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大白菜引发的回忆
前些天,突然想吃当年(下酒)的一道便宜凉菜:糖醋辣白菜丝。于是,到东方超市买了两颗大白菜。又由此想到早年间胡同里家家户户,入冬后踊跃购买、贮存大白菜的盛况。
那个年月,大棚暖房还没有普及,老百姓吃得起的冬菜,大约只有大白菜一样。若不是成千上万吨的大白菜,从远近郊区,甚至从外地,源源不断地拉进京城,真不知道居民们在北京相对漫长的冬季里,能拿什么来充当蔬菜?恐怕是要用腌萝卜之类的咸菜过日吧。
正因为大白菜多、价格又便宜,才有可能每家每户几百斤、几百斤地购买、贮存。印象中,好象是几分钱一斤,存个两三百斤,也就是十元以下吧。大量的白菜买进了家,堆放在房檐下,底下铺了垫起的根基(如砖石、木板之类),外面蒙了塑料布,冷时还要加盖毡子。记得到了温度最低的时候,怕把白菜冻坏了,就“抢救”到室内,桌子底下,墙角等地,到处堆满了白菜。
入冬囤积大白菜当然不是为了堆在一堆儿看热闹,而是为了解决一日三餐的吃菜问题。于是乎,白菜的各类的吃法,变化多端,轮番上场。炒白菜,熘白菜,拌白菜,白菜汤,好不热闹;白菜丝,白菜片,白菜条、白菜块儿,白菜梆子,白菜叶,白菜剁馅儿,眼花缭乱。
记得在工厂食堂就餐多年,每年冬天的白菜都要吃到腻歪。甲级菜:熘肉片,3毛一盘,含百分之5到10左右的白菜。乙级菜:肉片炒白菜2毛一盘,白菜含量占百分之40-50以上。丙级菜:白菜炒肉丝1毛5一盘,猪肉含量充其量15-20%, 丁级菜:炒辣白菜丝,不含肉。即是说,猪肉与白菜的比例此消彼长,构成了名目繁多的“菜名”。
冬季的大白菜,总给人“老生常谈”之感。只有一次,我感到了“新意”。春节到朋友家赴宴,他家端出了自制的“芥末堆儿”—这是大白菜的根部加嫩心部分腌制出来的小菜,不含芥末,却有浓烈的芥末味道,据说是靠特殊方法培养出来的。咬一口,芥末冲鼻的辛辣直冲脑门,有很好的醒酒作用。
我对主人的“芥末堆儿”表示了兴趣,他就好心地介绍了一番:先用开水冲烫几次,冲到大半熟,再加调味,置于室外的冷温中若干若干日,特别之处在于要用小线把每一个白菜疙瘩来个结结实实的“五花大绑”,再如何如何。回过头想一想,制作过程也许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可是,那时是二十浪荡岁,单身,一年到头吃食堂,哪有兴趣听制作步骤超过3步的“菜谱”?
最后流传记忆下来的,倒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吾家传统的“糖醋辣白菜丝”,因为它太简便了,想忘掉都不容易:上好的大白菜,只剥出其中的嫩心备用;热开水焯一焯,(防止烫老)切细丝后置于盘中,放糖、醋、少量酱油、香油拌匀,根据口味添加辣椒酱。没有“芥末堆儿”那么独特的辛辣,可是作为一道(下酒的)小凉菜,还是蛮爽口,清口的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