需要,与草根阶层的日常生活关系并不大。
流传至今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末年汴梁城内的繁荣景象,非常的世俗化,在流传下来的中国画中,很少有象这一幅轴卷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都市市井生活气氛,非常的难得。
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都是实行兴农抑商的国策,这一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色彩的政策从孔夫子时代就已经确立了,对于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理上处于半封闭形态的农耕民族而言,这种内敛性的文明特征可能也是不得不为的一个举措。但是,宋朝虽然没有完全推翻这种传统的国策,但是却发生了很大的不同,民间的商业活动在宋朝非常的发达。有人说,这是当初太祖为了鼓励地方上的实力军人沉醉于物质享受中的权宜之计的后遗症,也有人说是因为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巨大压力所造成的:向北方军事强国缴纳岁贡和供养一支庞大的职业军队。
无论如何,宋时的经济总量是非常庞大的,历代王朝无出其右,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对此钦佩异常,相对于同时期一片黑暗的欧洲大陆,东方大宋朝的经济文化水平当之无愧是当时世界上的最高点。
宋朝兴盛的海外贸易,促进了造船业的发达。这除了给大宋朝带来了大把的银子之外,另外的好处就是在北方的铁骑席卷江南的时候,皇上坐上海船就到大海上去逍遥了,金兵啊蒙军啊只能望着大海徒唤奈何,望洋兴叹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是啊,这个成语见于《庄子·秋水》,说的是河伯看见了大海,方知道自己的渺小,呵呵。
读书人在宋朝地位之高,能够与之一拼的大概只有春秋战国和魏晋时期,做皇帝的的确做到了礼贤下士。投桃报李,读书人和世家大族对于宋家天子的忠诚也是没的说。北宋覆亡,宋室南渡,北地的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与女真人干,这一打,就打了几十年。南宋倾覆之际,南宋的官员与读书人抵死抗争,前仆后继,一波接着一波。最后的崖山海战失利,大宋的宰相陆秀夫背负着9岁的幼帝,投海身亡,官员后宫纷纷随之蹈海,一时间,海面浮尸无数。
每每读史至此,心旅飘摇,几不能持,大宋的君臣士子们,真是好样的,诤诤风骨,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从民族气节的角度而言,很有道理啊。
6/1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