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非诚》节目与网络舆论中的“暴民政治”
我是个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的粉丝,近些年来,几乎每期不漏。我在网上收视的经验是:似乎从某一个时间起,江苏卫视的官方网的播放就不能从北美看了(还是我个人没有搞掂啊?)反正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像没头苍蝇那样在网上乱撞:搜索《文学城》的《非诚勿扰》链接;不行就搜索《爱看大观园》的;后来发现万维网友谷语草鸣每周总能将两日的《非诚勿扰》及时上传,就基本上从这里看了。谷语君能这样按时为大家服务的精神,实在值得赞许。
这个节目看得多了,大体上掌握了男女嘉宾、三位老师及台下观众的一些基本倾向。而其中有一些是我个人不能认同的,颇感不吐(槽)不快。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老师和观众过于热心要“撮合”某一对人的倾向。譬如说,某个(或某些)女嘉宾在台上站得比较久了,显得比较挑剔;如果有人开始向这样的钉子户示好,而该女又不太领情时,财神往往会说:我觉得此男与你的般配率较高,如果连这样(般配)的你都不要,以后恐怕是希望越来越渺茫呢。
其实,看得多了,规律就是:再挑剔的女生只要坚持,就能等到自己中意的、合“眼缘”的。我私下认为“眼缘”实在是此类节目的灵魂。如果男女中一方或双方不感受到令自己满意的眼缘,你财神在那里的理性分析和认可又有何用?台下观众的连声大呼“在一起!在一起!”又有什么意义?
观众的心理似乎是“配成一对是一对”,“多多益善”。男女交友婚配的节目嘛,自然不是为了看“遗憾离场”而来的。可是,虽然只是娱乐节目,只是侧重“作秀”,两情相悦、宁缺勿滥仍是不可忽视的原则。近日,一位宁波男为某女而来未果,一位同乡女孩破格从后台站出来以身相许。只因为该男拒绝女孩的方式有些缺欠,财神与孟非均对该男表示了较强的鄙视。什么“太讨厌了。”什么“你(指宁波女孩)一定能找到比这个好的。”其实,该男是怀着很强的目的性为自己心目中的“女神”而来,一时情感上转不过弯来,实属人之常情。为什么一定要对他不满,表示蔑视呢?有人可以在遭到“意中人”拒绝后华丽转身,甚至有人灵活得令人一头雾水,大感匪夷所思;有人就是没有那么灵活,在情感问题上显得滞重,我觉得是无可厚非的。此时的老师们(和观众们)表达出具有如此强烈价值判断的评判,我感觉没有必要。
延伸至网上的八卦,最能吸引眼球的自然是“出轨”的文章莫属。对姚笛表示憎恨的人多,对文章表示不屑的相对的少。给我的感觉是,似乎人们希望文马的复合,所以痛恨小三的罪恶。这里面的真相,我们可能并不清楚,当然也不想搞清楚。只是想,偷情是两个人(两个成年人)之间的事,为什么公众舆论明显地对此事件中的女方的愤怒多于男方呢?仅仅因为女方是名花无主吗?
《非诚勿扰》与网上八卦有时显示出来的过于强烈的价值判断,我能理解其心理动因,但是不敢苟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