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字的幽默 汉语语助词“吧”,“吗”之类的字,恕我才疏学浅,猜想大概是个相当独特的语言现象:我所知道并学习到一定程度的外语如英语、法语,并没有与之完全相对应的词。“哼”,“哈”,“唔”之类语音词在英语中是存在的,用法也和汉语差不多。“吗”的特殊性则在于构成疑问句的语法功能—我们在汉语的疑问句中既用了疑问的语调,书面上也用了“?”号,还要用上一个“吗”字,例如,我们的“国问”—“您吃了吗?” 在侯宝林走红的那个年代,外国人学汉语的情况尚不算普遍。他好像有一个笑话是说“你好吗?”这样一个简单的问候在于洋鬼子也难以掌握,不是变成了“好你吗?”就是“好吗你?”弄得侯先生不得不一再纠正。后来,那个不争气的洋学生见了侯先生变得十分紧张。竟道出了这样的问候“妈(吗), 你好?”现在,学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当出类拔萃的洋留学生在电视台上(如央视)亮相时,其流利的汉语与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经常引起人们的喝彩与感叹。“妈(吗), 你好?”这样的笑话就显得有些过时了。 另一个与“吗”字有关的笑话流行在文革中期:天天读时,有人读报读走了神,读成“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翻到下一页,连忙补充“喔,还有一个‘吗’。” 某年回北京,对一位的姐询问出租车司机的收入与生活水平。她报出了一月的总收入。我因为不了解情况,就追问了一句:“够用吗?”她用平平的、拖长了慢语调说“够用—吗—”并且是把重音放在了拖了长音的“吗”字上。这令我一下又感受到久违了的北京人特有的语言风格:幽默,简洁,富有创造性与感染力。表面上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她的无奈、不满已经活生生地凸现出来了。 最近听到的“吗”字的幽默,出现在电视连续剧“裸婚时代”中。男主人公刘易阳与太太童佳倩有了涉及第三者的误会。刘易阳在太太的追问下,没有好气地说,你这样瞎吃醋,穷问不舍,“有劲吗?” 太太一边把车子开得疯快,一边大叫:“把‘吗’去了,有劲!有劲!”拙荆对此一时竟没有搞明白,连连问我:什么意思?我在一边儿,则乐不可支。心想,“吗”的幽默,有劲!有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