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粮票”的“意识流”
跟老外讲起60年代至80年代的生活,难免会涉及到“粮票”这个话题。
懂点中文的老外,常常望文生义,问“粮票”是否与“Food Stamps”相同。字面上这两个词似乎对应,可是并非一回事。真正与我们的粮票具相同功能的,应该用“ration coupon”一短语。首先, Rationing(配给)是指:
Rationing is the controlled distribution of scarce resources, goods, or services. Rationing controls the size of the ration, one's allotted portion of the resources being distributed on a particular day or at a particular time.
(配给是指对于稀缺资源,产品或服务的有控制的分配。配给控制配给物的数量大小,即某一个人在特定的某一天或在特定的某时间段中被允许得到某一资源/物品的限量。)
下图为1918年欧洲的面包配给券
60年代初,由于天灾人祸,国内粮食供应成了要命的大问题。粮油(及副食品和紧缺产品)限量供应开始实施。当时作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我们,每月配给的粮食也就二十来斤,每天不到一斤。眼看着粮食供应的现实:紧、紧、紧;人们每天脑海中回荡着一个字:饿、饿、饿。面有菜色者众,患肥胖症或糖尿病者极为罕见。负责粮食限量供应的粮票大约可叫作staple food ration coupon :油票—cooking oil ration coupon;布票—cloth ration coupon,等等。依稀记得供应最紧张时,还有过肉票(pork/meat ration coupon)、菜票(vegetable ration coupon)和点心票(snack food ration coupon)之类,不一而足。
(各地粮票集锦)
大约是在每个月底吧,胡同的“街道积极分子”某某大爷大妈就招呼各家各户“带上购粮本儿,到3号去领粮票喽!”(这个3号,是没有变成“新”红色门牌时,那个大杂院的蓝色门牌号码;到了60年代中期,它就变成5号了。)把一家人的一百好几十斤粮票领来,可得好好数一气呢。若是少领了,月底不就得去喝西北风吗?
记得上小学时,一次去粮站买粮食,看到粮站外站着一个小姐姐,哭成了泪人,不敢回家。原来,她是一边往粮站走,一边看书,不小心把夹在书里的粮票搞丢了。旁人怎么劝她回家她也不听,只是一个劲儿抽噎着说,“好几十斤粮票,找不回来,我爸还不得打死我呀。”听了让人心酸。(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