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就在一瞬间” 自从李玉刚在今年春晚演唱“新贵妃醉酒”之后,此歌中的某些词句似乎瞬间变得家喻户晓,一再被人们翻唱,模仿,提及。 可能是我过于咬文嚼字了,我总觉得下面的词句中,太多似是而非的成分: 爱恨就在一瞬间 举杯对月情似天 爱恨两茫茫 问君何时恋 菊花台倒影明月 谁知吾爱心中寒 醉在君王怀 梦回大唐爱 这里的“似是而非”并不是说句式完全不合理,或语义完全不明了,而是说我们作为读者听众可以想象到词作者想说些什么,是认为若想达到词作者想描述的语境、内容,我们有必要对词句做有一定的修饰,以便让词的结构内容更为合理地统一起来。 为了更明确地说明这一问题,不妨来看一个传统的笑话: 传说某人初学写旧体诗,非常得意地向亲友出示自己的新作: 亭钉挂景春 院竹笛我心 况妻指玛假 肉耳坠金真 大部分读者搞不清楚他在说些什么,他便逐句解释如下: 亭子(柱)上敲钉,挂了一幅画,是关于春天景色的 院子里的竹子,若制成笛子,就合了我的心意 二兄之妻 【二嫂】(“况”字拆成“二兄”两字)指头上的玛瑙戒指是赝品 内人【我老婆】(“肉”字拆成“内人”两字)耳朵上的金耳环才货真价实啊。 把“问君何时恋” 或“谁知吾爱心中寒”的问题推向极端,就是“亭钉挂景春”或“肉耳坠金真”所带来的问题:语义是可以猜想得到的,可是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所采用语言模式的内在逻辑或习俗。 相形之下,方文山的《逐梦令》就更遵循古典诗词的逻辑架构,同时也大胆地创新,掺杂了(不露痕迹的)现代跳跃式思维的元素。一言以蔽之,《逐梦令》的作者显示了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更为深厚的功底。稍稍令人遗憾的是,我认为含有太多“似是而非”词句的“新贵妃醉酒”显然要比隽永的“逐梦令”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特别是被我们今天的青年朋友们(粉丝们)所认可,觉得它是更为朗朗上口,值得口口相传的。 下面是从网上抄来的“逐梦令”词的原文: 逐梦令 词/方文山 曲/周杰伦 檀香引 窗花透 窗棂 暗夜临 剪纸忆 剪影 我参透 斑白了 发鬓 故事嶙峋 心不平 曰命 如意轻 屏风静 冷清 北风行 古道遗 孤亭 今生繁华杳然空井 红尘爱恨无根浮萍 风化虚名我归隐 逐梦令 浮生半醒 谁薄命 叹倾城盛名 我微醺 面北思君 等天明 憔悴入 铜镜 檀香引 窗花透 窗棂 暗夜临 剪纸忆 剪影 我参透 斑白了 发鬓 故事嶙峋 心不平 曰命 娥眉颦 愁为邻 缘尽 我子夜 泪满襟 不信 伊人重情秋色入林 奈何姻缘如叶飘零 而我仓皇前世寻 逐梦令 浮生半醒 谁聆听 我心事入琴 弦外音 拨乱曾经 丝竹轻 却重重 伤心 (…间奏…) 逐梦令 浮生半醒 谁薄命 叹倾城盛名 我微醺 面北思君 等天明 憔悴入 铜镜 逐梦令 浮生半醒 谁聆听 我心事入琴 弦外音 拨乱曾经 丝竹轻 却重重 伤心 行文至此,不由得想起了制(现代新)词的高手聂绀弩先生。他用古典诗词的工整严格的对仗句式,表现现代社会的生活与人物,信手拈来,而又完全在诗词格律的框架之中;既流畅典雅,古色古香,又活灵活现 幽默诙谐,让人读来忍俊不禁: 写他自己与剧作家吴祖光在北大荒拾麦穗: 堪怜一双天下士, 都无十五女儿腰。 写自己削土豆芽,不慎将手指割破: 两三滴血红谁见, 六十岁人白自夸。 写下工路途中,偶拾一堆鸭蛋,为明天有了美餐而欢呼雀跃: 明日壶觞端午酒, 此时包裹小丁衣。 描写列车上的年轻女乘务员: 社会主义歌婉转, 人民日报诵铿锵。 口中白字稍三二, 头上黄毛辫一双。 这些看似随便的对句,实际上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用诗人郁达夫的一个比喻,就是带着旧诗词的镣铐桎梏而翩跹起舞,带有古典诗词格律的形式美,而在创造我们日常生活中细节的意象时丝毫不受羁绊。依我个人之浅见,这里的功夫,大约要在方文山先生之上了,虽然方先生的歌词也精妙异常,非常值得玩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