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网上突然涌出了书法欣赏的热潮。我写了半个博文,后来太忙,一直没写完。这两天歇着了,补完。 书法和人 看字就如看人。看的角度会不同,看的深度会不同。同一幅字,不同的人看,就有不同的认识。看官们可以自省一下,你喜欢什么样的人,就会喜欢什么样的字。我来谈谈我的书法观,也可以说是我的观人观。 我欣赏的字和我欣赏的人是有共同的特质的。 首选气质独特,卓尔不群。一个人的书法,让人过目不忘,就如一个让人不可忽视不可忘怀的人,一定有不同常人的气质,他或者她根本不必有完美的相貌,光鲜的衣着,从里到外透出的气质就足以让人侧目了。书法大家的字,不是因为他字字中规中矩平衡美好,而是他字透出的气质非比寻常。很多写得不错的字,就如很多开得美丽的花,长相端正的青春少女,千篇一律的美丽。好归好,却难呼唤起一种心驰神往的纯净感,神圣感和宗教感。还有很多靠制造噱头,瓜里呱噪,涂脂抹粉,奇装异服,或故意冷若冰霜,拒人千里,小资作态,孤芳自赏的。。。则通称为流俗。流俗的都是流浮在面上的东西,总要被时间的洪流荡涤得一干二净的。当然若能俗到根子里俗成千古绝唱,便是大俗到大不俗,大俗大雅了。金瓶梅就是个例子。若能俗到惊世骇俗,就是不俗了。 回到书法,书法大家的字并非字字完美,但是字透出的气质一定是不同凡响的。颜体字坚定雄厚,柳体字劲拔冷峻,欧体字谨慎自制,赵体行楷圆润大度,康熙的字端庄厚重,乾隆学爷爷同写“宁静致远”,气质确是潇洒有余凝重不足。。。看网上贴的唐伯虎的字,丝毫没有风流之气,倒是从容淡定,收放自如,颇有闲庭信步,漫看云卷云舒的自在和稳重;网上贴的傅山的楷书拙朴简约,行书气势磅礴,草书狂放不羁。。。我很喜欢隶书,喜欢那种有克制有坚持的婉转和舒展。老辞海封皮上“辞海”二字就是从汉代摩崖石刻石门石刻上拓下的隶书,算的上是隶书的经典。曹操的“滚雪”更胜在以崖边落水代替三点水的机心上。总之,只凭我粗浅的三言两语,难以表达书法家从书法作品中透出的人格的博大精深,卓尔不群。他们的字最能表达他们自己。 当然各种独特的气质中,我还有自己的偏好。 我最推重的品质是真诚质朴。从这一点,我就偏爱颜真卿,而非柳宗元王羲之。颜真卿的字沉着稳重,朴实无华。楷书是最没有空间制造噱头让人眼花缭乱的,可颜体楷书字字从里到外透出质朴和坚定,却与众不同。早期的颜体笔画更粗拙些,象一个十分理想主义,不通世故鄙弃圆滑异常坚毅的有志青年。晚期的颜体楷书笔画细些,多一些苍劲,更沉静沧桑。字帖多用他中晚期的代表作多宝塔碑。柳体的楷书和颜体相比,柳骨铮铮,但我更喜欢颜体透出的土地般的温厚慈悲。王羲之的字,以前我只看过碑林里他的兰亭序的摹本。我还有摹本的碑拓。二十二个形态各异的“之“,还有随意的涂抹,潇洒不羁,云随风走。但我不喜欢字中透出的脚不沾地的感觉,怀疑他徒有虚名。网上看到网友贴的一些王羲之的真迹,却真的是玉树临风,洒脱矫健。据说碑林的摹本是当初用什么兔丝笔蚕茧纸透过光孔,从真迹上一个一个字描下来的,字形绝对准。回头看摹本,看来只绘形,没绘神。料想这等如履薄冰的临摹工艺,和真迹中王羲之酒后挥毫的真性情完全背道而驰,搞出有形无神的玩意儿,也不足为怪了。可是“矫若惊龙”对我来说,总不及“质朴慈悲”更让我心生感念。 要说不入我眼的就是卖弄聪明,玩弄技巧,顾影自怜,虚浮呱噪的玩意儿了。年轻学子尚未成型时的模仿之举可视为探索学习,有时搞的荒腔走板也就罢了。受不了的是一些老奸巨猾的,自知或者不自知自己实力不够,个性不足,于是搞出些投机取巧的东西来扭捏作态,自诩高雅,拿娴熟的技巧吓唬人,真还不如芙蓉姐姐赤裸裸的粗俗来得真诚。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好就好在兼容并蓄,生机勃勃。所以话说回来,很多东西,只有差别,无所谓高下的。邪魔外道都自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更何况艺品人品的千姿百态呢? 只是,总有些高尚高贵,值得人们去追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