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云门杂谈
  吃喝玩乐,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网络日志正文
故乡忆事:烟袋·打火石 2013-03-24 18:52:00

大约明万历年间,产自南美的菸(烟)经吕宋传到我的家乡。

 

自打我记事起,烟,在我的家乡就是重要的农作物。而且山东青州(益都)的烤烟很有名,现在还有一个规模不小的卷烟厂和一个中科院的烟草研究所。

 

1970年代,几乎每个成年男子都会吸烟。那时能抽香烟卷的人很少,不是不喜欢,而是抽不起,都抽自产的烤烟末。

 

岁数年轻些的,抽自卷烟。一张白纸,裁成四指长两指宽的条。捏一把烟末,卷成喇叭。把纸沿着长度方向略斜着合拢,大头处,留下一段不装烟丝,可以用手撵成一个小辫,一旋,小头处也就紧了。伸出舌头,把小头处的纸角添一下,顺势捏了小辫再转一下,就粘上了。把大头的鞭子掐掉,露出烟丝。把小头掐去一小截,露出一个吸孔,含在嘴上,就可用火柴或打火机点上大头吸起来。

 

中年人,除了抽自卷烟,还喜欢抽烟斗。父亲有一个烟斗,黑塑料的,是从上海淘换来的。叼在嘴上的一段扁平,烟管离开嘴就慢慢弯下去,头上一个烟斗,就到了下巴的高度了。

 

烟斗里内衬了金属,不会烧坏。烟斗不大,只一小撮烟丝就满,点着几口就能抽完。烟瘾大的,要连抽几锅才能解恨。

 

这种烟斗很洋气,很小资,也是从外面传来的洋物。好像傅雷、老舍、林语堂这样的大腕儿都喜欢。这烟斗抽起来很酷,可以食指内弯和拇指一起夹了烟斗,边交谈边把烟嘴不经意地放到嘴侧,抽空吸一口。再就是撒尿的时候,可以用大牙咬住烟斗,烟不会漂到脸上,以便腾出手来从容地忙活下面。

 

乡村的时尚总是来得慢许多年。这种洋气传到乡村时,傅雷、老舍等皆已驾鹤西去了。

 

比这些大腕等岁数年轻的乡村老汉则抽烟袋。烟袋这东西乾隆爷那会儿就时兴了。当时纪晓岚不就拿了一只烟袋?无疑后来也传到了乡村,而且这烟袋在乡村流行的时间长了点。乡村的时尚来得慢,去的也缓。

 

烟袋也是外来物。在美国宾州的博物馆里就收藏了许多烟袋,那是印第安人的物件,也是烟袋的老祖宗。许多东西传到中国就变样,而烟袋却变化不大,乡村老汉用的烟袋,样子很像印第安人的烟袋。

 

烟袋有三大部分:一条长烟杆,一头是一个烟袋锅,另一头是一个烟嘴。三段加起来,比烟斗要长得多。家乡老汉的烟袋,有半臂长。似乎比东北人的烟袋要短些。

 

烟杆多用竹子,中空透气还结实。或用那种中空的硬树条子。烟袋锅用黄铜浇铸。烟嘴则更讲究,用的是玉。玉的色彩不必纯净,但也透明。抽烟的时候,可以看到白色的烟在烟嘴的孔里阵阵飘过。

 

老汉在家里碗都没洗过,但烟袋总是打理得干干净净。烟袋锅外面被磨得铮亮,烟嘴上也泛着温润的光泽。

 

除了烟袋,烟杆上还挂了一个青布做的烟囊,里面装了搓碎了的烟末。想抽的时候,把烟袋从腰里抽出,左手拿着烟囊,右手把烟袋锅放进烟囊,烟囊外用左手就可触到烟袋锅,把烟压实。这动作如此熟练,让我这些小孩子看来似乎就是把烟袋在烟囊里掏了几下而已。

 

那时的老汉,也就五十来岁。那时的人老得快,又普及痨病,人近五十,已经是老态毕现了。在清闲的伏天,几个老汉各自提遛着一种叫"交叉"的座位,来到树荫下相聚。有人从东北带来了关东烟,他们会一起分享。更多的时候,是自家的烤烟。几个老汉,围坐在那里,话不多。但有吱吱的吸烟声,随着一股股浓烟。烟袋杆上的烟囊则随着摇晃。一袋烟吸尽,把鞋底翘起,啪啪两下,烟袋锅里的烟灰磕尽,就可以再来一袋。

 

烟袋是非常私人化的物件,抽烟的人形影不离。只要老汉一杆烟袋在手,就是调皮的孩子的最怕。如果激怒了老汉,这烟袋就会成为武器。一下子砸将下来,即使是轻轻一下,头上也要起包。

 

到了秋天乍凉时,老汉们可以歇息了。他们就穿上了青色的棉衣,腰间还扎了一条粗粗的布带子。老汉出门,腰前或背后总插一只烟袋。这种老汉形象是如此的典型,我们在排文艺节目的时候,如果有老汉的形象,就一定束了腰,腰上也别上一个烟袋。如果忘了带道具,走到台下,借一个烟袋就行。

 

那时已经有了国产的洋火,但仍然要两分钱一盒,抽烟的人用量大,也不舍得用。打火机之类,也是后来的事情了,尚不普及。用得最多的则是打火石和火镰。打火石就是燧石,硬物摩擦碰撞后会起火花。这硬物就是火镰。火镰为铁铸,状似镰刀,故名。以镰刀擦砍火石,火花四溅,把蓬松的黄色火纸引燃,以用来点烟。打火并不容易,常常要击打数次才成功。为了减少打火次数,有时也用火绳,或是是玉米穗子等捻成一条小绳,点着了,火就会顺着慢慢沿着火绳烧,可以保留着一段时间的火种。也可用晒干的玉米秸芯代替火纸。取一段玉米秸,把外面的硬皮剥,内心蓬松易燃。玉米秸芯着火后,只是一个红头,不见火苗。因为透气差,容易熄灭。要不时吹一下才能保持火种不灭。

 

这种击石取火的法子,从人类文明之初,一直传承到公元1970年代,才同烟袋一起,跟着这代人的辞世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见证了这段历史,也见证了这段历史的消亡。我是幸运还是不幸?

浏览(1671) (2)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云门
注册日期: 2010-10-27
访问总量: 506,771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走访马克思市
· 那只舞The Dance
· 茉莉花开
· 毛笔字,竖写还是横写?
· 想想周围的美好——悼鲍勃·霍克
· 乌镇三白酒
· 走出德尔斐
分类目录
【打油片子】
【景在路上】
· 走访马克思市
· 桂兰
· 马来西亚的Sayong Lembah村
· 徒步徽杭古道
· 罗马火车
· 徒步库克山
【故乡忆事】
· 故乡忆事:烟袋·打火石
· 故乡忆事:苇笠和蓑衣
【种瓜点豆】
· 最后的蓝莓
· 连阴雨,蘑菇生
【史海拾贝】
· 蕹菜在马来西亚
· 山东海啸(四):海啸出巨木
· 山东海啸(三):海啸出石油
· 关于山东渤海沿岸地震与海啸的记
· 关于山东渤海沿岸地震与海啸的记
【各地春节】
· 曼谷春节掠影(组图)
· 新加坡春节掠影(组图)
· 吉隆坡春节掠影(组图)
【故事新编】
· 风雪大车店(小说)
【英文汉译】
· 涪陵,腿之城
【走南闯北】
· 走访马克思市
· 乌镇三白酒
· 走出德尔斐
· 镇海油菜花
· 河豚泡清酒
· 花火旅舍
· 我在深圳做电工
· 古城明月
· 马六甲葡萄牙村的魔鬼咖喱
· 台湾云南小吃店
【中西文化】
· 鲜
· 流浪汉和挨饿的学生
· 中国人特有的姿势:蹲
【道听途说】
· 木匠尼克
· 绿岛怪食:发酵海鸟Kiviaq
· 林蛙饺子
· 谈“水客”
· 一则真实的朝鲜故事
【杂谈吃喝】
· 约堡的辣椒酱
· 河豚泡清酒
· 花火旅舍
· 葱花炼锅
· 图解爆炒鲍片
· 鲜
· 食血
· 江南风物·菱角
· 想起了臭豆腐
· 一饼一菜一汤
【谈天说地】
· 那只舞The Dance
· 茉莉花开
· 毛笔字,竖写还是横写?
· 想想周围的美好——悼鲍勃·霍克
· 镇海油菜花
· 河豚泡清酒
· 电影Crazy Rich Asians
· 花火旅舍
· 木匠尼克
· 我在深圳做电工
存档目录
2023-03-27 - 2023-03-27
2020-05-03 - 2020-05-03
2020-04-20 - 2020-04-20
2019-10-10 - 2019-10-10
2019-05-16 - 2019-05-16
2019-04-11 - 2019-04-26
2019-03-26 - 2019-03-28
2018-09-01 - 2018-09-01
2017-01-22 - 2017-01-24
2016-12-17 - 2016-12-17
2016-09-15 - 2016-09-15
2016-03-03 - 2016-03-03
2016-02-10 - 2016-02-10
2015-02-01 - 2015-02-10
2015-01-01 - 2015-01-31
2014-12-08 - 2014-12-29
2014-10-01 - 2014-10-01
2014-03-24 - 2014-03-24
2013-03-06 - 2013-03-24
2012-09-06 - 2012-09-08
2012-01-25 - 2012-01-31
2011-06-03 - 2011-06-03
2011-05-21 - 2011-05-31
2011-04-01 - 2011-04-18
2011-03-01 - 2011-03-31
2011-02-01 - 2011-02-28
2011-01-01 - 2011-01-31
2010-12-01 - 2010-12-30
2010-11-02 - 2010-11-29
2010-10-26 - 2010-10-2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