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歌,一句话,要能入人心。歌,是曲和词两部分组成。好词就是一首好诗,信手拈来却能入人心,美,有意境。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有精辟经典的论述,我就別扯了。好曲子当然是要好听啦,入耳,入心,容易上口让人过耳不忘。还有一条要紧的,曲和词的发音不冲突,音乐的节奏感不会被词的发音破坏,反过来词的韵脚不会被音乐的调子破坏。好听的英文歌若翻成中文多半韵味大减,原因就是词难成诗并且中文的发音破坏曲子的韵调,相反重填上一首和谐的中文新词,很可能一首不够原创但够好听的歌就诞生了。现在国内很多歌听着让人头大都是词和曲的韵搭不上,尤其是春晚上那些没有生活基础口是心非只为完成歌颂任务而凑合出的主旋律,曲调在往下走偏偏对着的那个字是个扬声,拧了,听客的鸡皮瘩瘩就起来了。
所以,好歌是好曲加好词加曲词韵脚和谐。不懂英文的人不能领悟好英文歌的全部,不懂中文的听到优美的中文歌也只是听个调调而已。中文都是单音节,前舌音多,唱成百老汇的样子常会破坏中文自己发声的韵律,除非歌词里啊啦呜哈这样的舌音字用得多。费翔唱百老汇和别的歌手比明显底气不足,可他的发声非常适合中文歌,深情款款。所以中文歌走向世界,第一是中文要走向世界,听者能领略歌词的内涵和意境,第二是曲子美且和中文的发音和谐。以为唱成英文歌的样子就能走向世界,那就跑偏了,曲词占不全,没戏。
至于非御用歌手唱歌想红,第一是有能入人心的歌,第二是能演绎适当把一首歌送入人心。很多人有个误区,太纠结在技巧上音色上,于是会选能展示施展技巧的歌曲,就象写诗纠结在韵上却怱视意境,结果把式练得让人挑不出什么,可就是没人爱读爱听。林黛玉教香莲写诗时,说碰到真的好句子是不用拘泥在韵上,就是这个道理。我曾经去听过一个钢琴表演,几个全美重大比赛中得奖的高中生表演比赛曲目,恕我品味低下,实在不耐烦。比赛曲目太注重技巧和难度,都是些深涩的,不好听不入心,不如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能调动人的情绪。猫王嗓子最好的时候是他四十岁后,(俺拜访他的故居时看了他很多纪录片,)可那时他的时代已经基本过去了,声音虽好却显然不似当年那么激动人心了。找好嗓子易,找好歌和好歌手难。不过对于御用歌手就另当别论,当御用歌手没心没肺最好,不用自己写歌,找个东家,别让嗓子坏了就够了,不出大差错,老了也能披挂个什么什么家来着。
流行歌曲是谈心,话不在字正腔圆或者莺啼婉转,没有令人不快的生理刺激就好,最要紧的是说人心坎里。如果说到大多数人心坎上那就火了。比如好声音里声音好的太多了,真让人听花耳朵,可最后是声音不那么亮的梁博赢了。为什么?中国在都市里漂泊的人太多了,对前途迷茫的年轻人太多了,受压抑想挣脱的人太多了,他选的歌的词能让很多听众有共鸣,他唱北京唱出那份人丛中的孤寂空旷,唱花火唱出孤傲热烈,私奔唱得让人要丢下一切去私奔,唱回来唱出迷茫破碎后的重新凝聚,真唱到劳苦大众心坎里去了,而且这些歌朗朗上口,没有难度,群众随便就跟着一起唱。所以没什么太多技巧,就一颗心而已。
我们家两个七十年代生人昨天又一起听了好声音里一些歌手的演唱,感觉大部分都没办法再听第二回,听着让人紧张,尤其是唱英文歌的。我们在美国呆久了,渐渐对英文口音敏感起来,几个歌手英文发音相当棒,可和美国人比起来,还是有外国口音,唱歌还是不自然,不是那么收放自如,听着让人起鸡皮。所以请转达,参加世界好声音的时候,千万千万唱中文歌。
不过我们两颗中年的心真的喜欢梁博的演唱,十多年过去,忽然有了一种声音,让我们找到了当年听崔健,黑豹,姐姐时的感觉,而且少了愤怒多了勇气和希望,我们早已破碎到记忆深谷中的青春的记忆被梁博的歌声重新拾起粘合起来,真的想对着时光落泪。郑钧的私奔听着那个男人靠不住,梁博演绎的私奔,让人觉得什么都不用怕什么都能放下,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就是幸福,真正想私奔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