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的法律决不是从天而降的,美国黑人的今天不是从天而降的,更不是白人的恩赐。 黑人妇女罗莎·派克斯抗争的结果,除了阿拉巴马市最后废除了公交车的上黑白区分,更重要的是美国因此而产生的几个最要的法案--------1964年民权法 (Civil Rights Act),1965年选举法 (Voting Rights Act),1965年移民法(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Services),1968年公平住宿法(Fair Housing Act)。 美国逸事:罗萨坐下去,黑人站起来 云易 2005年10月24日,贫穷的黑人妇女罗莎·派克斯在她底特律的几年未付租金的公寓中孤独地去世,享年92岁。10月28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给她授予国 葬仪式的决定。 美国的国葬仪式从1852年开始实行以来,一共有31个人(包括派克斯) 享受此项殊荣,而罗萨·派克斯是美国历史上享受此项殊荣的第一位女性,第一位非政府官员,和第二位黑人。 那么,是什么使这样一位平凡的黑人女性享受到如此 殊荣呢? 这还要从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说起。 美国在世界上的形象是民主国家,讲究人权平等。在美国的中国人也往往很容易只看到美国的制度健全,尤其对种族歧视的限制非常完善的这一方面(甚至有人认为在美国的黑人很幸运,因为美国有着这样平等的制度)。 然而,殊不知,这些平等的法律决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或者仅仅是)白人主动改善的。就是在美国的建国先父们宣称在上帝面前人认平等的时候,这个“人”, 也并没有包括黑人(托马斯·杰弗逊自己就有几百个黑奴)。而今天的法律在种族平等方面,与不到半个世纪以前相比,是非常不一样。而这个变革的后面,甚至每 一次具体法案的修改的后面,都有着无数被歧视和被压迫的人的奋斗和牺牲。 每当提到美国历史,很多人可能都会立刻想到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内 战。我个人认为,虽然独立战争和内战固然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但在对人性进步的意义上,美国上个世纪中叶开始的人权运动 - 一场真正为争取人格的自由和平等的斗争才更是意义非凡。而这场斗争的开始,不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而是因为一个叫罗萨·派克斯的平凡黑人妇女。 美 国在南北战争之后,虽然废除了黑奴制度,但黑人在生活中仍然被当成低等人对待。尤其在美国南方,很多州都有法律明确规定黑人和白人在公共场所的分离,这就 是著名的“种族分离法”(Segregation Laws)。这导致了白人对黑人非常普遍和“正常”的歧视。在上个世纪早期,更有无数白人种族分子在种族主义的观念下对黑人自设私刑,滥杀无辜。出名的三 K党,就是这些种族分子的最大组织之一(至今仍然存在,只是规模很小而已)。 在上个世纪中叶的阿拉巴马州(美国南方州之一),所有的公共 场合都是“黑白分明”的,即黑人和白人都各自聚集在分开的地方(当然好的地方都是留给白人的)。公共汽车上,前排座位都是留给白人的。而如果前排的白人座 位坐满后,后面的黑人要依次往后退,把前面的座位让给白人。这样的法律施行了很久了,大家都习惯了这样的做法。曾经也有不少黑人零星地抗议,但都没有起到 根本的改观。 1955年12月一日(星期五),阿拉巴马州的一部公交车上却出现了这样一幕场景,工作了一天的缝纫女工罗萨·派克斯因为劳 累,上车后就在后面分布给黑人的座位的前排坐下。当车开了几站后,前面的白人坐满了,剩下还有四个白人战着没座位,司机就叫派克斯和其他三位黑人推倒后 排,给这几个白人让座。相持之下,其他三个黑人让了,但罗萨·派克斯仍然坐着。司机坚持要她起来,最后她起来了,但没有换到后排,却是移到同排座位的窗户 边上的位置。司机最后问派克斯:“你为什么不让座?” “我不认为我应该让。”罗萨回答道。 “那我要叫警察来逮捕你了。” “你 当然可以那样做。” 一会儿两个白人警察来了。罗萨问道:“你们为什么欺负我们?” “不知道。法律就是法律。” 于是罗萨贝逮捕。第二天(周六),消息传了出去。当晚 ,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教授乔·安·罗宾斯(白人,后也遭逮捕)通宵油印了三万五千多张传单,号召蒙哥马利市的所有黑人在星期一拒绝乘坐公共汽车。第三天(星 期天),黑人教会组织中也宣布了拒绝乘坐公交车的计划。在传单中这样写道:“我们呼吁蒙哥马利市的每一个黑人,为了抗议罗萨·派克斯的被捕,在星期一坚决 不要乘坐公交车。学生一天不能上学关系应该不大,工作的,打出租车,或者步行。无论如何,请不要乘坐公交车。” (We are...asking every Negro to stay off the buses Monday in protest of the arrest and trial ... You can afford to stay out of school for one day. If you work, take a cab, or walk. But please, children and grown-ups, don't ride the bus at all on Monday. Please stay off the buses Monday.)(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 这 个行动决不象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美国本来地广人稀,即使是城市,如果不是很大的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都分散的很远。星期一那天下雨了,但是黑人 们做到了不做公交车。一些有车的人帮助没有车的,还有黑人开出租车的只收顾客和公交车一样的费用:十美分。然而在一共四万多的黑人居民中,大多数黑人却不 得不步行,有些得步行30多公里。 然而这个杜绝乘坐公交车一周的计划,最终坚持了一年多,直到阿拉巴马州公交车法律得到修改。 在这个杜绝 公交车计划的筹划人组织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导人就是马丁·路德·金。从此,他开始了人权运动的政治生涯,主张和平抗议,直到1968遭暗杀。 罗萨被捕后第二天被保释,第四天被法庭审判,被判有罪,罚了十美元,另加4美元的法庭费用。之后,她失去了工作,丈夫也受到牵连,被迫辞职。多年后她和家人 迁居底特律,在那里做了几年缝纫工之后,找到一份工作,给当时的黑人议员当秘书。这份工作她做了23年,直到自己退休。 由罗萨·派克斯事 件引发的长达一年的杜绝公交车事件,是黑人民权运动的真正开始,导致了全国各地的黑人纷纷响应。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绝大部分黑人都遵守和平抗议的 宗旨,坚持以静坐,游行,演讲等等方式和国家的不平等的政策作抗争。 抗争的结果,除了阿拉巴马市最后废除了公交车的上黑白区分以外,就是美国的几个最要的 法案的产生。 首先是1964年的民权法(Civil Rights Act),这个法案彻底从法律上杜绝了根据种族,宗教和国籍的不同而产生的歧视; 其次是1965年的选举法(Voting Rights Act),保障了黑人和妇女的选举权; 1965年的移民法(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Services),使美国在移民政策上变的宽容,最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 1968年的公平住宿法(Fair Housing Act),保障了所有的公寓和房屋的出租和销售不再因种族不同而有所区别。 罗萨·派克斯生前积极参加各种黑人民权运动,创立了“罗萨·派 克斯奖学金”(Rosa L Parks Scholarship Foundation),“罗萨/雷蒙自我发展学院”(Rosa & Raymond Parks Institute for Self-development)。从她的家乡蒙哥马利市到底特律,很多街道,甚至高速公路都纷纷以她的名字命名,以纪念她对民权运动的贡献。 然而,尽管罗萨·派克斯在黑人民权运动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被誉为“民权运动之母”(Mother of Civil Rights Movement)她的个人生活却一直是简朴的,晚年甚至是贫穷的。她生前因参加民权运动演讲所挣来的钱,大多捐献给了人权组织和慈善机构。在她生命的最 后几年,由于疾病,她无法安排自己的经济来源,最后连房租都付不起。(好在公寓的所有者最后决定让她免费住宿)。 2005年10月24 日,高龄92岁的罗莎·派克斯在她底特律的几年未付租金的公寓中去世。10月27日,在她逝世后的第三天,派克斯的遗体被送往蒙哥马利斯,在教堂里举行了悼念仪式。10月28日,在国会通过了给她授予国葬仪式的决定之后,她的遗体第二天(即10月29日)被运往首都华盛顿,在国会大楼中安放两天,让美国政 府和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布什等)前往瞻仰告别。 最令人难忘的是国务卿莱斯的演说,她提到,如果不是罗萨·派克斯的行为,她不会有自己今天。 是的,黑人的今天不是从天而降的,更不是白人的恩赐。自然,我们不能否认白人的文化在世界国各文化中的先进地位,但自然界(包括人类在内的)的弱肉强食,确实人类的本性之一。白人中固然有着非常开放进步的人士,但直到今天,尤其在南方,很多白人仍然对黑人充满歧视。就是奥巴马的在其总统竞选过程中和当选之 后,都受到非常大的来自官方和民间的压力。然而,黑人的今天毕竟比他们的“昨天”,“前天”都更美好。 这个美好的今天,和一个可以展望的更为美好的明天, 虽然也和美国的民主制度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我认为是由于黑人不惜的抗争精神。 不记得哪一位网友曾说过:“中国人要有黑人一半的勇敢, 早就实现民主了。” 此话让我深思,也希望让更多的中国人深思。 __________ 亮点在最后一句:委内瑞拉日前宣布停止在该国市场销售零度可乐 因这种可乐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零度可乐原液在台湾被检出含3种防腐剂,其中一种在台被禁用,另2种含量超标 可口可乐分公司道歉称: 该批原液本来是给中国内地用的,不慎运到台湾 http://www.tudou.com/v/eNtYxllQ464/&autoPlay=true/v.sw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