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北京百家诗词选》(北京诗词学会编:北京出版社 2004),发现其中入选者并非都是北京人,只要是在北京居住过的,都算。於是乎,便有了以下洋洋大观的目录 (节选)∶ 齐白石十一首 鲁迅十三首 许寿裳十一首 柳亚子十五首 朱德九首 李大钊十二首郭沫若十三首 毛泽东十七首 叶圣陶七首 张恨水十七首 茅盾十一首 钱昌照九首 萧劳七首 叶剑英七首 张伯驹十二首 周恩来七首 朱自清十五首 田汉十八首 老舍十八首 俞平伯十二首 陈毅十三首 胡风十五首 聂绀弩十八首 李一氓十二首 钟敬文十一首 郭化若十二首 常任侠十二首 臧克家十首 萧军十四首 赵朴初十一首 廖辅叙十三首 陶铸十四首 关露十二首 郭影秋十首 张中行八首 钱锺书十二首 蔡若虹二十首 (以下略) 诗人是按照生卒年月排序的,故齐白石老先生排在第一,在鲁迅,毛泽东,周恩来之前。(书名似应加上“近代”或“当代”的字样,否则涵盖面过广?) 我把目录停留在了蔡若虹先生这里,是有话想说一说。本诗词选里录的蔡先生的二十首,均为精品,诵读再三。脑海里蓦然又浮起了当年手抄本的,蔡老先生在干校所填的一些词。出於对那些特殊年代,特殊记忆的特有印象,我不知为甚麽,觉得那些干校词中的一些,比收入《北京百家诗词选》中的,还要精彩,更有味道。 例如,《八声甘州 送粮》 (应为70年代初期作品) 忆烽烟年代送公粮 专看别人忙 有延安小米 山西茇麦 河北高粱 仆仆风尘古道 谈笑说关张 一曲支前调 驴背斜阳 今日辎车上路 有相同景况 别样衷肠,┅┅ [对不起,忘了词儿了。有没有人还记得,帮著提个词儿?] 这下半阙,用老工人的话说,就是“忘实著了” 再要硬挤,还能加上“颗粒尽归仓”五个字。可是,八声甘州下阙当有51字,我至少还差了31个哪。年代久远,仅靠脑记,遗忘在所难免。可是上半阙给人印象很深,琅琅上口;它所勾勒出的意象,历历在目。这样好词,未收入《北京百家诗词选》,也许是出於对於写作年代的考虑 ?(一个人性扭曲的年代)这多多少少给我留下一种遗憾的味道。蔡老词作中我喜欢的,还能依稀记得另一首的片言只字(可能有误),记在下面,希望能有人补正∶ 离家四十馀年矣 从来作 归乡计 ┅┅旧时书信 少年朋侣 土话家乡戯 多年往事重提起 说是悲伤又是喜 此景此情难比拟 ┅┅落霞天际 断鸿声声里 。 [词牌应为《青玉案》,为思乡恋旧之作。] 不管怎样,我觉得这些都是那个时代中诗词作品的上乘之作。“干校诗词”这一特定形式中,看到过并喜欢的,还有金尧如先生的,可惜,没有留下记录,连残言断句,一时都拾不回来了。 当然,聂绀弩先生的《三草》,可谓下放(或曰流放)诗篇中的极品。不过那时较70年代的“五七”干校更早;聂绀弩先生,吴祖光先生,丁聪先生,以及黄苗子先生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互称 “北大”(荒)同学, 是属於另一个“五七”的概念了。 出於对“干校诗词”这一类型作品的偏好,在《北京百家诗词选》中,还看中了另一首,是俞平伯先生,为新刊〈何其芳诗稿〉而题二诗中的一首∶ 习劳终岁豫南居, 解得耕耘胜读书。 犹记相呼来入LI4,云低雪野助驱猪。 董桥先生在其《人道是伤春悲秋不长进》一文中,对此诗有过详细评介,不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