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 您的瀏覽器已關閉活動腳本,開啟後才可正常使用!
“我們沒料到胡錦濤會變得如此保守”
明鏡新聞網編譯 蕭憲聰 溫家寶曾說過:“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由此可見,身為上位者不管做得如何,總得面對不同的褒貶和公民檢視。中國在2002年至2012年這段期間,有些人認為是“黃金十年”,因為他們看見不可置信的經濟成長,但也有人說是“失落十年”,只因胡錦濤過度保守的態度讓許多改革原地踏步、停滯不前。十八大後胡錦濤即將下台,或許現在對他的功過蓋棺論定尚嫌太早,但不可避免地,外媒已開始對這位中共第四代領導者出現毀譽參半的評價。 引領中國黃金十年 目前來看,如果胡錦濤能順利完成十八大所賦予他的歷史任務,那將是他任內最後一項重要功績。11月7日悉尼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中國研究中心負責人克里?布朗(Kerry Brown)為雜誌《外交政策》撰寫的文章提到,如果胡錦濤能完成權力移交並在未來6個月內維持政局穩定,那意味着他不只鞏固了交接流程,更讓規則制度化,畢竟在中國,新的領導人沒有民意或法律基礎,他們的合法性可能是極其脆弱的。 胡錦濤可以吹噓的還有很多,“黃金十年”也全非言過其實的溢美之詞。美聯社分析,胡錦濤執政下,他促進國內繁榮,取得國際上與日俱增的影響力,這可能是幾個世紀來前所未有的成就;2002年,這個國家只是一個比意大利大的經濟體,如今它排名全球第二;中國擁有最多的互聯網和手機用戶,它更像一塊大磁鐵吸引大量外國投資,人均收入從1200美元翻倍到達5400美元;中國在國際事務上也佔有一席之地,是美國唯一公認的軍事競爭者;現在它還有能力將人送上太空及成功舉辦奧運會,中國的崛起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胡錦濤主持了史上偉大的經濟變革。10年前,每1000名中國人只有15人擁有汽車,2011年成長至80人,中國擁有最快、最大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系統,更從一貧如洗躍居為諸多國家的債權國。對習近平或世界上任何一個現任領袖而言,很難超越這樣輝煌的經濟成就。 此外,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試圖將資源從富裕的沿海地區轉移到貧窮落後的內陸,平衡區域發展。他們在養老金、失業問題與醫療保險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免除農業稅是農業改革的重要步伐。同時,胡錦濤也學會如何通過黨、武警和宣傳機器讓這個龐大國家不至於走上他所稱的“邪路”。 單調保守的個人特質 然而,對他的批評可能跟對他的讚譽一樣多,尤其在他即將功成身退之際。美聯社指出,許多媒體評論、智庫文章和較少受到審查的博客,都認為胡錦濤已錯過解決中國根深蒂固的問題的最佳時機,包含貧富差距、日益惡化的環境和僵硬的獨裁政治等,因此,他們用“失落十年”為胡錦濤的統治貼上標誌。知名博客作家吳稼祥說:“我們沒料到胡錦濤會變得如此保守”,他的失望起源於2005年政府強制關閉一系列思想開明的網站。 “保守”或“平淡”可能是許多人用來形容胡錦濤的字眼。布朗指出,這位即將離任的最高領導人,最顯着的特點就是他的“單調”,10年執政生涯中,他只講過一個關於染髮劑的笑話,這令人吃驚,因為胡錦濤帶領的是全世界最有活力、變化最大的國家。他時常以一種不帶情感的空白面對世界,用最無害、最官腔的語言闡述政治理念。2008年北京奧運的開幕式上,他僅簡單宣布,2008北京奧運會開始,在他身上幾乎看不到激情和熱情,像是一個沒有感情的人物。 他為人單調的另一面可能是不擅與人溝通。11月8日“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易明(Elizabeth C. Economy)撰文指出,胡錦濤是個不太偉大的溝通者。他幾乎沒有存在感,避免接觸記者,面對危機時的應對大多交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當人民遇到災難像是地震、洪水或疾病,溫家寶總會立馬現身與民同在,也因此為他贏得深情的綽號“溫爺爺”。此外,胡錦濤的政治口號“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很難激起熱情,易明相信,習近平應該不至於是這樣的人。 胡錦濤決不是毛澤東或鄧小平那種魅力型的領導,甚至連薄熙來都比不上,他的保守主要顯現在政策方向上。根據美聯社,2011年政府花在公安、法院和檢察機關的支出超過國防預算,這些錢用來購買監控設備與加強網絡審查制度,也讓警方有更大的權限維穩。這些手段說明胡錦濤亟欲追求“和諧”,但和諧所付出的代價是呆板、無創意的社會停滯。 另一方面,官方媒體急速膨脹,中國人所被允許得知的信息都經由當局精心篩選,外國媒體只要出現不利報導,如《紐約時報》和彭博社的前例,立即遭到屏蔽,政府也封鎖社交媒體上人們討論的自由。而中國境內的編輯或記者,更常常受到威脅,只要不乖,他們可能隨時被解僱或失去營業執照。 在這樣看似和諧的社會中,“順從”才是最重要的事。天空新聞台(Sky News)記者麗莎?荷蘭(Lisa Holland)指出,她的一位朋友告訴她:“在中國,你可以追求名利,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只要不試圖顛覆領導者”。美國總統奧巴馬將美國描繪成一個人們可以帶着夢想在這邊生活的國家,在中國,雖然共產主義令人迷惘,但你還是可以完成你的夢想,只要記住不要批評共產黨。 留給習近平改革任務 除了個性使然,美聯社認為,令胡錦濤變得過分謹慎的原因在於,從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的民主革命中,中共看見美國是如何在背後操控民間團體,資助當地的社會運動份子來推翻獨裁政府。因此,中國對待異議人士就更嚴苛,即使是主張和平的也不免遭受迫害。2004年的一次講話中,胡錦濤就曾讚揚北朝鮮和古巴保持堅實的思想控制。 所以,胡錦濤所走的路線與第二代、第三代領導不同,這些前人野心勃勃,積極改革,“改革意味着放棄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他們不想放棄控制權”,美國波士頓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傅士卓(Joseph Fewsmith)告訴美聯社。所謂的和諧社會也是一把雙面刃,政府會滿足人們需求,變得更公平,但前提是人民不該挑戰黨的權威。 中國人無法用自己手中的選票制衡政府,因此他們選擇用“腳”投票,這是胡錦濤執政底下另一個潛在危機。10年間,有錢人紛紛選擇出走中國,易明點出,27%資產超過1500萬美元的中國人移民他國,47%的人正考慮移民。讓他們想離開中國的原因有很多,教育、環境、醫療保健和食品安全等,更重要的是,他們想保護自己的資產。貧窮的中國人無法移民,他們走上街頭抗議,中國每年有超過18萬起的示威運動,顯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已正式到來。 (編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分為5個層次,從底到頂依序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該理論的基本假設“人是一種追求完全需求的動物”,在底層需求被滿足後,將會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下一個胡錦濤留給習近平的是改革的任務,誠如前文所敘,胡錦濤保守的態度使改革推動窒礙難行,但中國不能再“以不變應萬變”,改革勢在必行,哪怕習近平只做一點,有總比沒有好。易明引用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的調查,指出有超過80%的民眾想要政治改革,70%的人認為北京應該在接下來5年內處理醫療保健、養老金和社會福利等問題,而人民最希望看到的政治改革是一種能監督政府的力量。然而,單看習近平的背景,我們無法得知他會優先進行哪種改革,但如果他不想見到更多的社會動盪、資本外移及人才流失,總該做些什麼。 這10年中國在外交政策上的改變也令人吃驚。過去中國一向以柔軟和細緻入微的姿態來贏得他國信任和讚譽,但易明認為,現在中國比較像小巷子裡欺負人的惡霸。在亞太地區,中國與日本、菲律賓和越南都有嚴重衝突,不滿新加坡和澳洲,與過去穩定的盟友緬甸和北朝鮮間的關係也產生裂痕。中國無法獨善其身,如何與周遭鄰國打好交道是胡錦濤遺留給下一代的難題。 以經濟成長取代改革 至於經濟方面,布朗說,這位世界上最謹慎、看似最無私的領導者卻做出巨大賭博。面對挑戰時,胡錦濤採取的策略是保持經濟成長,而不是從政治或法律着手,只因他相信,要解決中國巨大的治理問題,得等到她變得夠富裕,積累更多實力並在最低風險下才能進行,但這也相對延宕了處理的時間。 中共見證過蘇聯的毀滅,許多黨內分析者認為,蘇聯領導人在國內經濟還不夠強勢時就試圖政治改革,因此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所以,胡錦濤決不願重蹈覆轍,至少在他的任期內。無論是胡錦濤或他的政治常委,都對經濟成長有着近乎偏執的意念,而忽視了日益不平衡和治安敗壞的社會。 批評者指出胡錦濤的問題在於不惜一切只為經濟成長的策略,使得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上。事實上,“經濟成長”議題一直以來都位居中共領導人施政順序的最上方,但胡錦濤的手段,像是讓銀行更容易借貸、擴張安全設備及仰賴龐大的國有企業等,在成長放慢與債務上升的情況下,都使事情變得更糟,任人唯親、腐敗、社會不公和大規模抗議活動都是胡錦濤不得不面對的燙手山芋。 2002年胡錦濤初接下江澤民的擔子時,同樣面臨挑戰。經濟上,江澤民是個自由派,他鼓勵企業家入黨,因此胡錦濤所接掌的中國,各地存在着富人與窮人間的巨大差異。2004年,他開始提倡以人為本和創建和諧社會的概念,就是嘗試解決自江澤民時代以來的不平等。 可是布朗認為,當胡錦濤將專注力放在經濟發展時,貧富差距非但沒有緩和,反而變得更劇烈。中國可以誇口她現在擁有超過96位億萬富翁,但仍有1.5億的人民在跟貧窮奮鬥。即使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經濟體,中國人均收入只排名全球第90,大約與古巴和納米比亞相同。中國最富有的地區在上海,上海人年收入超過12000美元,而最窮困的貴州人,1年只掙不到2500美元。身為領導人,胡錦濤不可能不知道這一切,1911年滅亡的清朝和1949年垮台的中華民國政府,都與社會不穩定脫不了關係。 執政十年賭上中國前途 於是乎胡錦濤才要賭,把一切賭在經濟上,唯有經濟夠健壯了,政治改革的衝擊才可能降到最小。中共已無法再假裝目前的系統是最佳,必須進行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革,讓黨現代化並更有效率地運作以保持權力壟斷。布朗提到,如果接下來10年胡錦濤的接班人有能力加強法治,發展健全成熟的公民社會,以及讓共產黨變得更透明、更值得信賴,那就證明胡錦濤的賭博是正確的。 相對地,賭博不見得一定能贏,如果結局顛倒,不只將造成領導層分裂、社會衝突也會增加,胡錦濤以經濟成長取代改革的手法便顯得短視近利,中共本身可能通過內鬥消耗殆盡,社會變得比以往更不平衡、更不穩定,甚至引爆眾怒讓執政黨走上衰亡之路,此時就會有很多中國人同意,胡錦濤賭錯了,他錯過了改革中國的最佳時機。 可惜習近平已無法再賭,中國越來越接近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均水平,此時經濟成長率上升的條件變得越加嚴峻,以出口導向和外國投資為本的增長將告一段落,轉型成由國內強勁的消費市場帶動發展。所以,習近平現在面臨的難題,比當初胡錦濤上任時更艱鉅,畢竟他的前任迴避了改革。 中國政治像黑手黨 胡錦濤是工程師背景出身,多少也影響他處理事情的態度。牛津大學現代中國政治教授拉納?米特(Rana Mitter)在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上表示,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歷任高層領導大多是工程師,包括冷淡的李鵬和深不可測的胡錦濤(善變的薄熙來是例外,他學歷史),然而,工程師治國不全然是一件好事。國家是一個多元化的系統,經濟快速增長同時伴隨大規模的社會變動,對工程師而言,這不是一個整齊的和可預測的過程,並非他們所習慣輸入X就能得到Y的結果。現在中國看起來像一幅凌亂無章的藍圖,當事情開始發生錯誤時,米特懷疑,這些工程師是否有足夠創意讓問題迎刃而解。 美聯社認為,學者和評論家對胡錦濤的諸多批評目的在於提醒習近平,期盼他能貫徹政治改革,讓決策系統更透明、公民更有參與空間。值得玩味的是,自1989年六四事件被武力鎮壓以來,許多年來中國人對民主的態度隱晦,但現在這辭彙重新出現,擁護者也更振振有詞。由政府支持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CSER),在八月份提出一份研究報告指稱,如果中國繼續保持現狀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那可能爆發新的革命。 中國獨有的政治體制的確令改革變得棘手。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Andy Xie)接受CNBC(Consumer News and Business Channel)訪問時,形容中國的政體像是沒有皇帝的帝制揉合沒有投票的民主,因此當領導人並不是一件簡單之事。習近平會發現他的控制權在減弱,國家主席或總理不再像以前那般強大,因為不同派系分割了權力,他得和小團體共同治國。但謝國忠無法肯定,新領導人是否在必要時會有膽量消除他的對手。 “沒有君主的專制體制就像黑手黨”,謝國忠說:“中國的政治結構類似西西里,如果你想了解它,你應該看教父(The Godfather)。” 雖然胡錦濤留下不少治國危機給習近平,但不可否定他帶給中國的輝煌成就,且危機是由“危險”和“轉機”所組成,如果習近平能化險為夷,將是中國邁向超級大國的轉捩點。 編譯參考新聞: 1. http://www.cbsnews.com/8301-505245_162-57546229/hu-jintaos-legacy-a-strong-but-strained-china/. 2. http://news.sky.com/story/1008527/hu-jintaos-legacy-critics-lament-lost-years. 3. http://blogs.cfr.org/asia/2012/11/08/hu-jintaos-legacy-of-danger-and-opportunity-for-xi-jinoo/. 4. http://www.foreignpolicy.com/articles/2012/11/07/hu_jintao_s_gamble?page=0,0. 5.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asia/china/9662407/Communist-Party-Congress-can-China-impose-on-their-people-for-another-decade.html. 6. http://www.cnbc.com/id/49689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