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lene Dietrich 来自德国的影星玛琳.黛德丽 (MARLENE DIETRICH)不仅气质神秘、演技出色,还多了一项专长: 她拥有非常迷人的嗓音。玛琳. 黛德丽是世界影坛上可与葛丽泰. 嘉宝、凯瑟琳. 赫本相提并论的影星,她亦功至名勋,提名奥斯卡奖,是第二个获得该殊荣的德国女演员。下面的介绍就是她的名歌Lili Marlene。 玛琳于1992年5月 6日在巴黎无病而逝,享年90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P8O8Lgjkiw&feature=player_embedded http://www.56.com/u65/v_NDQ2ODY0NTQ.html 二战德军 "军魂之歌" —Lili Marlene《莉莉 . 玛莲》 大学快毕业时我们5个不同学校要好的男女生一起在周末看的法斯宾德导演的电影《莉莉·玛莲》。回来后,沉迷在莉莉·玛莲乐曲中的3位女生一致提议去喝到醉。结果, 第二天醒来大家还一身酒气。那些黑白画面和Lili Marlene的徊缳不断的低音旋律,从此扎根在脑海里。 Vor der Kaserne,Vor dem grossen Tor, Stand eine Laterne, Und steht sie noch davor, So woll’n wir uns da wiederseh’n, Wenn wir bei der Laterne steh’n, Wie einst, Lilli Marleen, wie einst, Lilli Marleen. Underneath the lantern by the barrack gate, Darling I remember the way you used to wait; 'Twas there that you whispered tenderly, That you lov'd me, you'd always be, My Lilli of the lamplight, My own Lilli Marlene ...... 《莉莉.玛莲》歌词由Hans Leip (1893-1983) 写于一战中的1915年,他当时是一名被征召到德军俄国前线的汉堡教师。Leip组合了他女朋友与另一名女性朋友的名称,即莉莉与玛莲,诗意地组合了莉莉 玛莲这一个人名。这首诗后来以"Das Lied eines jungen Soldaten auf der Wacht"(《一个年轻的士兵值班之歌》)的名字出版。在作者Hans Leip与Rudolf zinc为这首诗加上音乐前,诺伯特·舒尔策(Norbert Schultze)早已于1938年为它谱曲。而Tommy Connor之后写了英文歌词。 这首歌原本标题为"Das Madchen unter der Laterne" (《提灯下的女孩》),但后来以莉莉玛莲而著名。 此歌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交战国双方所喜爱,甚至出现了战壕里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士兵同时哼唱此歌战斗的场景。 而和这首歌联系在一起的是两位因为演唱它而著名女性:Lale Anderson 和 Marlene Dietrich。 纳粹女歌手Lale Anderson (1905-1971)的故事在法斯宾德的电影《莉莉·玛莲》中有着全面的展现。与洁身自爱的Marlene Dietrich相反,Lale Anderson 凭借着同纳粹上层的暧昧关系,步步高升进而大红大紫。她是这首歌的原唱 (尽管最初录制的版本并不好听和走红)。 到了1941年,德国占领地贝尔格莱德一家德国电台开始向所有德军士兵广播Lale Anderson唱的《莉莉·玛莲》。这首歌的内容却唤起了士兵们的厌战情绪,唤起了战争带走的一切美好回忆。很快,这首德语歌曲冲破了同盟国和协约国的 界限,传遍了整个二战战场。 从突尼斯的沙漠到阿登的森林,每到晚上9 点55分,战壕中的双方士兵,都会把收音机调到贝尔格莱德电台,去倾听那首哀伤缠绵的《莉莉·玛莲》。不久,盖世太保以扰乱军心及间谍嫌疑为由取缔了电 台,为虎作伥的Lale Anderson及歌曲的相关制作人员也不再被看好,还一起被抓进了纳粹集中营。 但是《莉莉·玛莲》并没有就此消失,反而越唱越响,违反人性的纳粹德国也走向了命中注定的灭亡。 Marlene Dietrich (1901-1992)是德国著名影星和歌手。她大胆的中性扮相,穿裤装抽香烟,歌声低沉性感而冷酷,风靡了二战前的柏林。1930年,她即以出演史登堡 (Joseph von Sternberg)的电影'兰天使'而在大荧幕走红。 纳粹上台后,Marlene Dietrich毅然离开祖国,加入美国国籍,坚决反战。观众最爱的是她唱的Lili Marleen (不论是英文版还是德文版),这既是控诉战争控诉法西斯的有力武器,也是一份再也无法释怀的乡愁。她的入木三分的深切演唱让这首歌登峰造极,取得了前所未 有的巨大成功,歌声甚至打动了远在柏林的希特勒。 1937年希特勒开出优厚条件请Marlene Dietrich 回国,遭到对希特勒德国有深深了解和切肤之痛的Marlene Dietrich拒绝。她很清楚此举让她从此与德国划清界限,因此一生中再也不曾踏上故乡的土地。 在美国,Marlene Dietrich在电影节和舞台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92年,她在巴黎去世。最终,祖国怀想着她的优秀子女,Marlene Dietrich的尸骨重回柏林,德国人还在用她的名字命名了柏林的一个广场. (youtube里面是她当年演唱这首歌时的照片和她的电影的海报,配着她的隽永永存的歌声)。 值得一提的是她还在1932年美国电影"Shanghai Express"中与早期著名的华裔女演员Anna May Wong (January 3, 1905 – February 3, 1961) 联阕合演 (http://vimeo.com/13137567)。 莉莉·玛莲是对战争残酷的无言控诉,也是千万人心中逝去的幸福之象征。从那以后,这首歌曲唱遍了全世界,各色语言无数版本,成为和平的象征歌曲,成为对逝去幸福的哀悼。今天,和它纠结在一起的一个时代、两个女子以及整个二次大战都已经逝去,只有Marlene Dietrich 《莉莉.玛莲》歌声还久久传唱,-------- 各中滋味,说明了残暴和战争不会享受持久的价值。 玛琳.黛德丽腊像 (好莱坞杜莎夫人腊像馆) 《莉莉.玛莲》歌词 曾经在雄伟的兵营的大门旁, 我和她双双站在一个天窗边. 当时我们腼腆地互相说再见, 现在却已只剩那个天窗依旧. 最爱的,莉莉玛莲, 最爱的,莉莉玛莲. 各处都能看见我们俩的身影, 我们俩的歌声似乎依旧飘荡. 但何时所有的人才会再看见, 我们又能相会在那个天窗边? 最爱的,莉莉玛莲, 最爱的,莉莉玛莲! 在门外岗哨边你吹起了口哨, 我跑到三天不见你的天窗边. 虽然我们只能互相挥手再见, 可我坚信和你的爱将会永远.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你那熟悉而轻柔的步履声声, 我几乎白天晚上都渴望听到. 现在我却偶然知道要上前线, 上帝才知能否再站在天窗边. 只和你,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无论在地球上哪个寂静角落, 我都希望梦中拥有你爱的唇. 当雾色早已将一切淡淡笼罩, 我依旧还静静站立在天窗边 …… 只和你, 莉莉玛莲, 只和你,莉莉玛莲... http://www.youtube.com /watch?v=2S25qVvwkZg (Lili Marlene 做为德国军曲的两个版本)
|
|
▬▬▬▬▬▬▬▬▬▬▬ஜ۩۞۩ஜ▬▬▬▬▬▬▬▬▬▬▬▬▬
ENJOY THE MUSIC!
▬▬▬▬▬▬▬▬▬▬▬ஜ۩۞۩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