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中国的科研支持幅度越来越大,即使是按照官方的数字,到2008年,纯粹用于科研和实验研究发展的官方经费是4600多亿,占GDP的1.54%左右。从绝对值上看,这个数字比美国的要小不少,因为美国的R&D占其GDP在2.6%左右。不过,中国的科研经费的统计和美国的经费统计有很多不同。第一,中国只包括官方的数字,还有很多大企业内部的科研经费没有算在其中,而美国统计的科研经费中,大约2/3左右都是企业支持的;第二,中国的科研经费,按照规定是不包含生活经费和工作人员的工资的,而美国的经费可以包括相当数量的工资成分;第三,中国经费这几年的增长非常迅速,从2004年到2008年,不论按那种方法,总数的增长都超过100%以上,而美国的科研经费在相同的4年中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变化。如果大家看到中国科学家因为腰包鼓起来而挺起腰板,那一定是现实情况的写照,不要大惊小怪。 中国的科研经费,按照资助的渠道来看,主要有国家部委的公共资助部分,部门特有的行业资助,还有地方资助,最后是社会和企业资助。 国家部委中,主要有科技部、基金委、财政部和发改委四大家。 科技部的项目中,比较常见的就是三大项目,再加上国际合作,最后是比较特殊的几个。科技部的三大项目是指973,863和科技支撑。973偏向于科学研究,主要看科学理论的突破;863主要聚焦于技术应用,主要看产品开发和产业结果;科技支撑应该介于两者之间,就是科学向技术的转化,并且结合某个行业的具体问题。973,863项目都有首席科学家,而科技支撑的项目负责人一般不叫首席,就是项目负责人。国际合作支持这几年多了起来,资助项目最高的也可以上千万,一般都是百万量级。除了三大计划和国际合作,科技部还有接近10种不同类型的资助,不过都没有前面的四项得到大家的认可。 在基金委的支持中,从大到小排列有重大科学计划、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和地区项目,还有一些不太普遍的其他支持。基金委的重大科学计划一般都领域的科学工程类的计划,资助额度都在亿元以上,然后分5年左右的时间由N个重点项目、M个其他项目组成。重点项目是需要前一年讨论立项的,而面向项目、地区乃至青年项目可以每年自由申请。 财政部的支持中,主要是集中于实验设备和科学平台的更新和购置,这类支持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可以从几十万到分年度的几个亿都有可能,不过财政部的项目一般都要通过自己所在部门的特别支持和运作,一般不公开自由申请。 发改委的项目一般都是和其他部位一起联合的,以重大科学工程的形式,都是几个亿到几十乃至几百个亿的经费支持,包括建设和科学研究。科学工程的运作至少是要部级单位运作(而且经常是N个部委联合),协同公关。 除了这四个部委支持的公共项目,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资助,有的带着科学工程的帽子,例如高校的985和211,科学院的创新工程等;有的以行业基金的形式;还有的从行业的其他经费中挤出来,单独列出自己的科研资助。这类类别按照行业不同,应该有一些差别。 地方资助就和当地的经济实力非常相关,差别非常之大,例如黑龙江的资助大概不到北京的五分之一。当年我在黑龙江的时候,省里给了我一个几万元的项目,兴师动众的,弄得我好像是欠了人家一个天大的人情;到了北京,100万的项目根本就不会被当做是一回事,可见其差别。 最后的社会和企业的项目,这类项目一般从管理上面单独列出作为一类,称之为开发类项目。从名字上看,是科技工作者服务于社会和企业,解决它们实际问题的项目,主要是科技的应用,同时经费又不详细地纳入国家财政管理,因此可以有比较多的财政自由。至于什么样的自由,那就让大家去想象吧。这类项目大小不同,我所经历的就有几万到一个多亿的项目,所以要求、内容、结果都是千差万别。 总之,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估计科技影响最高的就是国家科学工程的首席或者是总工(每个地方的叫法不一样),接着应该是重大科学计划的专家组负责人,然后是973、863和科技支撑的负责人,再次应该是基金委的重点项目,最后是其他。当然,这样的排序是我自己的理解,可能他人不一定同意。不过,一般地说,如果能够担任国家科学工程的总工或者是首席,如果还不是院士的话,早晚肯定能够当上院士。 重大科学计划专家组的负责人一般都是院士(否则在基金委也过不去),三大科学计划中的项目负责人,至少973的首席,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来运作和努力,应该是有可能冲击院士的。反过来说,即使没有负责过那些项目,也有不少人能够当上院士。可是,如果你能够当上这类大项目的负责人,因为已有项目经费的支持,接着应该有一些结果,再紧接着就可以申请国家奖,这样项目、论文、成果同时具备,再加上一些辅助条件,比起其他人,还是很有成长空间的。 如此详细地介绍国内的科研项目,主要是为了以后的介绍方便,算作是科研方面的简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