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讨论
中军
2015.3.9
看到Hare“我的检查”,很高兴。他能“我自己的责任不可推卸,从我作起,大家监督,从今以后,以文明,理性,客观,公正,冷静的态度讨论学术问题”,难得可贵。也许以后他还会难免,但毕竟有了好的开头。更高兴的是在跟帖中有了嘎拉哈、巴黎老高等网友的支持。
这个问题实际就是如何进行讨论的问题。讨论是一种对话,对话就是人与人在交流。交流就包含着两方面:一是如何地对待问题本身,二是如何地对待做为对方的人本身。
近几天来,老几、嘎拉哈、Hare、安博等我们一直在捉摸怎样地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虽然我们之间还是有些理解的不同,但是大家都比较倾向,首先要把“人”与“事”分开。
如老几明确地说“论争本来无碍,我们工作中没天都要跟人争论,脸红脖子粗的很正常。但有些人分不清什么是事什么是人”。Hare也明确指出“三声网友关于区别‘态度和观点’的看法有见识,我们许多人都不懂这个区别,以自己的喜好判断别人的观点”。
接下来,我看到了,他们的争论不仅直奔问题,而且有相当的思考。例如,嘎拉哈与兔子和老几关于康德的“先天性综合判断”是否基于语言逻辑的争论及其各自的论述,在我看来是很有启发的。的确,三人的哲学造诣都很深厚,讨论讨论,帖子就长了,真的应该“需要单独写一篇再讨论”的。
分清或者说确定“人”与“事”之间的界限,说容易也不容易。容易,那就是你奔问题去,其他的都别考虑,就行了。不容易,这就是你得过二道关。
第一道,立场关 。对于以往发生的偏离问题的争论原因,安博曾分析得很到位,“所有争论到打架程度的都不是真正的哲学争论,而是立场之争。包括价值观,政治倾向,性取向等等这样立场的东西没有理智解,一旦讨论起来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并且容易引起情绪反应”。
第二关,感情关。喜欢,作为一种情绪,经常左右着我们对问题的判断,这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但能不能让它盖过理性,这是关键。如果不能把感情控制在理性之下,不仅问题会被争论偏了,而且还会为了好友的感情,说出及支持自己内心都不相信的思考。
过了这二关后,即分清了“人”与“事”之间的界限,接着你还得在“事”里分清“什么是私事与什么是公事”。“私事”,一般不会直接被拿来讨论,讨论的都是“公事”。但是,讨论讨论着,就会从“公事” 滑向了“私事”,或者说,就把这“公”转到了讨论者的“个人”身上。例如,我们讨论政府做的不对,就会有人说,“你有什么资格批评?”在看姚明打NBA时,你要说“姚明应该这样或那样”,可能也会有人想,“你算老几啊,你懂篮球吗,要不你上去试试?”这都是没有真正弄明白“公事”与“私事”的关系。前几年,阿灵顿公墓在举行一个牺牲在战场上的士兵葬礼时,有一伙人就抗议,并说了不着听的话。随后,士兵父母上告,最后最高法院驳回,因为那是属于社会的公共领域。这就是所谓的“你可以骂总统,但不能骂张三”的缘故。尽管张三可能说着说着,就自吹起来,只要他不涉及别人,不贬低别人,我们就无权干预他。
再接着,你还得知道什么是“当你同人争论时对方采用的思维角度”。例如,同样一句话,从省委书记嘴里出来,是对的,但从一个教授的嘴里出来,就不对的。“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从一个处于战争敌对状态中国家领导人嘴里说来,就是合理的,而到了平静的哈佛大学的教室里,通过教授的嘴说出来,就不再具有合理性了。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角度问题呢?因为对不准的话,我们好多的思考就没有合理性了。包括争论较大的关于“中国文化”、“文革”、特别是“毛泽东”的争论,很多时候,都不在同一个思维角度,有点儿象老美经常挂在嘴边儿的,“不在同一页纸上”。
在《学会》的这个网页上,讨论的是哲学学术问题,至少得分清两个方面:一是怎样同科学思维的区别,一是怎样同政治思维的区别。
由此可见,在这个网页上,我们为什么一再强调,要针对问题,而不要针对人;在针对问题上,要有证据、根据以及合乎逻辑的论证,不要不肖蔑视,哪怕发文博主自吹自擂,只要不是贬低别人,都是可以的,因为那是他的私权,情人眼里不是可以出西施吗;在争论过程中,不仅不要人身攻击,而且也不要随意下“纯属胡说”、“完全无理”等等的判断,因为这是哲学的讨论,不是科学,或者政治的讨论,不是采用“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思维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