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知堂老人与“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又是如何联系的呢? 在下面的信件中,他一开头就提到了“江幼农”的名字,这就是他的同院邻居,也是周氏二兄弟的老友江绍原的次子,后来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年轻翻译家。 曾提到的网友“山左名闲”,是个专门收集签名本老书的行家。他的博文签名书藏:中国保尔江幼农(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73ba830100hoqt.html)就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位身残志不残、自学成才的人物。 “江幼农是谁?现在的人往往会感到生僻,而提起江绍原则知道的人很多。江绍原(1898—1983),宗教学和民俗学家,1898年农历正月二十生于北京,青年时期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预科,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芝加哥大学、依利诺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是《语丝》发起人和主要撰稿人之一。曾执教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多所大学,并任中国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编审等职,1983年9月11日在北京病逝。江绍原先生共有五个子女,江幼农(原名江小原)是江绍原先生次子。 江幼农1932年出生在北京,居住在西城区八道湾十一号(现为鲁迅故居)12岁的时候因患类风湿,全身瘫痪仅有几根手指可以活动,吃饭都要别人喂,只能终生卧病在床。他坦然面对病痛,以顽强的毅力自学完初中、高中及部分大学课程,并自学俄语,从事写作与翻译工作,他的事迹经过报纸报道,感动了许多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曾来信问候,江幼农被人们称作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成为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1969年,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他母亲朱玉珂病逝,江幼农因肺炎感染,亦于同年冬天,追随而逝,时年37岁。” “山左名闲”的博文中,展示了江幼农的两本书。而特别令我注意的,则是《新时代文丛》这几个字。这套丛书,是父亲与散文家黄裳先生与1951-1953年间受巴金先生之托而编辑,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的。据黄裳先生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平明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名为“新时代文丛”的小书,该套丛书所函盖的范围极为广泛,作者也都是一时的文化精英。。。” “山左名闲”是个“黄迷”(即为研究黄裳而痴迷的粉丝),所以,他对黄裳先生编辑的《新时代文丛》也格外注意。在同一文中,他提到:“笔者存有同为1952年10月出版的两册书,一册是《营养小品一集》,印数5000册,另一册是《科学小品一集》,印数6000册,由平明出版社出版,列入新时代文丛第三辑。新时代文丛是由黄裳与潘际坰二先生编辑的,自1950年12月至1953年7月共计编辑出版39种,内容包罗万象,众多作者中不乏巴金、李建吾、唐弢等大家。上述两书的作者均为江幼农,是他自1948年起,为报刊撰写科学和营养方面的小品文的合集。” 这样,知堂老人的邻居江幼农、《新时代文丛》所推介的江幼农译著与包括父亲在内的《新时代文丛》编辑人,就这样串联起来了。 文革梦魇结束后,父亲被调回香港大公报任副刊编辑。同时他也坚持写作一个回顾、报道北京文化界名人轶事的小专栏(《京华小记》)。《八道湾之忆》便是其中的一篇。小文中亦顺理成章地提到了江幼农,由于不知他英年早逝,文章结尾还说:“与同一辈的青年人相比,他的知识面广多了。多年不见,不知他的近况如何,今天他应该更有用武之地的。”从1952年《新时代文丛》为江幼农出版译著至今,匆匆一个甲子过了。往事如烟,感慨之余,记起“山左名闲”博文的结尾语:“两册有幼农先生手迹的书,现珍藏于笔者的书斋,与收藏的巴金、冰心等诸大家的签名本同列一架,成为敝斋之珍藏,不敢专美,奉献于此,与大家共赏,让我们永远记住江幼农先生,让我们几成沙漠的心灵,能够涌出甘冽的清泉,从而变为充满生命的绿洲,用我们的心,温暖着,温暖着身边所有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