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四年一次的夏季奥运会正在伦敦当地的体育场馆和世界各地媒体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中美之间的奖牌和金牌排位之争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体育比赛,比其他的竞赛更能够体现出胜者是王败者寇的现象,每个国家,每个媒体,每个人,都在谈论谁谁得了冠军,特别是那些可以称之为各类“首次”的冠军更是媒体的追逐点,而那些和冠军成绩相差无几的,只能得到银牌,铜牌,甚至是连牌子都没有能够拿到的,基本是一带而过,更多的时候则很少有人问津。比较突出的一个例子是,根据媒体的报道,据说某县里的领导,将一位有可能得到冠军的双亲接到县城,好酒好菜招待,结果那位选手没有得到冠军之后,立刻人走茶凉,将两位老人凄凉地抛在宾馆,无人关心,无人照顾,甚至连让他们回家的安排都没有。类似的只重视金牌的例子,只要大家注意一下媒体,就可能找到很多。 事实上,是否能够拿到金牌,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有实力的原因,也有偶然的因素,有时,偶然的因素还占据不少的比重。举例说吧,中国拿到第一枚金牌的是一位射击运动员,成绩好像是602环多一点,和她一起比赛的,还有一位中国选手,成绩只比她少一环,得到了铜牌,虽然只有六百分之一的差别,两者的待却是天壤之别。 媒体的待遇差别不用说,其次是经济的待遇更是巨大,光奖金一条,金牌得者能够马上兑现的大概都在百万元之上,而铜牌得主基本没有什么奖金。如果算上未来的潜在的商业价值,两者之差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看到这个现象,我们就要讨论,如此的金牌和非金牌之间的待遇差别是否合理?从理论上说,很多项目的前几名的差别都在统计误差之内。比如说前面的射击,六百分之一的差别,有多少可能被淹没在统计误差之内?另外,很多游泳项目,前几名之间的差别都在1秒之内。一秒钟,基本上就是你慢慢地眨眼睛一次的时间,就决定了一个奥运项目的金牌,银牌,铜牌甚至是没有牌子的差别,然后是未来生活的待遇的完全两重天,很是让人很是感慨。 那么,第一名就真的那么重要吗?从我们这个社会历来都是重视第一的习惯看,能够得到第一是很有好处的,比较容易当官,比较容易出名,比较容易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事实。在中国,只要你得了一个重要的金牌,尽管你在多次更加重要的比赛中失利,中央领导还有可能给你来电来信,表扬你的精神可嘉。这就是前冠军的待遇。相比较,那些无数的没有得到金牌的选手,哪有这样的待遇? 问题是,得了冠军,真的比那些没有得到冠军的水平高多少?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不论你取得了多大的成绩,拿到时间轴上去比较,终究是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不论你的成绩有多好,最终终究会被他人超越。更加重要的是,一次冠军之后,并不能代表每次都是冠军,所以有个平常心可能更好。这个平常心,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自我的评价,另一个就是他人对冠军的评价。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不仅适用于体育比赛,也适用其他领域的比赛有类似,例如大家都熟悉的高考。 每年的高考结束之后,媒体也好,学校也好,家长也好,学生也好,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的就是谁谁是状元,哪个学校出了状元,哪个大学录取了最多的状元等。可是,状元真的就那么重要?最近,根据湖南某家媒体对湖南省1977到1999年间出现的24位状元的调查,结果发现,24位庄严中,没有一个人成为其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样的,湖南省教育厅的某位喜欢研究的官员也有类似的结论,他在对相似时段的全国124位状元进行了调查之后,得出的结果也验证了那个媒体的调查结论,124位状元中,也是没有一个人的在其领域成为领军人才(当然也和领军人才怎么定义也有关系),但是这些统计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次的领先不能代表永远的领先,一次的状元无法说明未来的成功,一次的冠军也不能证明什么,更不能说明冠军就比其他的非冠军要好多少。 说起这个事情,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第十名现象,说的是很多统计资料都表明,当年在学校内排名中上的学生反而比排在特别前面的前三名在各行各业都出色一些。这些零碎的资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冠军也好,状元也好,和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成功程度,没有什么重要的关联。 当然了,即使是一次成功了,必要的庆祝还是需要的,只是不要忘乎所以为好,不要过度为好。得了冠军可喜可贺,没有得到,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只要坚持了,自己快乐地追究,自己的一生就没有白过,毕竟,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在高峰。胜不骄,败不馁,持之以恒,才能地达到自己希望的目标终点。趋金弃银的做法不可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