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薄熙來事件造成輿論分歧,因改革開放利益受損的群體寄希望於薄熙來。
中國當局決定正式對中共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提起司法訴訟,指其涉嫌受賄、貪污和濫用職權。薄熙來倒台在中國社會引起巨大震動,薄熙來事件也成為中國政治分歧的主要焦點之一。
因為前中共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位高權重而且涉及中共政治路線之爭,政治敏感性極高,許多人認為當局不可能允許對其公開審判。
在法國的時事評論員張倫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說,以目前的政治形勢和制度約束,中共不可能公開審理薄熙來案件。薄熙來案是政治性案件,最後也會以政治方式解決,不可能在司法意義上得到公正透明的解決。他認為不可能有公開審判,但當局也會做些表面文章,走過場的形式。但判決的結果早就未審已定。
給公眾交待
關注中國社會公平問題的經濟學者仲大軍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說,審理薄熙來案件如果公開、透明地進行,就有利於彌合社會分歧。仲大軍說,中國政府如果能夠按照法律程序辦事,不受社會、政治等其他方面影響,就能給公眾一個交待。
他認為,對於薄熙來案國內各政治派別有不同看法,當局也顧及種種因素,使審判一拖再拖,最早的說法是要在貴州審判薄熙來,但現在又改在山東,這說明當局經過反反覆覆的考慮。
同情薄熙來
張倫認為薄熙來案件引發激烈的社會爭論,有深刻的政治和社會原因,涉及中共合法性缺失的問題。在此情況下,只要中共審判什麼人,只要跟政治有關,無論被告的政治傾向是左或右,都會贏得一定程度的公眾同情。
就目前中國所處的特殊情形來看,公眾普遍認為社會不公而且缺乏維護公正的體制,而薄熙來在重慶主政期間給因改革利益受損的弱勢群體帶來一些好處,因此他就成了社會某一階層寄予希望和想象的目標,這是許多人對薄熙來具有好感的社會心理背景。
張倫認為,由於上述原因,官方在審判薄熙來案件中也會投鼠忌器。
於中共統治不利
薄熙來案件,在張倫看來,無論輕判還是重判,無論公開審理還是閉門審理,都會招致社會不同派別和階層的反彈,中共在哪種情況下都會失分,都會埋下進一步分裂、紛爭的種子。
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長期司法不公,但張倫也認為,中共本來可以用薄熙來的案例,促進司法獨立和法制進步。這需要當局大刀闊斧,拿出魄力,扭轉公眾對法律秩序的不信任狀況,扭轉不信任的悖論,為未來的秩序奠定良好的基礎。
但他認為因為中共受到政治考慮的約束,目前很難做到這點。
(紅色中國網) |
|
|
|
|
|
|
|
|
文章評論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