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 愛新覺羅.胤禛 (1678-1735),是滿族入關後的第三代君主,廟號世宗。上承聖祖康熙帝六十一年的基業,下啟清高宗乾隆朝六十年的盛世,然而雍正十三年的政治生涯中,對清代歷史扮演著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卻未受到更多的關注與重視。 If you really want to do something, you will find a way. If you don't, you will find an excuse. 如果你真的想要某樣東西,你總能找到方法。如果你其實不想要,你總能找到藉口。 國內的貪污腐化果真沒有辦法治理麼? 中國政府現在已經是博士碩士滿中央了,如果真想治理貪官,文化水平應該比雍正這個清朝的苦皇子要高。至少去查找雍正怎麼治理貪污腐化的文獻應該不比雍正當初懲貪時更困難。 雍正懲貪,懲出了一個國富民安的好天下,富足清廉的國庫讓乾隆一上位就無案可查,只好"被迫" 一趟一趟地下江南打發時間。 而在兩百多年後目前的中國,官員財產申報的議案從90年代中提出至今已10多年,人大和政協年年被中央政府卡着故意議而不決,社會呼聲受到抵制。新聞宣傳部門和紀律監察部門的負責官員(兩大著名的笑話機關!)一再編造理由,說什麼中國還不具備社會誠信體系和信息統計體系,直接拒絕任何公布官員財產的要求 --------為了維護私利,心虛到這種國際上罕見的程度。 腐敗分子實際上從中國政府得到有力的保護。 那麼,這不說明了問題的根子在中央政府? 在“國際透明”發榜的排名錄上,中國得分從2005年的3.2分提高到現在的3.5分,地位有點提升,卻是在排名尾巴上,居第78位,同世界第二經濟體的地位極不相稱。而總體上接受中國文化傳承的新加坡社會,廉政得分卻與丹麥、新西蘭並列世界第一。 行政腐敗不能推諉於文化歷史和所謂的"特殊國情",政府廉潔是古今中外公認的普世準則,也是長治久安良性循環發展的基礎,政府廉潔與意識形態沒有干係。公開官員財產只是一項技術性工作,認真推行拿出行動才是剷除腐敗的起碼標記。 雍正能治貪,主要是他不懶惰,把江山當成一回事,所以他能拋開編造理由辦法,不去一連十幾年地光雷不雨,虛張聲勢說什麼"堅決反腐敗,推進財產申報制和公示制"的廢話。 真要反腐敗,就從這一讓包括唱得最響的領導人自己在內,拿出上上下下都無法鑽空子的做法着手,扎紮實實地建立中央廉政特派組,由上向下查。不靈才怪!雍正能治貪,中國政府怎麼就不能了? 實在不行,我們大家天天在網上貼,讓領導人一開電腦就迴避不了 "雍正的真想反腐敗的方法",如何? 雍正書法 雍正懲貪的辦法 雍正的前任聖祖仁皇帝康熙,親手創造了一個“太平盛世”,也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吏治腐敗、稅收短缺、國庫空虛。雍正接手時,國庫儲銀僅八百萬兩,而虧空的數字卻 大得驚人。雍正說:“歷年戶部庫銀虧空數百萬兩,朕在藩邸,知之甚悉。”又說,“近日道府州縣虧空爭糧者正復不少”,“藩庫錢糧虧空,近來或多至數十 萬”。如此看來,則堂堂大清帝國,竟是一空架子。外面看強盛無比,內里卻空空如也。 國庫空虛,關係匪淺,新皇帝豈能坐視? 然而錢糧的虧空,又不簡單地只是一個經濟問題。各地虧空的錢糧到哪裡去了?雍正看得很清楚:不是上司勒索,就是 自身漁利,而戶部的銀子,則被皇帝和權貴們在“不借白不借”的心理支配下“借”走了(其實也就是侵吞)。這麼多人來挖國家的牆角,國庫還有不虧空的道理? 但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的貪污、挪用、借支公款,又確有其“不得已”處。因為清從明制,官員俸祿極低。正一品官員的年俸不過紋銀一百五十兩,七品縣 令則只有四十五兩。這點俸銀,養家糊口都成問題,更不要說打點上司,迎來送往和禮聘幕僚了。從這個意義上講,明清兩代吏治的腐敗,是給逼出來的。 由此可見,虧空關繫到吏治,吏治又關繫到體制,這是一個連環套。這個連環套上的每一個環節,都含糊不得。如果說,打江山要靠槍桿子,那麼,治江山就得抓 錢袋子,所以虧空不能不補。吏治的腐敗是最大的腐敗,所以吏治不能不抓。兩件事既然都與制度有關,則制度也不能不改。雍正把這一切看得十分清楚。因此,清 理虧空這件事,在他那裡就變成了體制的改革。 不過,事情還得從清理虧空做起。它是最好的突破口,也是當務之急。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二月十叄 日,即康熙皇帝去世剛好一個月時,雍正皇帝下令戶部全面清查虧空錢糧。雍正不顧乃父“屍骨未寒”,就要對留下的積弊大動干戈,可見其決心之大,也可見事情 之緊迫。這是雍正即位之後的第一個大戰役,關乎國本,也關乎帝位。一旦無功而返,或半途而廢,不但雍正自己身敗名裂,國本也可能為之動搖。因此只能勝,不 能敗,只能進,不能退。然而雍正信心十足。 雍正的自信是有道理的。他確實不是糊塗皇帝,更不是紈□阿哥。而且,與乃父康熙皇帝相比,他還有一個優 勢,就是洞悉下情。各級骨什麼鬼心眼,小動作,官場上又有哪些流習和積弊,他都一清二楚。他深知,下級對上級,地方對中央,向來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 策”。 中央的政令到了下面,沒有不打折扣的。清查虧空牽到那麼多官員的切身利益,豈有不研究對策之理?那好,你研究,我也研究。你有對策,我更有對策。對策是:先研究你的對策,再出台我的政策。我的政策是針對你的對策來的,看你還有多少對策! 這一下,貪官污吏全都傻了眼。 雍正確 實太了解下情了。他知道,靠貪污犯去查自己的貪污,那是永遠也查不出來的。他們的上司也同樣不可行。因為沒有一個貪污犯不巴結上司,不給上司行賄送禮。如果他不巴結上司,或者上司不接受賄賂,他還能混到今天?早就被查出來,被彈劾罷官了。 即使他的上司是清廉的,也不可靠。因為地方上的虧空如此嚴重,貪墨如此猖獗,他們居然毫無動作,那就只能是叄種情況:要麼是昏官,對下情一無所知;要麼是庸官,知情而不敢舉報,或無力糾察;要麼是混蛋,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 官聲,對下面的胡作非為睜眼閉眼,包庇縱容,搞“地方保護主義”。靠這些人去清查虧空,那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此即使他們手腳乾淨,也不能依靠。 雍正的對策是派出欽差大臣。 這些省級或副部級的特派員直屬中央,與地方沒有任何瓜葛,而且都是為官清正又精明強 干的能員。這些人,既無前車之鑑,又無後顧之憂,且直接歸皇帝領導,不盡心也會盡力。 何況,這些特派員也不是光杆司令。雍正從各地抽調了一大批候補州縣隨 團到省,與特派員一起查賬。查出一個貪官污吏,立即就地免職,從調查團里選一個同級官員接任。這是一着妙棋,也是一着狠棋。 因為雍正深知官官相護,是官場頑症。歷來的繼任官,總是會幫着前任補窟窿,然後自己再留下一大筆虧空,讓後任去擦屁股。虧空之所以總也補不上中,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這一回後任是來 查賬的,當然不會替他打圓場,做掩護。 這樣,這個貪官就再也無處遁逃,只有低頭認罪,接受處罰。而且,因為沒有後任給他補漏洞,他當然也不願意為前任背黑鍋。於是,就連他的前任,甚至前任的前任,如有貪污挪用,也難逃法網。貪官們當然不願束手就擒。他們還有對策,即借錢借糧來填補虧空。這也是老辦法:上面要來查賬時,就從當地富戶那裡借些錢糧來放在庫里。上面的來人一看,分文不少,檢查團一走,這些錢糧又還回去。因為是官借,利息既高,又不怕不還,再說富 戶們也不想得罪地方官,因此這個辦法也屢試不爽。可惜伎倆也逃不過雍正的法眼。 雍正在派出特派員的同時,也給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先打招呼:誰也不能借錢糧給 官府。要借也可以,這些錢糧既然被說成是官府的,朕就認它是國家所有,你們這些借錢借糧給官府的人,就再也別想把它們收回去。 這一下,誰也不肯借錢借糧給 貪官們了。富戶們不想得罪官員,更怕得罪皇帝。再說,他們也不願意自己的錢糧白白地送給公家。貪官污吏的又一條對策被雍正事先粉碎。 不過,這還只是雍正一系列對策的一部分。 雍正的又一個重要舉措是成立“會考府”。會考府是一個獨立的核查審計機關,成立於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正 月十四日。它的任務,是稽查核實中央各部院的錢糧奏銷。雍正深知,錢糧奏銷,漏洞很大。一是各省向戶部上繳稅銀或報銷開支時,戶部要收“部費”,也就是現 在說的“好處費”、“茶水費”。沒有“部費”的,哪怕是正常的開支,亦無手續或計算方面的問題,戶部也不准奏銷,甚至拒收稅款。相反,如果有“部費”,即使是浪費虧空上百萬,也一筆勾銷。二是各部院動用錢糧,都是自用自銷,根本無人監督。 這也是多年積弊,古已有之的。比如海瑞當應天巡撫時,上繳國庫的稅銀 就因為沒有“部費”而被戶部拒收。海瑞的辦法,是寫信給戶部長官,質問他們是為公還是為私。戶部知道海瑞惹不起,這才收了稅銀。 海瑞是個地方官,當然只好如此。雍正是帝國元首,豈能容忍部院官員如此貪墨?但他知道,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做思想工作也是沒有用的,甚至殺一儆百也是不管用的,惟一的辦法是改革制度。 於是,就有了會考府這個中央集權的審計機關。從此,各地方上繳稅銀或報銷開支,各 部院動用錢糧和報銷經費,都要通過會考府會考(稽查核實),誰也做不了手腳。部院長官既無法貪污,地方官員想通過花一點好處費,就把自己上面萬的虧空全部 賴掉,也成了不可能的事。 墨吏們掩飾虧空應付檢查的主要方法,無非是這叄種:靠上司包庇、借錢糧充賬、花小費報銷。這叄條退路都被雍正堵死,他們也只好認 賬。但他們還有一個手腕,就是把貪污說成是挪用。這是避重就輕之法。我們知道,錢糧的虧空,原來有兩個原因,即貪污和挪用。雖然都犯了王法,但貪污罪重, 挪用罪輕。何況,挪用有時還是因公,比如緊急救災、臨時招待、應付上司等,屬“情有可原”。 而歷朝歷代的做法,都是先查貪污,後查挪用,這就給貪官留了空 子。雍正對這一弊端瞭如指掌。他說:“借挪移之名,以掩其侵欺之實”,是貪官污吏的一貫伎倆。如果“萬難掩飾”,便把數額多的說成是挪用,數額少的說成是 貪污,“為之脫其重罪”。結果,是“劣員無所畏懼,平時任意侵欺,預料將來被參(舉報),亦不過以挪移結案,不致傷及性命,皆視國法為具文,而虧空因之日 多矣”。 雍正當然不能讓他們得逞,於是反其道而行之,先查挪用,後查貪污。而且,在追補賠償時,先賠挪用部分,後賠貪污 部分,一分一厘都不能少。更重要的是,無論貪污還是挪用,每一筆賬都要查清楚,不能混淆。這一下,貪官們最後一條退路也被堵死。現在雍正便可以“關門打 狗”了。打的辦法也有叄種:一罷官,二索賠,叄抄家。 罷官是針對所謂“留任補虧”的。這也是歷朝歷代的老辦法,即查出虧空後,勒令 該官在限期內補齊。但是,有哪個貪官會從自己身上挖肉下來填補虧空呢?必然是加緊盤剝百姓。正所謂“不取於民,將從何出?”結果,國庫是充盈了,百姓卻大 吃苦頭。雍正要改革,既要國富,也要民強,不能讓貪官污吏分文不損,平民百姓加重負擔。因此,他的對策,是先罷官,後索賠。一個被罷免的官員當然無法再魚 肉百姓了,他們只能自己掏腰包,自己出血。至於這些官員們是怎樣好不容易熬到那個官位的,雍正可不管。他的觀點是:“朕豈有惜此一貪吏之理乎?” 索賠也不含糊。殺人償命,借債還錢,虧了國庫,豈有不賠之理?雍正下令,清查之中,無論涉及到什麼人,都決不寬 貸。比如戶部查出虧空白銀二百五十萬兩。雍正責令戶部歷任尚書、侍郎、郎中、主事等官吏共同賠償一百五十萬兩,另外一百萬兩由戶部逐年償還。雍正自己的十 二弟履郡王允□因為主管過內務府,在追索虧空時,還不出錢,只好將家中器物當街變賣。皇上至親尚且如此,還有哪個官員能夠賴賬。 雍正還規定,嚴禁任何人墊付或代賠。過去追贓時,常有下發和百姓代為清償的,而朝廷往往只要能收回銀兩,也就不 管錢從何來。然而雍正不以為然。他說,即使下屬州官縣官有富裕,也只能用來造福地方,怎麼可以替貪官退贓?至於士民代賠,更是混賬。無非一是土豪劣紳勾結 官府,想留下那貪官繼續執政;二是流氓惡棍趁機斂財,借替長官還債為名敲詐百姓。因此雍正明令不准。他的板子,必須結結實實地打在貪官污吏的屁股上這就不 但要追賠,還要抄家。元年八月,雍正採納了通政司官員錢以塏的建議: 虧空官員一經查出,一面嚴搜衙署,一面行文原籍官員,將其家產 查封,家人監控,追索已變賣的財物,杜絕其轉移藏匿贓銀的可能。贓官們的罪一經核實,就把他的家底抄個乾淨,連他們的親戚、子弟的家也不放過。雍正下令: “絲毫看不得向日情面、眾從請託,務必嚴加議處。追到水盡山窮處,畢竟叫他子孫做個窮人,方符朕意。”此令一下,全國一片抄家聲,雍正也得了個“抄家皇 帝”的封號,甚至連牌桌上都有了一種新打法:抄家和(親胡)。 看來,贓官們真只有“死路一條”了。 可惜,在雍正時代,他們連“死路一條”都沒有。 雍正的政策是:死了也不放過他!四年,廣東道員李濱、福建道員陶 范,均因貪污、受賄、虧空案被參而畏罪自殺。雍正下令,找他們的子弟、家人算賬!雍正指出,這些傢伙自知罪大惡極自身難保,就想一死抵賴,犧牲性命保住財 產,讓子孫後代享用。因為依照人之常情,殺人不過頭點地。人一死,再大的不是也一了百了。可惜雍正不吃這一套,也不管什麼常情不常情,罵名不罵名。他要做 的事,一定要做到位,誰也別想 有僥倖心理。 不錯,反腐敗連死人都不放過,追窮寇一直追到閻王爺那裡,表面上看起來是狠了一點。但在貪墨成風的年代,不下這 樣一個狠心,就剎不住貪污腐敗之風。事實證明,雍正這一系列政策和對策,確實沉重地打擊了貪官污吏,帝國的吏治也為之一清,雍正反腐倡廉僅僅五年,國庫儲 銀就由康熙末年的八百萬兩增至五千萬兩。更重要的是,社會風氣改變了。“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也許誇張了點,卻是對雍正治國的公正評價。 我們真的要向這位滿族皇帝致敬了!一件向來都虎頭蛇尾的事,竟被他做得大獲全勝,乾淨徹底。 ________ 附上幾句: 說到批評中國或者說政府,批評者至少應該有的前提是負責和期待祖國強盛。 南宋中後期,中國(僅指宋)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 左右,經濟總量占了全球的75 % 以上;今天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 ,經濟總量占全球比例卻僅為區區掛零的4 % ,說明從某種意義上,那時的中國更像世界上的中國,也說明目前的中國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長。 前中宣部長陸定一的一件事充分說明為什麼大家有權批評: 1996年5月9日,曾經長期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長的陸定一在久病之後不幸就要停止呼吸,告別人世。臨終之前,他對兒孫斷斷續續說了不少話,不是為自己家,而是為中國人,他的最後的遺言是這樣兩句:“……要讓孩子上學!……要讓人民講話!……” 可是,如果不是為了讓中國變好的目的去批評,那就不是批評,那只是吃裡扒外憎恨祖國。 為中國變好,不是嘴巴上的表演,而是在內心設身處地為中國的長久強大之計着想。不幸的是,心口不一的人中國最多,梅思平,五四運動領頭學生之一,火燒趙家樓第一把火就是他放的。倭國侵華後,千夫所指的五四運動三大漢奸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並未為日本人和汪精衛不斷的誘惑而接受正式偽職,其中要以“晚節挽回前譽之失”的曹汝霖更是堅拒投敵。倒是當年高喊愛國的學生領袖梅思平搖身成為投敵的策劃人,最最鐵杆的漢奸! 梅思平出任汪日偽政權的組織部長、內政部長、浙江省長等要職(最後落得家人唾棄終被處決的下場*)。 即使狂傲如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亦從沒有想過賣身投敵,他甚至從不相信自豪的美英軍人會投敵為奸(這一點蘇聯和中國只能說自愧不如,內奸多到無法相信被俘虜過的自己人): 1945年9月2日上午, 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在簽字受降時,他特意安排太平洋戰爭初期即被日軍俘虜而投降的的美國將軍溫賴特和英國將軍珀西瓦爾站在身後的榮譽位置,藉此在全世界面前向他們表達最崇高的敬意,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同時掏出了五支鋼筆,首先簽下了自己名字道格拉斯的前四個字母“Doug”,並把這象徵着最高榮譽的第一支鋼筆贈給了曾經投降日軍的溫賴特將軍,飽含感情地對溫賴特說:“請做為永久的紀念吧 !” . . . 當然, 我們也別忘記傻子們無法得到兌現的"自豪": "當我離開克里姆林宮時,上百的記者們以為我會哭泣。我沒有哭,因為我生活的主要目的已達到,對於一個真正的政治家來說,其目的不是保衛自己的權力和地位,而是推進國家的進步和民主(和受辱垮台分裂?)。———戈爾巴喬夫"。 ___________ *1939年12月15日,梅思平的13歲女兒梅愛文勇敢在《浙甌日報》發表聲明文章《我不願做漢奸的女兒,我要打倒我的爸爸》。當中寫道:“我的年紀雖小,對於在艱苦戰鬥中的祖國,我是懷着最熱情的愛的。而對我那做了漢奸的父親,我卻懷下了切齒的仇恨。今天我要公開宣布同梅思平脫離父女的關係,我要公開宣布我父親梅逆思平的漢奸罪狀,我要打倒我的爸爸。”這篇文章雖然不過800字,卻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激發了全國的正義愛國之心。隨後,梅思平的繼母梅王氏率同他的兩個異母妹妹在報上刊登啟示,與梅脫離一切關係,稱其“附逆作賊,害國辱祖”。抗戰勝利後,梅思平被處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