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八宝山”情结 互动百科上,对于“八宝山”的介绍以下面简明的语句开始。 北京最著名的公墓,代指坟墓和死亡。八宝山在 北京市 复兴门 外,解放后以建有 八宝山 公墓而著名。公墓分民用及革命公墓两部分。 其中所说的“代指坟墓和死亡”是老北京民间习语的一部分。记得大二的时候,一位澳大利亚的外教让我们用姜昆的相声“如此照相”为原文文本,做中翻英的练习。其中一段是: (一位年迈的大娘执意要坐着照相。) 甲:嗨!那赶紧给老大娘照吧! 甲:摄影师同志一想:大娘这么大岁数了,可不这么照连胶卷都不给冲,我也担风险。这么着,大娘呀…… 乙:我坐着就行。 甲:哟!那可不行,那是贪图舒适享受,容易出修正主义! 乙:那我站不住呀! 甲:我给您找根东西。 乙:拐棍? 甲:红缨枪。 乙:老大娘拄红缨枪呐?! 甲:您别拄着呀! 乙:我拿着。 甲:您扛着,再摆上个刺杀动作,我再给您在照片上题上字:大娘银枪刺青天。 乙:嗯,刺完了我上八宝山! 甲: 连着教老太太三个刺杀动作,再看老太太…… 乙: 照好了。 甲:抽筋啦! 乙:这能不抽筋嘛! 这位捧哏的乙就是姜昆的老搭档李文华,那句经典的“嗯,刺完了我上八宝山!”就是以“八宝山” 代指坟墓和死亡的搞笑用法。在中翻英时,简单地用地名英译“BaBaoShan”显然是不够的,加上Cemetery 一词来补足一下,较为恰当。 在互动百科上,还见到关于八宝山的这样一段民间传说,让我大开眼界: “八宝山原名红炉山。传说朱棣当了皇上以后,有意迁都北京,就派刘伯温打前站。刘伯温说:“目前藩镇割据,一路上恐有瓜葛。”朱棣便指派了一名叫刚炳的大将军率精兵五万护送刘军师。 刚炳,手执一杆丈八长矛,胯下一匹白龙马,有万夫不挡之勇,且精通六甲天书,善于布阵。这一天,刚炳率人马来到红炉山下,被一队人马迎面挡住。对面一员女将,细眉凤目,身材苗条,手执双刀。刚炳见来的是一员女将,心想:“一路之上,有多少勇将,无不败在我的矛下,你一个黄毛丫头有何本领?”于是,拍马上前叫道:“好男不和女斗,速速让道,免得枪下做鬼!”不料那女将冷笑一声,催马过来,举刀便砍。刚炳截架相迎,战了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正斗间,只见女将虚晃一刀,拨马便走,刚炳一看,催马紧追。原来那女将在红炉山下摆了一座迷魂阵,欲引刚炳入阵。其实,此阵对刚炳来说原不在话下,可由于轻敌大意,他一陷入阵中,再想出来已是万万不能了。只见四周都是通红的炉火,刚炳生来怕炉火,一见炉火就晕头转向,他催马乱撞,连人带马掉进了一个大红炉里,只听轰的一声,这位身经百战的勇将身断两截,飞人空中,连马也崩飞了。刚炳的上半身落在红炉山以东的上庄,下半截落在红炉山以西的下庄,他的白龙马落在了红炉山以西的马神庙。 后来,朱棣为了追记刚炳的功绩,在下庄修了一座庙,名“小护国寺”。寺前有个坟,里面埋着刚炳的盔甲,坟前碑上写:“开国元勋刚炳之墓”。 在刚炳战死的地方留下了一堆炉灰。一阵雷雨之后,这堆炉灰变成了八色土,当地的百姓便把这儿叫八宝山了。” 由八宝山转义为死亡,在启功先生为自己写的墓志铭中,也有一例: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随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启功先生过世后,葬在了北京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他并没有“凑”进八宝山公墓。不过。他自撰并手书的墓志铭,却实实在在安放在了他的墓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