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Will Be Rich!” 小女为80后,那年来美,芳龄10岁。 我们两代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来美后的经历,都很不一样。存在决定意识,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自身经历所带来的许多局限性。 挑一个很小的细节来说吧。初到IU(Indiana University)读书的那几年,碰到暑假总可以在报上看到公寓二手转租(sublease)的广告:3室1厅的新式公寓,原价每月800-900 (80年代价格,现价不知),暑假期间转租每月仅收300美元。我们几个租着廉价地下室的穷哥们,合计着地下室也要每月100刀,不如3人凑上300,也到漂亮的公寓开开洋荤?洋荤是开到了,可是3个来月内要搬两次家:放假初搬入,秋季开学前迁出—房租又回到正常水平啦。 时光流转,一眨眼是女儿从大学毕业的那个暑假了。我说你们那3室1厅的新式公寓月租每人分摊超过500,可以考虑一下sublease呢。您猜怎么着,人家根本就闲麻烦,敷衍我一下就算了—“I am working on it.” 学校不在本市,鞭长莫及,我们眼看着暑期间的几个月的房费是白交的,一分钱都没捞回来。倒是在开学前,公寓管理方寄来了一个账单,说是房间清理不彻底,所以罚金若干若干。回想当年,我们暑期的校园工就有替校方打扫“ 房间清理不彻底”的校园宿舍,赚取最低时薪的这样一个选项。(为校方的公车冲洗、清理或到图书馆打工,也是除了到中餐馆打“黑工”之外的可能。) 简言之,我们初来乍到之时,看着本地学生由父母供着学费、生活费,无忧无虑地享受着大学生活,好生羡慕。现在,轮到我们供着自己的子女享受大学生活了,按照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性,尽心尽力地做了,下一代呢,尽心尽力地去享受了。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sublease,她却完全不放在眼里。 我们心里不舒服,也没有怎么啰嗦。人家放着学校那边的房子空着,人却在纽约另外租房忙乎着自己的事业—3年级时暑期在高盛实习,4年级开学前就收到了雇用合同。这一年的暑假,就是在那个热闹的大都市,适应那里的环境,为即将开始的职场生涯做准备呢。 记得她来美才很少时间,曾流露过“I Will Be Rich!”的心态。我心里暗自发笑:发达?怎么发达?曾有一天,她站在离家不远的超市的“工作申请”电脑屏幕前,想获得一份替顾客装包的临时工作。可是,那时她还不到法定的打工年龄,最终只得作罢。我想,be rich,就这样 be rich?不如安心小康,庸庸碌碌也就是了。 后来,她一步步地走着自己心中的路。其中,有些步骤是我们不甚重视,不习惯放在鼓励事务之列的。譬如,她参与了不少义工、慈善类的活动:“Meals on Wheels”是为贫困家庭(特别是老弱病残)送免费餐的;“Relay of Life”是为特定疾病筹款的;高中时到社区的游泳队做义务教练;大学时宿舍学生群体组织的秘书,等等。我们对这些不太上心,因为心目中的“正事”还是读书。她的正事也没有耽误,4年内完成了会计学士,金融硕士双学位,然后走向了纽约金融中心的工作职场。 当然,刚刚踏入社会,她距自己的目标还有万里之遥。不久前,她寄来一些公司在YouTube上发表的年度报告视频,其中她初出茅庐就参与其中的AIG重组项目,显然是公司乐于着重渲染的一笔。(http://www.youtube.com/watch?v=r6XR11SWOOs) 看着视频中自信、微笑着的她,我感到与下一代的差距:我们挣扎奋斗于逆境,不太敢奢求妄想太高的目标,下一代的环境较为理想,起点较高;我们囿于从穷学生走过来的路,对于一笔笔“小钱”较为认真,她显然有些大手大脚,但对于高薪的工作、对参与者高要求的项目丝毫也不怯场。我必须承认,下一代人将比我这老朽一辈有“出息”,他们的追求,我未必能够想象。然而,我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满足与欣慰。尽管我对她无端放弃3个多月的sublease经久难以释怀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