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创新的哲学理解(上)
中军
2015.4.8
在手指一点,思维就能纵横天下的当今,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不会主导时代的潮流。思维创新,是要突破旧有劳作的观念,超越传统思维的方式,创建现代生活的意识,推动科技发展的进步,适应人们理想的要求。但是,究竟什么是思维创新,创新思维是怎样发生的呢?
从前面几篇讨论中,我们看到了语言学会涉及到文字、语音、语义、语境的问题,认知学会涉及到童年、兴趣、记忆、思考习性、实验模型的问题,心理学会涉及到意识、
潜意识、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的问题,社会学会涉及到环境、习性、生活方式、大众心理的问题,伦理学会涉及到品性、道德、良心的问题,宗教学会涉及修 炼、诚信、忠实、信仰的问题,诸家的分析都是各有根据的。但是,怎样能够更加充分的从整体上来把握思维创新呢?
读了《论范例》,觉得有一些启发。
首先,该书把思维创新看作是悟性认识的一种规定。
------ [《论范例》将思维创新看作是悟性认识,既,“纯粹悟性”,的“唯一规定”。]
在作者看来,人的认识有三个阶段,即感性阶段、理性阶段和悟性阶段。悟性阶段是理性与感性的联系并上升到新的高度,基于“2+1”的认识状态。“悟性认识”被引入范例研究中,作为高于知性认识、理性认识外的第三层认识能力,也是最高的认识层次。
悟性认知和其他二种认知的本质不同在于:
感性认识,也叫知性认识,是人类最基本的认识能力。感性认识的感官资料来源于外界,通过人的身体器官接受刺激。感官将所感受到的这些刺激传达到大脑,大脑凭借感
觉作初步的处理,将指令发给各个有关的器官做出反应。知性认知,是思维将感性得来的经验材料进行处理,所得到的认识。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初步阶段,它的 特点是,个别性,偶然性,不定性,是最低级的认识,也是人最初始的认识能力。
------ [将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是康德个人对认识能力的划分。多数哲学家遵循的是“感性和理性”二个阶段的划分。很明显,康德说范畴的建立是“知性”,不是“理性”,很牵强。因为“理性”从字面上就已经包含了“理由,规律,道理”等概念在其中了。]
理性认识是人类较之感性认识处理问题,更高级的认识能力。理性认识的信息来源,虽然也来自感官,但理性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先进行处理。这个不同于感性的区别在于,
理性将自己在内心已经建立起来的认识能力,如运用理解和学习到的,结构化的知识结构,重新来组合材料和分析,以试图理解感官传递的信息。 这就是内心后天建立的范畴运用和内省的经验的运用。理性认识能力高于感性认识能力,因为理性认识,不仅单凭个人的感觉,而且借助人类文化的成果,如逻辑学,科学已有的结论等。所有基于理性认识所作的决定更科学,更坚实和牢固,更有普遍性和真理性。理性认识是基于知性认知,但又更高级的认识能力,它的特点是将感性材料,用康德的“范畴”概念加以整理,而产生更可靠的知识。
悟性认识,来源于理性认知,又高于理性认知。悟性认知的特点是,它不再依赖理性认知在内心建立的知识大厦,更无须处理感性认知所依赖的外界知识的原材料,而是利用心灵产生出特有的,新的图像,新的形象,直接进行思维和判断,用心灵直觉,不是感性直观,直接抓住事物的本质, 来认识真理。
------【作者抓住了悟性能力的核心:“心灵直觉”】
如果说感性阶段的特点是,外界与内心是截然分开的,内心空虚,外界牢固存在;理性认知既向外界寻找知识来源,又向内挖掘内心,筛选合适的规则来整理外界的知识原
料,经验的知识和抽象的知识,得到了统一的话,那么,在悟性阶段,外界与内心不再是两个分开的世界,也不是一对类似的世界,而是一个完整唯一的世界本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诗人的悟性思维。通过诗, 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画面,而不是语言,更没有逻辑与规则。但这幅心灵想象的画面,无可置疑,直接揭示了诗人的爱憎立场,份外鲜明,又入木三分。艺术家,诗人,美术创作者,多采用悟性思维的方法来表达自己,揭示世界。
------【作者的这里关于悟性认知的“统一内外认识”的解释,比范例原文的解释要更清晰】
就其规定及特点而言,知性、理性认识是“单一”性的逻辑思维,是一个一个方法的尝试,是“线性思维”方法,所以,知性、理性、甚至包括逻辑认识的核心弱点是不能解释新发现所需要的认识机制。悟性认知,则是“多线并行”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混合并用,是在头脑中的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想象实验”,它不拘泥于个别的具体实验操作,最终产生新的形象为结果。悟性认识,是思维“迅速,直接,准确,正确”地抓住事物的本质时,新产生的认知能力的结果的过程。
------【举个例子,参加选美的姑娘都在台上站成一排时,观众认为那个姑娘最漂亮,是一个一个从左到右仔细看过来的吗? 很明显不是。观众几乎一眼望去,就落实在一个或二三个人选上了】
以上的阐述及论证,说明思维创新是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活动,即“多线并行”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混合并用,表现了认知关系里的最高层面,超越了通常的逻辑思维形式,解释了“如果理性和逻辑能找到发现的渠道,机器有一天就会取代人脑,人就会逐渐失去存在的意义”的主体根据。这里涉及到了思维创新作为一个世界的内在三层关系,正因为如此,也会引出进一步的思考:
一是心灵与头脑的关系,既然“利用心灵产生出特有的,新的图像,新的形象”,那么这些“新”的生成与理性的头脑,在生活世界的层面而不是在具体学科领域中发生着怎样关系?
------【简言之,这个关系是范例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宏观世界是5个维度的世界,微观世界是二个和三个维度的世界,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受时空维度的限制。理解了范例的本体论,对悟性能力的基础,或“纯粹悟性”本身的来源,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是直觉与抽象的关系,既然“直接进行思维和判断,用心灵直觉”,那么这些“思维和判断”的直觉与概念判断、推理演绎的抽象发生着怎样的关系?
------【理性对于悟性,犹如感性对于理性,都是“扬弃”的关系(借用黑格尔的术语),没有感性,理性就是“空”的;同理,没有感性和理性,悟性就是“胡思乱想”的天马行空,不会有任何有效的结果。文学著作里经常描述的“遐想”,就不是“纯粹悟性”的认知的结果】
三是逻辑认知与非逻辑悟性的关系,既然“不是感性直观,直接抓住事物的本质, 来认识真理”,那么这种非理性、非逻辑性与不能找到发现渠道的“理性和逻辑”发生着怎样的关系?换句话说,这种非理性、非逻辑性真的就不要、排斥理性、逻辑吗?
------【同上,悟性对理性和感性,不是排斥,而是阶梯。属于“得鱼忘荃”的关系】
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显然是在整体上理解思维创新所必需的。
其次,该书从内在必然性上给定了思维创新的机制。
思维的本质是创新。但创新的逻辑机制是什么?创新的功能与重复已知的思维是什么关系?思维的创新逻辑与已知逻辑是什么关系?
------【创新,是发现真理的“种子”;已知的逻辑,是大家已经习惯的理解方式。只有在种子发现以后,用后者来描述种子将来会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大家才能理解种子的重要】
作为最高层次的抽象思维认识,悟性认识的核心,在于跳出理性认识的“条件”限制,揭示人类“发现的思维机制”。
------【说的很对。这是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的“飞跃”过程】
在《论范例》看来,人们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它们来的是如此自然而然,以致于人们无法用现有的逻辑方法来解释。其实,这种“创新发现”的逻辑机制,不在感性理性中,而是在悟性认识里。
一般在宗教中提及“悟性”,将其解释为一种突然的“觉醒”或“顿悟”。 悟,字义本身,包含思前想后,百思不得其解的意思。顿,表示突然性,刹那间在头脑中发生的事件,而不是通过逐步的推理或证明得到的。范例哲学探索了悟性过程,认为有如下4个阶段:
一是思考准备。此阶段是盲目的,连续不断的思考。这种思考,不断运用已经知道的逻辑和条件,反复检查自已对问题的理解是否正确,所要解决问题的集合中各个因素,所有条件都已经考虑到了,套用过了。这种过程重复多次,以致自己终于相信所有可能的尝试都已经作了,确定无误, 但问题无解。反复的思想实验导致情绪的厌烦,思维于是开始扩大已知条件的集合,大脑开始走出“out-of-the-box”的思维,开始考虑新的假设的环境,配之与新的条件去发现解决方法。
二是临界激发。此阶段是新条件的假设和新解决办法的生成。激发这些因素是一个类似“通电“的过程,令人瞬间无比兴奋。例如,阿基米德发现解决了如何知道金子与其
他金属的比重时所表示的兴奋。激发因素需要临界点的到来,而这个临界点需要思维的畅通无阻,解决思维中久久存在的堵塞障碍,即条件。阻止的条件也许是多样的,也许不止一个,也许有更高的复杂性,背后是盘根错节等情况。 关键的问题是,思维必须对这些矛盾的存在,有异常清晰的认识,有非常具体的界定。没有问题在头脑的清晰图像,不可能出现思维的火花的可能。
三是产生媒介。顿悟需要媒介来激发,如同火药需要雷管来引导点燃。具体在大脑中,是由抽象的问题或困难,形成的“问题形象”。思维对图像的理解,有比文字理解快
速得多的信息处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幅图像值千字”。但这些媒介,是问题的形象图像,是关于“旧的问题图像”,如同是思维中的“锁头”。开锁,就是找到“钥匙”的过程。但没有锁的在思维中具体清晰的形象,不可能有钥匙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媒介产生。
四是生成新象。新的解决问题的媒介,是新的文字与图像的不断转换和产生的过程。思维每重新假设一个新的环境或条件,头脑就形成一个新的形象。这种不断的转换过程,就如同人们不断搜索哪一把钥匙,是能够“开锁” 所需要的。正确形象导致开锁成功,是一个瞬时的过程。因为思维处理图像功能的迅速所导致。之所以文字不足以担当悟性顿悟的功能,就是因为文字的理解需要更长的时间。思维对问题形成的形象,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诗句,清楚地告诉了人们社会问题的症结。当人类找到如何实现公正的方法,同样也会形成一种正义力量的“金光大道”的新形象,来解决问题。
这四个阶段说明了思维创新是一个从盲目发生,到新象生成的涉及原发思考、语言情绪、问题激发、新象呈现的过程,能够解释思维创新的冲动性、突发性、激奋性、创建性等特点的根据。
------【这些是范例说的吗?我怀疑是本文作者说的硬塞给范例;或是范例作者在哪里“山寨”的也说不定,建议“查三代”。因为我都不记得了。】
但是,
也存在着问题,例如,从思考准备看,既然“此阶段是盲目的”,怎么会“不断运用已经知道的逻辑和条件,检查对问题的理解是否正确”呢?或者说,这种无意识与意识是怎样衔接的,是靠什么东西支撑的?在临界激发中,“没有问题在头脑的清晰图像,不可能出现思维的火花的可能”,那么这问题是怎样触电生成新条件的假设和新解决办法的?在产生媒介中,媒介是激发创新的雷管,但作为这个雷管的“问题形象”是怎样点燃了思维的炸药的?在生成新象中,虽然赖于 “新的文字与图像的不断转换”,但是这些文字图像本身不可能生成“金光大道”的。
------【所谓“盲目”,指的是人们通常还认识不到自己思维的本质:绝对与无限的特性。从思维的本质来看,它与“绝对的绝对”属于同一种性质,是“二级范例产生的故乡”,既“高级范例”。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在这个意义上都是思维的“儿女”,思维看它们如数家珍,是早在孕育其中了。】
探索这些背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也是整体理解思维创新所必需的。
最重要的,该书从主体性上提供了思维创新的必然根据。
在把悟性认知作为最高阶段、把创新机制视为非逻辑的直观而发之后,《论范例》论述了思维创新是如何从有限层面发展到无限层面的。
思维创新首先是从机械、有限、相对的个体,上升到新的,在无限个体中的重新确定。那么,什么事物,或“介面”,是连系有限个体和无限个体的桥梁?
这种 “两种物质是如何联系的”这个问题,在笛卡尔哪里就被提出来了。笛氏找不到满意的解释,只回答他们的联系是上帝的意图。
这个界面就是人脑的软件。软件是命令的发出者,硬件是命令的执行者。软件的创造有无限的可能性,而硬件的功能受客观外界条件的限制。心灵和肢体的关系,类似于有限之物和无限可能性中的新的意念的关系。思维的无限功能和肢体等外界的联系,在于一种 “介面”,和一种“制式转换方法”的配合,它类似于计算机软硬件连系的道理。
------【是的,图灵机的思想。图灵机就是有部永远取之不尽源泉,用之不完能力的思维计算机】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