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超越今生 |
| 上篇说过,拉比犹太教虽然是一神崇拜的源头宗教之一,其着眼点却并不在超越今世的天国乐园,而是脚踏实地地植根于人间烟火的凡俗生活。然而,如果一种思维将自己仅局限于现实的点点滴滴具体而微的生活事实,那么它至多能成为一种朴实的生活常识,很难形成登高望远的过人智慧。智慧的形成,在于我们有能力既深入现实又摆脱现实。具体到犹太教来说,我们的问题是:专注今世的犹太传统又是怎样超越今生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看在雅夫内发生的一件蹊跷的事情。
雅夫内位于今天特拉维夫南部沿海平原上。公元一世纪,在第二圣殿被罗马人焚毁之后,约哈南•本•扎卡伊率领幸存下来的贤哲群体,在这里创建了留名百世的雅夫内经学院。犹太贤哲们在这里坐而论道,温故知新,编定律法,重建了因为圣殿被毁而难以为继的犹太传统。据说,影响了全世界的《旧约》就是在这里编纂的,而拉比犹太教的枢纽经典《密释经》据说也是从这里起步的。
雅夫内经学院发布的律法中有很多是和当时的形势有关的。比如修改有关只许在圣殿吹羊角号的规定,允许在其他地方吹奏,这显然与当时圣殿被毁的现实有关。这也符合我们说的“专注今世”的态度。不过另一件事情就显得不那么寻常了:按照《塔木德》的记载,雅夫内经学院的一名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出了一百五十种论述方式,证明地上死亡的爬行动物(壁虎、蜥蜴之类)是洁净的。
要理解这件事情的怪异,你必须了解《圣经》对这个问题是有个明确的规定的,那就是,所有这些爬行动物都是不洁的:如果你不小心碰到了死的,你自己就变得一整天都不洁;如果这死动物掉进了瓦罐里,整个瓦罐都变得不洁,都要打破扔掉。《圣经》是拉比犹太教的首部大典,其后的《密释经》、《塔木德》名义上都是《圣经》的注解。《圣经》规定的律法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可改变的。既然如此,那么找出一百五十种方式来论述这些爬行动物的洁净又有什么意义呢?就算找出一千五百种来,这些爬行动物不还是一样不洁吗?更怪异的是:《塔木德》不仅不认为这个学生华而不实,反而称赞他是个“勤奋的”学生。要是都这样勤奋起来搞毫无用处的东西,犹太教又如何专注今世呢?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塔木德》的另一段经文里找到解答。在这一段里,拉比们列举出了一系列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律法相关现象。比如,律法中有关“顽劣逆子”的部分,规定只有父母双方“异口同声”地认定他是“顽劣逆子”,他的罪名和相关惩罚才能成立,但因为父母两性,两人的声音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因此所谓的“顽劣逆子”永远不会出现。再比如有关“遭天谴的(犹太)城市”的部分,相关律法规定这样的城市将彻底焚毁。但由于犹太城市中总会有人在门上安装经柱,而按照《圣经》的规定这样的建筑是不可摧毁的,因此永远也不会出现“遭天谴的(犹太)城市”。再比如,律法规定“麻疯屋”必须摧毁,但麻疯屋被确认的条件是一块两粒豆子大小的病斑同时出现在两面墙的两块石头上,这种情况只能发生在墙角两墙交接的地方,但因为墙角不用石头,所以实际上永远不会出现。
针对这些律法,《塔木德》的表达是:
从未有过“顽劣逆子”,未来也不会有。那么律法为何而做呢?为你能学习并因此获得奖励!
从未有过“遭天谴的(犹太)城市”,未来也不会有,那么律法为何而做呢?为你能学习并因此获得奖励!
从未有过必须摧毁的“麻疯屋”,未来也不会有,那么律法为何而做呢?为你能学习并因此获得奖励!
换句话说,《塔木德》的回答是:律法是给我们学习的,律法是给我们获取智慧的,是否满足现实的需求不是律法的目的。你获得奖励是因为你学习了律法,而不是因为你所实行的律法给现实带来了什么好处!
这种回答的本质是:律法,或者与律法为同义词的智慧,是一种独立于人类及其社会需求之外的存在。律法可以讨论现实,律法可以应用于现实,但这些都不是律法的目的;律法的目的在于律法本身,智慧的目的也就在于智慧本身。事实上,不仅那些在现实中完全无法实行的律法独立于人的需要,就是那些正在实行而且有明显社会功效的律法同样也独立于其社会功能之外。拿照顾穷人来说,这固然能够带来社会的稳定,但这种积极的结果跟律法本身无关,它只是律法实行以后人类社会发生的一种反应。对于律法的讨论者和施行者来说,救济穷人的动机只有一个:那是律法赋予穷人的权利,过此即非智慧所关心。
这种“智慧独立”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与古希腊人的知识独立精神是相通的。柏拉图特别推崇几何学,就是因为它是在所有学科中是最为不求收获、不求“有用”的学问。他指出为航海服务的天文学便不再是天文学,便是因为天文作为知识必须是独立的,天文固然在航海中起到巨大的作用,但那是航海家的事情,一个真正的天文学家不会对此特别加以注意。
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揭示了“知识独立”、“智慧独立”背后的逻辑。他告诉我们:真理的本质是自由,越不受人干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就越接近其真相,我们的观察也就越接近真理。
而这个世界上对我们的智慧能造成最坏影响的就是功利主义,就是要求智慧、知识、真理为现实服务,为人或者社会的需要服务。这种要求的结果轻则扭曲我们的真知灼见,重则引诱学者因急功近利而弄虚作假。
1919年,当天文学家的日食观测证实了广义相对论之后,一个学生问爱因斯坦,假如观测否定了他的理论怎么办,他回答说:“我会为亲爱的上帝感到遗憾,但理论仍然是正确的。”这便是知识独立的典范!只要知识构建的世界是成立的,则无论是上帝还是现实的需要都不能对它发生影响,“理论仍然是正确的”!唯如此,知识才是货真价实的知识,智慧才是如假包换的智慧。
因此,我们可以说犹太人“超越今生”、追求的智慧的基本途径是:讨论现实,但不是为了现实的需要而讨论,而是为了讨论本身。这讨论便是智慧。
张平 2011年4月6日 于特拉维夫
发表于《中国企业家》杂志2011年第10期。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