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词的绝唱 ——苏轼《江城子- 乙卯 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
万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的一首著名词作,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据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载:王弗十六岁适 轼、善事公婆,“敏而静”,知书达理,生子苏迈,对轼立身处世多有匡助,夫妻之情甚笃。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年二十七卒于京师(今开封),次年移 柩眉州(今四川眉山),葬于苏轼先父母之墓侧。
该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写夫妻生死殊途、幽显难接的哀痛及丧偶后自己的落魄凄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十年”,王氏治平二年亡至熙宁八年刚好十年。“茫茫”,这里指无所知晓。全句意为:“漫漫十年,你我人间地下,音尘隔绝,互相之间一无所知。”岁月流 逝,往事如烟,丧妻之痛似应随着时过境迁而淡漠。然而,“不思量,自难忘。”——即使不用想起,也难以将你忘记。苏轼于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除丧, 娶王弗堂妹闰之,但对发妻的思念却未尝稍减,可是亡妻葬于眉州,词人又远在密州,就是想在其墓前哭诉一番也难办到,故词人在这里悲怆喊道:“千里孤坟无处 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思念凄苦至极,作者也自我安慰:“纵然亡妻有灵相见恐也难以相识,而今我已尘埃满面,两鬓秋霜。”词人丧妻时年方而立,风华正茂,此时已年届不惑,垂垂老 矣!妻亡后,词人又因政治之争,仕途备受坎坷,先后数次被贬外任,十年的思念、十年的人生风雨,其愁苦之心于此可见一斑。
这句似在自慰,但这自慰之中却更添几多无奈,几多凄凉,使词作的悲剧气氛达到了高峰。
下阙写梦境及词人对亡妻身后此刻的推想。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在梦中词人见到妻子,千言万语,一时无从说起,其死别之恨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只有任凭泪水泉涌而出,寥寥数笔,写出了作者同亡妻朴实无华,至真至诚的感情。而“小轩窗”、“梳妆”、“相顾无言”、“泪千行”等细节描写,则更增添了词作的真切感和感染力。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句是作者梦醒后设想亡妻此刻的孤苦,也是对梦境虚无而短暂的慨叹:“(你我夫妻今生怎可能相见!)我知道你年年为我肝肠寸断的地方,远在蜀地的眉州,此刻一轮冷月正照着你那栽着短松的墓地。”
结尾推想亡妻对自己的刻骨思念,呼应上阙词人对亡妻的时刻难忘,更见其夫妻之情的真挚,而通过“明月夜、短松冈”的环境描写与梦中词人夫妻团聚场面的前后对比,则更酝酿了一种令人怅惘辛酸的愁苦气氛。
以词悼亡,苏轼《江城子》首开其例。全词起伏宕荡,层层推进,前后呼应,通过抒写十年来对亡妻悲切的思念、梦中短暂的团聚和梦后对亡妻孤寂凄苦的推想,表达了词人至诚至真的夫妻之情,语句朴素清丽,词风深沉悲凉,历来被视为至性过人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