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智者七诫 |
2011-10-30 06:54:48 |
|
|
|
|
|
|
|
似乎很少有哪个民族象犹太人这样赢得中国人的好感。虽然看法依然多种多样,但有两点是很多国人的共识:第一是犹太人聪明,第二是犹太人跟中国人相似。毫无疑问,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犹太人聪明,自然是跟咱们中国人相似;而如果犹太人跟咱们中国人相似,无疑是聪明的,不然我们不就成了傻瓜了? 犹太人聪明这一点,倒不是空穴来风,且不说那些智商测验、诺贝尔奖金之类的老生常谈,就是犹太人自己也把自己的传统称为“智慧”。在了解了“平行逻辑”的诸多方面之后,相信各位已经开始明白这“智慧”跟我们通常说的智慧不完全是一回事。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犹太传统中的“智者”,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聪明人”,是什么样的。 《阿伯特——犹太智慧书》里有一节,专门讲了智者跟愚人的七个不同: ‘愚人有七个特征,贤哲(智者)也有七个:贤哲不在比他更有智慧的人之前开口;不在朋友说话中间插嘴;不急于答复;他按题而问,据理而答;论事当先则先,当后则后;对没学过的,便说:“我没学过。” 承认真理。特征与此相反的,便是愚人。’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贤哲还是愚人,都是在求学争辩的基础上区分的。那些不肯求学的人根本没资格进入这种分级,连愚人都算不上。犹太智慧跟我们孔老夫子“我非生而知之者”的概念一样,都是靠下苦功学来的——先天的东西不算数,不学则无智慧可言。 其次我们来看这七条标准:前三条是争辩时处理各方关系的基本守则;中间两条是论证的规范;最后两条则是对知识或者智慧的基本态度。而贯穿整个“智者七诫”的基本精神是谦卑!“不在比他更有智慧的人之前开口”是对长辈师尊的谦卑;“不在朋友说话中间插嘴”是对同辈学友的谦卑;“不急于答复”是督促论辩者拿出有分量的论证,也是对他人观点的基本尊重;“按题而问,据理而答”是尊重他人提出的论题,也就是尊重他人的意图;“论事当先则先,当后则后”是按照他人的先后论述,以免引起混乱;犹太版的“不知为不知”与中国版的结论相同:“是知也”,谦卑即智慧;“承认真理”,便是承认真理的辩证形态,不仅承认自己的是真理的一部分,也承认他人的是真理的一部分。 我们已经说过,以平行逻辑为基础的“争辩精神”是犹太传统的基本思辨态度。果真如此,何以《阿伯特》的智者标准不是雄辩的力量,而是自我约束的谦卑?何以智慧的标准不是创造力的展现,而是对基本守则的遵行? 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仍然需要从平行逻辑的性质去理解。平行逻辑听起来简单,实行起来则有其不同寻常的危险之处。作为一种生活和思维方式,平行逻辑倾向于形成一个多元分立的结构,并且分立的个体之间通常处于一种紧张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种紧张关系很容易失去控制,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犹太传统大概是世界上最鼓励争辩的传统之一,生活中的犹太人受此影响,大概是世界上最喜爱争辩的民族之一。有个笑话说即使两个犹太人分别住在国土辽阔的加拿大的东西海岸,两人也会互相搜寻,最终在加拿大中部某地相遇,然后坐下来吵架。而一件真实的故事则是美军占领巴格达时,发现巴格达仅剩的两家犹太人互为仇敌,老死不相往来。 有趣的是,犹太人一方面喜欢争论,另一方面则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讲究律法与规则的民族。犹太经典《塔木德》几乎全部由争论构成,争论的却全部是律法问题。也就是关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的律法是什么,以及我们怎样遵守这些律法的问题。换句话说,运用平行逻辑是为了达成一种不平行的行为准则。 这种有趣的矛盾实际上揭示了平行逻辑的存在基础:实行平行逻辑的前提是大家都认可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并且都自觉遵守这些规则。正是由于平行逻辑本身的多元性,规则的重要性才变得无可替代。在一个一元化的组织中,有没有规则其实关系不大,反正是一个人说了算。在一个多元平行的组织中,没了规则,一切就会崩溃。 因此,在平行逻辑和争辩精神的社会里,创造精神、争辩倾向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真正的智者不是那些在争辩中发表惊世骇俗观点的人,而是那些既参与和鼓励平行争辩,又能帮助保持争辩的舞台不被压垮的人。而做到这一点,智者并不依靠耍心眼玩诡计,而是从带头遵守所有的律法规则开始。这便是“智者七诫”的真正含义。 张平 2011年9月3日 于特拉维夫 原载《中国企业家》2011年第18期,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