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生地震并引发海啸,让我想起了离开日本不远的家乡山东青州。 记得从前翻看古书,青州附近也有海啸的记载。古时候的青州,范围比现在的青州大。现在的青州市相当于古代的益都县。民国前的青州府,辖数县,有些靠近渤海。 我查看了《青州府志》;《乐安县志》;《寿光县志》;《登州府志》。乐安县就是现在的广饶县,也曾叫做千乘县,古时候属青州府,现隶属东营市。寿光县古时候也属青州府,现属潍坊市。而登州就是现在的蓬莱,古时候下属多县。这几个州和县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涵盖了渤海湾西南和南部的整个区域。 这些志书,记载了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元年)到公元1900年所发生的地震和海啸(海溢、海潮)。 o “海啸”这个词 在众多的文字当中,多叫海溢或海潮,而不称海啸。海啸这个词,光绪七年《增修登州府志·卷之二十三·水旱丰饥》上就曾经直接使用过一次: “(明)(万历)四十一年夏各属大旱,七月初七日蓬莱、福山、文登等县异风暴作,大雨如注,经三昼夜,庐舍倾(土巳),老树皆拔,禾稼皆拔一空。蓬莱海啸入城,沿海居民溺死无算。” (明)万历四十一年就是公元1613年。蓬莱县就是现在的蓬莱。 关于这次海啸,不仅仅波及蓬莱,而且在乐安(广饶)和寿光也曾发生海啸。 《民国乐安县志·卷十三·杂志》: “(明)万历四十一年,海潮一百二十里,害民田无算。” 《民国寿光县志·卷十五·大事记·编年》: “(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癸丑,海水溢,潮踰百里,坏民产无算。”。 从这几则记载可以看出,这次海啸是同一次,涵盖了整个渤海西南岸和南岸,范围非常广。而且后面两则都给出了海水侵入陆地的距离:达100多里,相当于50到60公里,比报道的2004年12月印尼海啸(侵入数公里)和今年3月日本海啸(侵入10公里许)侵入陆地的距离还要远。这么大、波及面这么广的海啸,绝不是大风大雨可以形成的,而且后面两则也没提到风的事。这极有可能是渤海湾某处的地震形成的海啸,而蓬莱的风是碰巧。 o 地震引发的海啸 《嘉靖青州府志·卷五·灾详》中最早的地震记载是公元前179年,也就是(汉)文帝元年。那次地震,范围很广,包括齐楚两地。因为在内地,造成了山崩和山洪,却没有造成海啸。 最早的一次地震引发海啸的记载是,见《嘉靖青州府志·卷五·灾详》:“(汉)元帝初元二年正月戊午,齐地地震,北海水溢。秋七月巳酉地复震。”。也就是公元前47年发生的一次地震,导致了北海县(现在的潍坊附近)发生海啸。 其它多次海啸,古人并没有直接将其同地震联系到一起。但从迹象上看,多是地震引起来的。 o 大风引发的海啸 其中,许多海溢都是因为大风引起的,当然也不排除是远处的地震,又正好是大风,古人就把海溢的原因说成了是大风。 大风引发海啸的例子最早的记载为公元676年:(唐)“上元三年八月,青州大风,海溢,漂居民五千余家。齐淄等七州大水。” 考虑到当时的沿海人口密度,漂走五千多家,如果按每家四口人计,就有两万多人遇难。其规模还是相当大的。只是大风,恐怕不足以造成这么大的海啸。 另外,还有一则是发生在1053年,也就是宋仁宗皇祐五年的一次海啸。乐安(千乘,广饶)和寿光两县的县志都有记载。其中尤其是《民国寿光县志》记载最详细。 其中除了地震本身的记载:“(宋)皇祐五年癸巳春三月乙丑大风海水溢,溺死人畜无算。(《民国寿光县志·卷十五·大事记·编年》)”还有当时黄庶和李子仪赈灾诗和序,其中序中提到:“皇祐五年三月乙巳,齐大风,海水暴上寿光、千乘两县数百家,被灾而死者几半。丞相平阳公以同年李子仪往赈之。以诗见寄,因而酬和。”这里和前面在日子上有点出入,相信是有一个记载有误。 诗中提到:“怒涛百尺不及逋,老幼十五俱为鱼。”考虑到诗人的夸张和当时的尺子短些,百尺浪,也有二十多米高。导致的死亡率达十之五。规模比这次日本的海啸也要大。从“海水暴上”来看,海浪来之甚猛,而且一上就是两个县。似乎也是地震引起的海啸无疑。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