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张平特拉维夫的博客  
犹太、中东、中国  
https://blog.creaders.net/u/3898/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张平特拉维夫
注册日期: 2010-05-31
访问总量: 276,953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巴黎,最后一次为你哭泣!
· 启明者之光——让胡适之对话孟德
· 官二代战死最前线――以色列国防
· 当文明遭遇野蛮——以色列“护刃
· 巴勒斯坦土地问题的七大谬论
· 十个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以色列发
· 阿以冲突——你不可不知道的十个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中国企业家》杂志张平专栏】
· 异类贤哲——以利沙•
· 犹太才女贝茹丽娅
· 研碎群山的辩士——拉比梅伊尔
· 苦难之谜——拉比阿奇瓦
· 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犹太比例”出
· 金桌腿奇人——拉比哈尼纳&#
· 神秘失踪的智者——拉比以利亚撒
· 曲高和寡的圣人——拉比以利以谢
· 为学而生——拉班约哈南&#82
· 牺牲与反牺牲——从犹太传统视角
【静思录】
· 巴黎,最后一次为你哭泣!
· 启明者之光——让胡适之对话孟德
· 生命大于苦难——写在列文话剧《
· 亲眼目睹以色列天穹系统拦击哈马
· 宽容悖论与九一一清真寺的出路
· 民族主义的误区
【犹太艺术】
· 生命大于苦难——写在列文话剧《
· 以色列流行经典《我的美人》
· 以色列名曲:金铸耶路撒冷
· 以色列民歌《最后一战》
· 犹太民谣《夜玫瑰》
【译文】
· 四级教授制职称的标准译法问题
· 希望之歌(以色列国歌)
· 以色列流行经典《我的美人》
· 以色列名曲:金铸耶路撒冷
· 以色列民歌《最后一战》
· 犹太民谣《夜玫瑰》
【《走遍天下》杂志张平图文专栏】
· 告别
· 极地人
· 天涯北极
· 历史是一排琴键
· 天堂海滩怪圈
· 母亲的厨房
· 期待
· 旅行的理由
· 完美
· 无忧
【犹太教问题】
· 真正的犹太父母什么样儿?——兼
· 异类贤哲——以利沙•
· 犹太才女贝茹丽娅
· 研碎群山的辩士——拉比梅伊尔
· 苦难之谜——拉比阿奇瓦
· 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犹太比例”出
· 金桌腿奇人——拉比哈尼纳&#
· 神秘失踪的智者——拉比以利亚撒
· 曲高和寡的圣人——拉比以利以谢
· 为学而生——拉班约哈南&#82
【以色列的冲突与和平】
· 官二代战死最前线――以色列国防
· 当文明遭遇野蛮——以色列“护刃
· 巴勒斯坦土地问题的七大谬论
· 十个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以色列发
· 阿以冲突——你不可不知道的十个
· 阿以冲突第一枪----生命岭与生命
· 将军百战身名裂——解读阿里尔·
· 告别沙龙(之三):黄沙铁甲论英
· 安妮的黄昏——关于纳粹反犹大屠
· 所谓“以色列禁止中国工人与当地
存档目录
11/01/2015 - 11/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8/01/2014 - 08/31/2014
07/01/2014 - 07/31/2014
02/01/2014 - 02/28/2014
01/01/2014 - 01/31/2014
06/01/2013 - 06/30/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3/01/2013 - 03/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1/01/2012 - 11/30/2012
08/01/2012 - 08/31/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01/01/2012 - 01/31/2012
12/01/2011 - 12/31/2011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胶质人生
   上面说过,不把金钱看成罪恶,这是犹太教跟基督教在现实生活方面的一个重大差别。实际上这也是犹太教跟其它传统宗教的显著区别。你很难在任何追求超越境界的传统中找到一个叫做拉比以撒的贤人,把《旧约•申命记》里讲故事时描述的“将钱包起来,拿在手中”的动作诠释成“人手中总该有钱”的诫命,并且不厌其烦地解说与此相关的理财哲学:“人该把他的钱财分成三份:三分之一投资土地,三分之一投资商品,三分之一留在手中。” 这种差别使中古犹太教跟基督教形成一种奇怪的合作伙伴关系:基督徒执政,犹太人理财。犹太人帮基督徒赚了钱,却被基督徒看成堕落的标志;基督徒给犹太人提供发财的本钱,却被犹太人视为虚伪的化身。在波兰,贵族们富得肠肥脑满却无所事事,平民们穷得食不果腹却无以为业。本来富人的钱如果借给穷人去经营,双方都能得利,但因为大家都是基督徒,谁也不愿意沾手阿堵物,结果都去找犹太人居间运作。结果,犹太人虽然寄人篱下,受尽歧视,却因为这点信仰上的变通,轻易便积聚起巨大的财富。这种状况,直到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大家都不再把金钱看成罪恶,才出现根本的改观,难怪有人说现代资本主义的根本观念实际上是从犹太人的生活态度里发展出来的。 不过犹太人却由此落下一个“贪财”的罪名。这“恶名”如果不是故意诽谤的话,至少也是极大的误解。犹太人的信仰里固然不讨厌金钱,但如果说他们嗜财如命,则是完全不了解犹太教的基本思维方式。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拉比西缅的故事: 拉比西缅是公元二世纪拉比犹太教中的一位怪才。他是一位坐而论道的学者,却又拥有一种神秘的通神的本领,因此后起的犹太神秘主义把他看成是鼻祖。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大贤哲,家里却贫无立锥之地。据说某年逾越节前夕,拉比西缅跟拉比海亚在经堂念书,突然听见外面街上脚步杂乱,纷纷攘攘。拉比西缅问拉比海亚发生了何事,海亚说:“要过节了,有钱的都在忙着置办节货,没钱的都在忙着找雇主要工钱过节。”西缅听了,说:“那么我也去找我的雇主吧,他会给我钱的。”西缅每天除了念经,并无工作,所以他说的雇主便是上帝。他来到太巴列附近的一座山洞祈祷,没过一会儿,洞壁上便伸出一只手来,在西缅的手里放下一颗硕大无比的宝珠。 西缅拿了这颗宝珠,去找当时的犹太公会领袖拉比犹大•哈—纳西。这位领导犹太教完成了枢纽经典《密释经》编篡工作的大圣人同时是一位富甲一方的大财主。他见了这颗珠子,立刻说:“你从哪里弄来这么个无价之宝?这样吧,你先拿三个第纳尔去过节,节后我们再拍卖这颗珠子,等人给你个好价钱。” 拉比西缅拿着拉比犹大给他的钱,置办了节货,回到家中,却遭到太太劈头盖脸一顿骂:“西缅,你是小偷吗?你所有的财产加起来都不到一个第纳尔,哪里来的钱买这么多节货?”西缅讲了事情的原委,谁想太太更是不依不饶:“将来在天堂,你华盖上的宝珠会比你的同事们的少一颗,你愿意吗?”这场架一直吵到拉比犹大那里,连犹大本人也被西缅太太驳得无话可说。拉比西缅最终听从了太太的话,退回了所有置办的节货,交还了拉比犹大的贷款,回到洞中祈祷,并将那颗宝珠在天使伸出的手中放下。 贤哲们对此的解说是:一个给予钱财的人比一个收获钱财的人高尚,因为给予时,你的手在接受者的之上。 这个故事首先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犹太教贤哲们对钱财的平常心。拉比西缅不是个贪财求富的人,但他同时也不去鄙视钱财。当大众都在找钱花钱时,他也一样去替自己想办法。同样,拉比犹大不仅不认为拉比西缅的做法有辱斯文,反而积极从收入的角度替西缅出谋划策——节前人心不在生意上,此时急于出手宝珠一定吃亏,等到节后时间充裕,便可以从容寻找出价合理的买主。这样一种态度,跟中古基督教要求信徒们遵守“贫穷誓约”,不占有任何财物的做法显然天差地别。 不过,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故事的另一个主旨:金钱固然重要,但人生中存在着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在西缅太太那里,那是一种值得用一生清贫来换回的荣耀和修为;在众贤哲那里,那是一种用付出而非获取的手法达到的超俗境界。无论是什么,这种超出金钱价值的东西会防止人们掉到钱眼里去,而拉比西缅也就得以坦然地把一切财物都退了回去。正如当初获取时无所顾忌一样,如今的退还也一样无所遗憾。 犹太传统中这种对待金钱的态度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对待生活的思维方式问题,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胶质人生”的思维方式。胶体与几乎任何物质都能“如胶似漆”,具有超强的粘合力和适应性,这是胶体与固体的区别;胶体又很难被其它物体完全同化,你就是把胶灌到沙子里去,胶体也不会就此消失,这是胶体跟液体的不同。这种既能在几乎任何环境中水乳交融,又能完整保持自身独特性而不被同化的特征,便是犹太式处世思维的“胶质人生”,也是犹太民族的生存状态的明显标志。 当然,如果你认定世界上只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形态的物质,你就很难理解胶体那种亦固亦液,难以定论的形态。同样,如果你相信人对金钱的态度只能有安贫乐道和嗜财如命两种的话,你也就无法理解犹太人对金钱的那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产生犹太人“贪财”的误解也就是必然的了。 张平 2011年1月30日 于特拉维夫 原载《中国企业家》杂志2011年第5期。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