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墩, 一首经典优美的美国诗词 可金色禾墩的灿烂——— 好像一千个金发女郎, 从睡梦中走来, 走向太阳 虽然美国有许多伟大诗人,本人最喜欢的一直是桂冠诗人罗宾逊 The Sheaves。可惜除了多年前偶然在大学里 看到的几首好译作之外,再没见到传神的翻译。美国买到的几本美国经典诗集和文集里面在 Edward Arlington Robinson名下也难以找到这首 The Sheaves。 罗宾逊这首诗可以让人感觉出在字面之外,诗词中那浑然天成的韵律感。我不会写诗,只能凭着感觉把诗人歌颂春天之神的意境大致翻译(所以不能叫诗译只能叫罗列)出来 禾墩 厉风覆盖的大地, 春苗在苏醒, 携着她圣洁的召唤, 天地走向灿烂。 她远离世俗的计较, 纯洁的心灵, 散发着崇伟声音: 不是说得愈多就愈有力量。 从荒芜之中, 她的美向大地伸延, 直到寒冬来临, 让秀绿化成千堆寂静的禾墩, 可禾墩金色的灿烂——— 好像一千个金发女郎, 从睡梦中起来,走向太阳。 The Sheaves --------Edward Arlington Robinson Where long the shadows of the wind had rolled, Green wheat was yielding to the change assigned; And as by some vast magic undivined The world was turning slowly into gold. Like nothing that was ever bought or sold It waited there, the body and the mind; And with a mighty meaning of a kind That tells the more the more it is not told. So in a land where all days are not fair, Fair days went on till on another day A thousand golden sheaves were lying there, Shining and still, but not for long to stay -- As if a thousand girls with golden hair Might rise from where they slept and go away. P.S. 目前找到的唯一一个诗集里的中译诗: 禾墩 在风之暗影久久滚动的地方 , 绿苗正屈服于自然安排的变更, 像不可解的庞大的魔术所促成, 这世界正缓 缓地变成了金黄。 和一切买进或售出的都不相像, 它等待在此地 ,肉体和心灵; 以一种十分 崇伟的意义说明: 不说的愈多则说得更加尽量。 于是在一切日子都不美的地方, 美的日子伸延 着,直到有一天来临, 一千堆金色的禾墩忽在此斜躺, 灿亮而寂静,但不能在此久停 ——— 好像一千 个垂着金发的女郎 熟睡处醒来,走向异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dward Arlington Robinson was a widely read and respected poet during his lifetime--he won three Pulitzers--and we all know at least one of his poems, typically Miniver Cheevy or Richard Cory, but his reputation slipped badly after his death. He seems to have been the victim of having a foot in two different worlds. On the one hand, he is one of the first literary figures to move from 19th century sentimentalism to Modern themes of psychological despair and maudlin realism. But, on the other hand, he wrote in rigid traditional forms, expertly one might add. Thus, his subject matter was too bleak for the practitioners of structured poetry, but the forms he wrote in were too hide bound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free form stylists. But as the selections below show, he was a careful craftsman and his poems, while dark, are relieved by a sort of mordant ironic humor. He deserves to be read, especially because he demonstrated that modern themes and concerns could be addressed in classical forms; it was not necessary to abandon rhyme & meter, it was merely convenient. 想了解美国桂冠诗人罗宾逊的朋友,可以将就看 一下下面一段机器翻译的有关他的简介: 爱德恩.阿灵顿.罗宾逊(Edwin Arlington Robinson)(1869-1935) 爱德恩.阿灵顿.罗宾逊(1869-1935)是一位处于时代交接期的诗人。他生活在美国南北 战争后时代,当时美国正处于重建且改变快速的时期,而且国家价值似乎快速地被物质主义至上的观念主宰。罗宾逊的诗具有过渡期特色,藉由传统形式、超越主义 与清教徒准则衡量当时的价值。 罗宾逊的童年是在缅因州小镇度过,这个小镇提供他诗作的背景灵感以及他作品角色的范例。他的父亲是一位发达 的商人,母亲则是一位教师。尽管他的双亲都认为罗宾逊的聪颖异于常人,但基本上却较偏爱两位哥哥而忽略罗宾逊。虽然他爱家人,不过罗宾逊自认像是一个局外 人,而且他也对自身所处的社会感到疏离。 1891年至1893年,罗彬森就读于哈佛大学,尔后又回到缅因州住了三年。由于多数时间感到可 悲且孤独,他因此在1895年搬移至纽约。他第一本诗集是在缅因州居住时出版,1897年又出版第二本诗集。不过他并没有因写诗或从商而闯荡出名气,最后 他只好在纽约地铁建造期间担任页岩装载检查员。在以写作为生的过程中,罗宾逊历经了早他五十年的霍桑一样的困境,他被迫面对那段困窘的日子。霍桑曾在波士 顿港口担任煤矿袋检查员,罗宾逊则是页岩检查员。霍桑在总统大选时曾为美国总统皮尔斯(Franklin Pierce)作传,因此他对霍桑感激在心,安插了海关工作答谢霍桑,后来又安插他担任利物浦领事这个丰厚的职位。同样地,罗宾逊的诗令另一位美国总统大 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印象深刻,因此帮他在纽约海关安插了办事员一职,他在那儿工作直到1910年。有时候他或许碰过梅尔维尔的鬼魂,因为后者生前几年曾 孤独地在那儿工作并生活,深受失败作家这种感觉所困扰。 几乎是一夜之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诗体再度复兴,罗宾逊开始成为一位重要诗人。在 这么多年坚持走自己的路下,他的作品广为传颂而且对其他诗人产生影响,最著名的例子是对另一位重要诗人佛斯特产生的影响。罗彬森在20年代曾以诗作获得三 次普立兹奖,这个记录后来被佛斯特打破,他共获得四次普立兹奖。 罗宾逊的中心思想是相信人类最高责任是尽力发展他最佳特质。成功是以他奋 斗的程度与整合度来衡量,失败只是因缺少努力。罗宾逊对精神颓丧者或是世人眼中看似失败但实际上却极有智慧者相当有兴趣。即使他极为悲观,但他不赞同自然 主义观点的生活。省视且意识到心理深层面,他深知人类的精神层面,因此对身为社会生物一员的人类的生活表象毫无兴趣。 罗宾逊对传统成功定 义的空虚提出最为人所知的批判言论,展现在他的抒情诗《理查德.柯瑞》(Richard Cory)中。虽然大家都尊敬且羡慕柯瑞,但有天晚上他却开枪打穿自己的头颅。我们心中充满“为什么”的疑问,但罗宾逊却未给答案。我们只能假设,外人所 认为和感知的重要事物,不一定是那个人所信任的价值。即使他一生“成就非凡”,但柯瑞深知他的生命毫无价值,因此选择了结。 在以下所提到 的其它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罗宾逊的同情心与幽默感。每首诗都有不同的元素混合。《米尼弗.契维》(Miniver Cheevy)充满各式各样夸张的幽默。诗中主角是一个有趣的人物。然而,这里的幽默具嘲讽性,我们取笑想要买醉逃离现实的酒鬼,同时却忽略他的痛苦。米 尼弗着魔似地迷恋不存在的过去,实际上另一个自己却存在着。这首诗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暗示了如同尤金欧尼尔(Eugene O’Neill)在《急冻奇侠》(The Iceman Cometh)中所提到,失败的欺骗加上买醉的生存价值,对那些像柯瑞的人来说,面对事情真相的方式,或许得由一颗子弹来解决。 当我们阅 读《弗洛德先生的宴会》(Mr. Flood’s Party)时,可以感受到更大的怜悯心。主角是一位老人,他没有任何朋友,只有一壶酒相伴。他如此孤寂以致于只能对着自己说话,他没有朋友,因此生命中 没有任何值得留下的回忆。即使如此,罗宾逊所描述的情形对读者而言却不感伤。我们会同情主角,但是同时也会感到好笑。罗宾逊运用揶揄模仿英雄的对比,在这 首诗中以微妙的效果严肃地嘲弄,这是在《米尼弗.契维》那首诗中所没有的手法。他引发我们的同情心,但并不会去操弄它。他将弗洛德先生与中世纪伟大战士罗 蓝相比,战士吹着号角召集将领,就如史诗战争一样,他希望读者记得,罗蓝死于战争时,他的同伴们却未回应他的号角声。罗宾逊表现的最佳技巧便是其控制节奏 与音韵的能力,他能完美传达诗中含意与调性。一个佳例便是《弗洛德先生的宴会》结尾几行诗句音韵的抑扬顿挫。罗宾逊大可以以重音结束这首诗,但他选择柔和 的韵律并以两个独立子句降低结尾的激昂。我们的声音自然地下坠,当我们念完整首诗时,音调会自然变平—这位老人的号角响了,人也死了,杳无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