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讀《北京百家詩詞選》(北京詩詞學會編:北京出版社 2004),發現其中入選者並非都是北京人,只要是在北京居住過的,都算。於是乎,便有了以下洋洋大觀的目錄 (節選)∶ 齊白石十一首 魯迅十三首 許壽裳十一首 柳亞子十五首 朱德九首 李大釗十二首郭沫若十三首 毛澤東十七首 葉聖陶七首 張恨水十七首 茅盾十一首 錢昌照九首 蕭勞七首 葉劍英七首 張伯駒十二首 周恩來七首 朱自清十五首 田漢十八首 老舍十八首 俞平伯十二首 陳毅十三首 胡風十五首 聶紺弩十八首 李一氓十二首 鍾敬文十一首 郭化若十二首 常任俠十二首 臧克家十首 蕭軍十四首 趙朴初十一首 廖輔敘十三首 陶鑄十四首 關露十二首 郭影秋十首 張中行八首 錢鍾書十二首 蔡若虹二十首 (以下略) 詩人是按照生卒年月排序的,故齊白石老先生排在第一,在魯迅,毛澤東,周恩來之前。(書名似應加上“近代”或“當代”的字樣,否則涵蓋面過廣?) 我把目錄停留在了蔡若虹先生這裡,是有話想說一說。本詩詞選里錄的蔡先生的二十首,均為精品,誦讀再三。腦海里驀然又浮起了當年手抄本的,蔡老先生在幹校所填的一些詞。出於對那些特殊年代,特殊記憶的特有印象,我不知為甚麽,覺得那些幹校詞中的一些,比收入《北京百家詩詞選》中的,還要精彩,更有味道。 例如,《八聲甘州 送糧》 (應為70年代初期作品) 憶烽煙年代送公糧 專看別人忙 有延安小米 山西茇麥 河北高粱 僕僕風塵古道 談笑說關張 一曲支前調 驢背斜陽 今日輜車上路 有相同景況 別樣衷腸,┅┅ [對不起,忘了詞兒了。有沒有人還記得,幫著提個詞兒?] 這下半闕,用老工人的話說,就是“忘實著了” 再要硬擠,還能加上“顆粒盡歸倉”五個字。可是,八聲甘州下闕當有51字,我至少還差了31個哪。年代久遠,僅靠腦記,遺忘在所難免。可是上半闕給人印象很深,琅琅上口;它所勾勒出的意象,歷歷在目。這樣好詞,未收入《北京百家詩詞選》,也許是出於對於寫作年代的考慮 ?(一個人性扭曲的年代)這多多少少給我留下一種遺憾的味道。蔡老詞作中我喜歡的,還能依稀記得另一首的片言隻字(可能有誤),記在下面,希望能有人補正∶ 離家四十餘年矣 從來作 歸鄉計 ┅┅舊時書信 少年朋侶 土話家鄉戱 多年往事重提起 說是悲傷又是喜 此景此情難比擬 ┅┅落霞天際 斷鴻聲聲里 。 [詞牌應為《青玉案》,為思鄉戀舊之作。] 不管怎樣,我覺得這些都是那個時代中詩詞作品的上乘之作。“幹校詩詞”這一特定形式中,看到過並喜歡的,還有金堯如先生的,可惜,沒有留下記錄,連殘言斷句,一時都拾不回來了。 當然,聶紺弩先生的《三草》,可謂下放(或曰流放)詩篇中的極品。不過那時較70年代的“五七”幹校更早;聶紺弩先生,吳祖光先生,丁聰先生,以及黃苗子先生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互稱 “北大”(荒)同學, 是屬於另一個“五七”的概念了。 出於對“幹校詩詞”這一類型作品的偏好,在《北京百家詩詞選》中,還看中了另一首,是俞平伯先生,為新刊〈何其芳詩稿〉而題二詩中的一首∶ 習勞終歲豫南居, 解得耕耘勝讀書。 猶記相呼來入LI4,雲低雪野助驅豬。 董橋先生在其《人道是傷春悲秋不長進》一文中,對此詩有過詳細評介,不再贅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