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老先生仅仅根据马太福音两章的内容,不过三四页纸,就要去完成三个多小时的作品,这完全靠他有一项绝世武功:忽悠功。 一但他忽悠起来,你会觉得你的老爸老妈是天下讲话最少的人,本来只需讲十几秒的一件的小事,他来来回回,翻来覆去,藏头去尾要绕上半个小时,要是普通人,你早就一巴掌过去,可面对巴赫,你一边流着哈喇子还一边催他往下讲。 那还是忽悠功的初级阶段,据说巴赫已练到传说中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反正就是地球人再也超不过他了,可叹没生在战国时期,否则哪还有苏秦张仪什么事。 要是老先生气沉丹田,贯通任督两脉,发出最高等级的忽悠功,不要说两件事,就是四件事都可在同一时间耍弄开来,一件追着一件,一件连着一件,一件没完另一件已来,还不时吹吹牛,把每件事添油加醋一番,叫你不辨真伪,真是口吐莲花,唾沫四溅,上嘴唇不搭下嘴唇,听得你一个字“爽”。 经过一帮闲着无聊的理论家的研究,终于找出几个科学名词来解释忽悠功,什么复调啦,什么赋格啦,什么卡农啦,什么对位啦。反正我等低俗之人是不懂的,不就是会唠叨,会饶舌,会吹牛吗?整那些玩艺儿干吗? 总而言之,巴赫就把马太受难曲忽悠成了三个多小时。 忽悠是怎样炼成的呢? 巴赫先要把圣经的经文谱曲,原文是坚决不能改的,虽然过去也有作曲家用意译的韵文代替圣经的原文,但马丁路德的好学生禀承他“唯独圣经”的遗训,谁改跟谁急,老命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在该作品中有个男高音充当福音传道士,专门负责讲故事,就是照着圣经原文用宣叙调唱出来。宣叙调介于讲话和唱歌之间,节奏磨磨蹭蹭,比讲话那是慢多了。他名为讲故事,实则是帮老板忽悠大家,唱得阴阳怪气,再拖拖字音,拉长的时间就很可观了。可惜宣叙调属于两不像音乐,听上去鸟不鸟,人不人的,偏偏巴赫还没把好旋律派给他,马太受难曲中的传世之作,愣没这位仁兄什么事,只好在一旁干瞪眼,充其量被人拍拍肩膀:“你故事讲得不错。”胸闷,故事谁不会讲! 在马太福音的第26,27章中出场人物众多,有耶稣,犹大,彼得,祭司,彼拉多… 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独唱者相对应,在上文马太系列(1)中已解释过。每当圣经中轮到这些人讲话时,他们的独唱者就要跑出来唱他们的原话了,巴赫用音乐传神地刻画了他们的性格和神态,尽管不懂德文,但仅凭他们的音调音律,也可大致猜出一二。如果哪位还真把耶稣当成了犹大,不用说,巴赫要拜他为师,重学武功。 再说某年某月某日,巴赫翻了翻了马太福音,心想单靠圣经的经文部分,去忽悠三个小时,显然远远不够,怎么办呢?抬头一眼望见,书桌上放着路德公会的众赞歌的小册子,身为马丁路德的好学生,那本小册子是随身携带,真正做到了早请示,晚汇报。不由心生一计,何不采用册子里的众赞歌,好让信徒坐在下面一起唱歌,省得那些一听我音乐就打呼噜的家伙故态重萌,我在第一首和第三首歌曲就先放众赞歌,可如果又睡着了…别美,我再放,再放…最后一个紧接在耶稣死后,高潮的地方,看哪个还敢睡,放几首好?要放就多放,十首?恐怕还不行,那些没文化的经常拿我的音乐当催眠曲,曾害得我顺坡下驴,写了首哥尔德堡变奏曲,送给伯爵大人治他的失眠。十三首?好极了,一定要这样,谁再睡着,谁就是十三点。 巴赫想到这里,得意地哼起了流行的意大利小调,忽转念一想:不去吓吓那帮假正经,怎么对得起我拔河的名字。对了,就用外国流行音乐的咏叹调,爱呀,情呀的,还洋气一些,免得一直被人讲信路德宗的都是农民。我再把这些流行音乐改头换面,换换歌词,皮坎多(Picander,1700-1764)老兄的诗文就挺煽人,配这些靡靡之音正好。待我全方位的忽悠改造之后,看哪个人的泪水不被我挤出几滴来。 巴赫用食指比划比划,圣经原文,众赞歌,抒情咏叹调,再补充些宣叙调,合唱,一共三个小时有余。 觉得还不放心,会不会将来有人把我比下去,掐指一算未来三百年,只有波兰的彭德雷茨基于1966年作的《路加受难曲》,还略有名气。不由长啸一声:“忽悠一出,谁与争锋。” 1727年巴赫最终完成了马太受难曲的作曲工作。 — 入门的诱饵 言归正传,让我们先听马太受难曲的第一首,这第一首很重要,是全部作品的提纲,它拉开了悲剧的序幕,如同歌剧的序曲一般。 这一首其实是巴赫的诱饵,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一旦你上了钩,就会情不自禁地被巴赫往深里拐,继而丧失理智,被他忽悠得找不着北,彻底缴枪投降。 第一首的节奏是进行曲式,以低音为主,宛如一首挽歌,突出悲痛的气氛,以此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调。 巴赫的大型宗教音乐常以大合唱起头。最先的合唱,通过为耶稣受难而悲伤的人们与不明真相者的对答,交待了耶稣被钉十字架受难的事实。 其后的众赞歌加强了悲痛情绪,并点出了耶稣受难的意义,他的死是为了承担我们众人的罪。 这样序曲已把故事和它的意义大体概括出来,看来巴赫的诱饵是精心提炼的。万一你不懂德文,也不要紧,巴赫老先生在诱饵外裹了层糖衣,音乐就是糖衣,你只要敞开胸怀,让思绪随着音乐而起伏,那心中的感动就会不期而至,你不由舔舔舌头,回味一下糖衣炮弹的甘美,毫不犹豫地一口气吞下诱饵,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另外在这首曲子里,巴赫显示了他的无与伦比的复调功力,也就是他的忽悠才华,这种才华将贯穿整部作品。 这个诱饵就看你吞不吞了。 1. 合唱与众赞歌 (合唱)Chorus I/II:“Kommt,ihr Töchter,helft mir klagen” 来吧,儿女们,分担我的悲恸, 你们看─谁?─在那里的新郎⑴, 看他─怎么样?─正像一只羔羊! 你们看─什么?─他在忍耐, 看─什么?─我们的罪孽; 看他怎样怀着爱和仁慈, 承担着十字架和苦难! (众赞歌)Choral:“O Lamm Gottes unschuldig” 啊,上帝的羔羊,纯洁无瑕, 在十字架上遭受杀戮, 他保持平静和忍耐, 忍受轻蔑与残酷折磨。 你为我们承担了所有罪孽, 否则我们会绝望地死去。 赐予我们怜悯,啊,耶稣! (1) 新郎和上帝的羔羊,均指耶稣。 以下是不同的两个版本,第一个是Karl Richter的版本,有德文字幕,Karl Richter灌制的巴赫宗教音乐的唱片一直是享誉海内。第二个是Ton Koopman的版本,他是诠释巴洛克音乐的权威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