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我在体制内当差的时候,也曾在市委大院当过领导的秘书。
我当秘书的那个单位是新组建的,第一任领导是市委常委,大权在握,组建时调进来的干部都是清一色的大学生。那年月大学毕业生少,物以稀为贵,各个单位想进大学生的心情都很迫切。究其原因,除了当时的舆论大环境之外,还与领导的工作抓手有关。
道理很简单: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候,“杀、关、管”了多少阶级敌人是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于是“地、富、反、坏、右”就是领导的面子工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GDP的增长是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于是大型建设项目就是领导的面子工程;在拨乱反正的时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就是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于是大学毕业生就成了领导的面子工程。
所以,我大学刚毕业的那几年,如果单位里没有一两个大学生,那单位的领导就很没有面子。
看到这种喜人的政治局面,当年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于是就头重脚轻,飘飘然不知天高地厚了,认为自己是天之娇子,舍我其谁,一个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要多傻B就有多傻B。
只到后来我才懂得,领导当时喜欢大学生,并不是因为我们这些大学生真有多大本事,而是由选官用官的政治体制所决定的。
一句话说到底,领导总归是想要进步的,要进步就得干出让上级领导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成绩,而工作成绩如何体现,除了苦干之外,更要巧干,所谓巧干,就是要看上级领导最关注那个方面的工作,只有在上级领导最关注的方面下功夫,才能事半功倍。
“楚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当年邓小平说要重视知识分子,于是从中央到地方对知识分子就一级更比一级重视,试想,如果一个领导管理的单位里连个大学生都没有,如何重视?如何做出成绩来?没有成绩,领导如何升官?
前面说了,我当秘书的那个单位,调进来的干部都是清一色的大学生,这就很让其它兄弟单位的领导侧目,那些过来办事或串门的兄弟单位的领导,看着我们办公室里一群年青大学生的那种眼神,用现在的网络语言来说就是充满了“羡慕忌妒恨”。
虽然同是市直机关部办委局的一把手,但兼常委和不兼常委大不一样,我们单位的领导可以选调清一色的大学生,其它单位连一个大学生都没有,这与领导的权力大小有直接的关系。
闲话少说。
当秘书有两大工作,一是给领导写材料,二是给领导提包。
领导要材料,那可是泰山压顶,雷厉风行的。给你一个Deadline,到时候材料就一定要拿出来,拿出来你就活过来了,拿不出来你就死定了。
最急的是领导的汇报材料。
那年月,上级领导最喜好下基层搞调研。说起来,这“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还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沿袭下来的工作方法,领导下基层,搞调研,当然要听汇报,我的领导虽然是市委常委,但比他大的官多的是。例如正要下班的时候来了通知,说明天早晨中央或省里某某领导要来亲自听汇报,得了,作为领导秘书的我今天晚上就不用打算睡觉了,立即打个电话给老婆,说我要赶材料,今晚回不了家了——这样的情况,一个月也总有个三五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