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血惊呼 丹心精诚 ——李白《远别离》赏析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远别离》,乐府“别离"十九曲之一,多写悲伤离别之事。李白这首《远别离》写的是关于舜与二妃娥女英生离死别的古老传说。相传舜昔日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追至湘江之滨,恸哭不己,泪洒竹上,竹尽斑,后投水而死。所以自古以来,似乎苍梧一带就笼罩着一股悲愁的烟云,而李白这首诗则更加重了这种气氛。诗境如梦如幻,读之则凄风苦雨扑面而来,惨淡之情油然而生,在迷离惝恍的意境中,使人深深感受到了皇权傍落、政治昏昧的可怕后果,以及权归他人,夫妻不能相保的凄惨之情。 按照表达的顺序,这首诗可划分四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猩猩啼烟兮鬼啸雨"。第二层从“我纵言之将何补”到“雷凭凭兮欲怒吼”。第三层从“尧舜当之亦禅禹"到“权归臣兮鼠变虎”,第四层从“或云尧幽因”到最后。 我们先看一层。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起句突兀、山肖拔、音节急促,似惊叹、似疾呼,如电影开始时的特写镜头,简捷、新奇,一下就将读者带回了往古那令人心碎的死别之痛中。四个分句,分别点了事件、时间、人物、地点,自然而且明了。“皇英”指舜之二妃娥皇、女英;“洞庭",指洞庭湖,在湖南湖北交界处,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潇湘”,指湖南境内的两条江,即潇水、湘水。潇水出于湖南省蓝山县九疑山,湘水源出于广西零川县海阳山,二水在湖南零陵合流,总称潇湘,汇入洞庭湖;“浦"指水边。 接着写了离别之痛和舜死苍悟后的恐怖景象。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海水",这里泛指大水,全句意思是:生离之恨,死别之痛,有如海水,深达万里,有哪一个人不被此情此景所感动。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是说舜死后,天日变得惨淡无光,云变成昏喑一片,在烟雨凄迷中,猿猴愁啼,鬼魅长啸。 短短两句,极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阴森、可怕、令人毛发倒竖的鬼域世界。 这一层写的是离别的凄惨之情和舜死后的恐怖景象。 下面,作者笔锋一转,抒发了自己欲言不能的愤懑。 “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煎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怒吼。" “之"指上面说的“远别离"之事;“皇穹",指皇天,“窃",谦词,“私下"的意思;“照",理解、明白;“凭凭",象声词,指雷声连绵。这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想向老天进谏,但又恐它不明白。未等我言语,雷公却大怒不息。" 以上为第二层。 无可奈何之中,“我"只有自言自语了,便转人了第三层的议论。 “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当之"即当此,指下面“君失臣"和“权归臣"的情况。这句意思是尧遇到这个情况要让位给舜,舜遇到这种情况要让位给禹。国君失去了大臣,无人辅助,就好象龙变成了鱼,而大权傍落,一旦被奸臣掌握,就是老鼠也要变成猛虎。 那么千百年之后,这场“远别离"的后果如何呢?我们再看第四层。 在这里,作者将镜头由远古拉回了当时,由往古飘渺的传说回到了眼前,写了舜死后的孤寂凄凉和二妃绵绵不尽的愁恨。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尧幽囚、舜野死",指尧舜禅让之事。但古书上也有另一种记载,认为这是失去权力的结果。《史记,武帝本记》张守节《正义》引《竹书纪年》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幽囚”就指的这件事。“野死",即舜南巡死于苍梧事。李白怀疑舜死得似乎不明白,与失权有关,但因二事皆出于传说,所以作者加“或云”二字。 “九疑联绵皆相似",“九疑",山名,即苍梧山,在现在的湖南宁远具,有九个山峰,连绵不断,使人不易分辩清楚,因此叫九疑,相传舜死后就埋葬在这里,后人无法确定他的坟究竟是在哪一个山头上,所以作者才感叹“重瞳坟竟何是?"“重瞳",指舜,相传他的眸子里有两个瞳孔。这两句的意思是“苍梧的九座山峰啊,联绵相似,舜那孤零零的坟墓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呢?"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帝子”指尧女娥皇、女英,古代女儿也称“子”。“绿云”指绿色的竹子。全句意思是:舜死后,娥皇女英曾在翠绿的竹林里痛哭,最后投水殉情。但那嚶嚶哭泣的冤魂所能看到的,只有苍梧深处的绵绵峰峦,远处天边的悠悠白云。 这种生离之恨,死别之痛何时才能消除呢?作者用了一个假设:“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意思是说要让竹上的泪痕消灭,除非苍梧崩裂,湘水断绝。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假设,写了二女因失去丈夫,抱恨终天之苦,而这一悲剧结果的酿成,完全是因为舜的大权傍落所致。 诗歌至此,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令人感叹不已,回味无穷,深深地沉浸在那往古的悲哀气氛之中,并由此联想到封建政权的一个基本问题——皇权问题。 封建文人一般认为舜南巡时病死,而尧舜禅让也是当是政治清明的标志,且历来为儒家所津津乐道;李白为何在这首诗中偏取并不常见的一种说法,将此解释成为“君失臣"、“权归臣的结果,并写得如此令人毛骨悚然呢? 为了弄清楚本诗的主旨,我们就需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李白的诗歌风格有所了解。 据前人考证,此诗写作最迟不过天宝十二载,即七五三年,这正是安史之乱前夜,此时唐玄宗沉溺酒色,日益荒淫,张九龄等贤臣被贬外任,朝中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专权,外任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在渔阳一带更是野心勃勃,积极准备颠覆中央政权。而玄宗对禄山宠信有加,“贤者进谏,常遭斥退”,这种群魔乱舞的政治景象在诗人心灵深处早已投下了恐怖的阴影。这点在他的《雪谗诗赠友人》、《殷后乱天纪》、《渡江词》中都有反映。李白这位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诗人面临即将出现的社会大动乱不能不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忧虑和惊恐。 从创作方法上看,李白“诗祖风骚",重寄托,往往借古题写时事,创作上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现实生活在他的诗中往往被幻化,常借神话、传说的形式出现,扑朔迷离,如梦如幻,但却无时无处不在折射着时代的影子。 再从作品本身来看,这首诗表面以皇英:妃对舜至死不渝的爱情做线索,实质上,重点并不在写别离之苦,而是在追究其根本原因——失权之痛,也就是说,他重点并不在写“爱"的问题,而是在写“权"的问题。因此,《远别离》这首诗应当是借古代一个关于“爱"的美丽传说,来射影当时关于“权"的危机,这是安史之乱前夕诗人的一片丹心,满腔精诚,不被最高统治者理解时的泣血惊呼。在诗中他利用喑哑悲切的声音一再警告玄宗当心古代那场“远别离"悲剧的再现,而事实上,在三年后,诗人的预见就得到了证实,安史叛军卷地而来,玄宗御辇西巡,紧接着叛军攻占长安,多少皇子皇孙死于乱军刀下,更可悲的是,玄宗竟下令自己的爱妃杨玉环自尽。
又一出多么悲惨的“远别离”!从这里,我们不能不崇敬诗人对祖国安危的高度关怀,也不得不折服于他过人的政治敏感性和预见性。
这首诗思想表达的深刻性是与它高度的艺术性分不开的。
第一,象征手法的运用。全诗无一言直言当时局势,却又无一字不在为安史之乱前深刻的政治危机狂呼呐喊,试看“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不正是当时皇权下移,奸臣当道,藩镇骄横的真实写照吗?“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怒吼",不正是诗人空有报国之心,而横遭权奸谗害不为玄宗所理解的事实的再现吗?使人在对历史的反思中更深刻地领悟现实,深透而又不直露,明了而又别具一种朦胧之美。
第二,语言明白、自然,形式自由,融抒情、叙述、议论于一体。全诗运用歌行体,根据内容的需要,句子从三字到十字长短不一。写惊呼,则用“远别离"三字,语急气促;写叹息,则用“皇穹窃不照余之忠诚",显得沉重,缓慢。语言全部口语化,不假雕饰,风韵天然。从章法上看,第一层叙事,第二层抒情,第三层议论,第四层叙事、打情,各层表达方法各有侧重,但又不拘于一体,如出水芙蓉,深得自然之美。
总之,李白这首诗无论就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谓以古题写时事的典范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