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芳华》 老钱 (12/19/17)
(《芳华》剧照)
在穿过亚特兰大的州际高速85号公路的93和94出口的之间有一个Regal电影院#24,是佐治亚地区专门的,也是唯一的,放映大陆电影的地方。而且,我看到的都是新电影的全球同步首映式。每次,我们一些朋友,都会相约而去。不管如何,都是大陆艺术上的精品嘛。 第一次是看的《我不是潘金莲》。我写了观后感《老钱:“为‘影响’服务” - 看《我不是潘金莲》》。 然后是,周冬雨主演的《喜欢你》。我没有赶上首映(都是在周末),就于星期一去看了。因为看不到这个电影的广告,我就不知道,《喜欢你》的英文是什么。电影院的人很热心,找到一个说,这是中国电影,就是这个。我就买了票冲进去,已经开演了。没有看到题头。越看越不对,完全是香港片。赶紧在手机上查了一下。英文名是《It is not what I expected》。于是,我立刻大概领会到了《喜欢你》的中文含义。我就给他们解释,“This is not what I expected”。“What I expected is 《It is not what I expected》。”。都成绕口令了。最终才闹明白,只有一场,晚上十点半的;我也只好扫兴而归了。 所有这些大陆电影,基本上都是只有大陆人才看得懂。这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很难让“大酱缸”之外的人理解。我们看得喜怒哀乐,或开怀大笑,或痛哭流涕,他们看得如同嚼蜡。所以,只有华人在周末看几场后,就卖不动了。而且都排到很晚的时间段。美国一个电影院里有十几个反映场。卖得好的电影,可以是几个场子同时放,而且从早放到晚。卖不动,就立刻减少场次。票房价值不高,就要“下架”了。 这次的《芳华》,铺天盖地的好评,所以我们几个朋友一起约了去看了。我们有三人是77级(我们才经历了的77级聚会,可见《老钱:我们是史无前例的77级!》),一个是83级。今天相当的满座。散场了,我注意了一下,绝大部分的华人观众,都是年轻人。 作为77级的,虽然看了也很喜欢,但是一直在沉思。既哭不出来,也兴奋不起来。83级的则哭得天昏地暗。 我问她,为什么这么感动,她说:我也说不清。只是觉得他们活得真不容易啊!所以很打动我,我真为她们,也为自己感到委屈......是的,她们和他们活得真不容易。岂止是不容易啊......我们的憋屈,只有我们知道。她又说:“话又说回来,如果生活太容易了,就像白开水一样了......”我耸耸肩表示赞同。 她反问我,你们怎么看。我们?欲言还休,欲言还休,一时怎么说呢? 已有朋友要等着看我的观后感呢。我也正在纠结,正在是写呢,还是不写的犹豫之中。唉,写呢,肯定要得罪人。在微信上看到了《王开东:不是每个青春都有“芳华”》。他写的很好。差不多就是我想说的一部分。他说了的,我就不再说了。 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也是真不容易,所有纯真的感情,被压抑着。为此,2010年,我写过《山楂树之恋》,《张艺谋的新作《山楂树之恋》》。 这些,我就不再说了。要说的是这些之外的事情。 这部电影,和所有的好电影一样,也经历了,禁了,又开禁的过山车般的经历。这禁再开禁,本身就是故事。让我立刻想起了陈丹青的话:“我們看什麼電影你要管,看什麼電視你要管,看什麼書你要管,說什麼話你要管。但是,我們吃什麼你不管,住哪裡你不管,孩子上不了學你不管,生病了你不管。總之該管的你不管,不該管的你他媽的全管”。 禁再开禁,就是先认定这部电影是有害的,“不能让老百姓看”,副作用太大。然后又发觉,还是“有教育意义的”,可以激发“爱国主义”,可以利用。这是同样的一些人的认识变化,还是不同的人做出的不同决定?不得而知了。但是,中国有句老话说,“别人咀嚼过的馍不香”。岂止是不香,想到已经被人咀嚼过了,就有点呕心。迄今,国人连这样一点点自主权都没有。这才是电影之外的悲剧。 关于“爱国主义” 对于以自己爱国为自豪,以为爱国就理直气壮,就以为占领了道德制高点的人,对于这些人,只要问一个问题:什么是“爱国主义”?“如果你的祖国是德国,因此你就支持希特勒吗?” 爱国主义,其实是一种狭隘的情绪。其实就是个人主义的放大,扩张。还不如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只是一个人自己的事。只讲爱国主义,不分青红皂白地讲爱国主义,就是放大的哥们义气。村头主义,山头主义,到地方主义,民族主义,直到爱国主义,都是哥们义气的一级一级的放大。越大越华丽,越能忽悠老百姓。 “如果你是德国人,你就支持希特勒吗?” 作为有文化教养的人,作为能够拿着手机,能上网的现代人,应该有再高一层次的是非标准和道德标准,行为准则。而不是“德国是我的祖国,我就要支持希特勒”。而应该是思考一下“祖国占理吗?希特勒做的对吗?” 人类历史成千上万年,不停地互相杀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老百姓的生命,年轻人的芳华,成千上万的,就像蚂蚁一样的不值钱,在帝王将相的一挥手之下,一弹指之间,就消亡了。每一条人命,从十月怀胎到十七八岁,对于一个母亲,一个家庭来说,这是何等的悲痛和损失啊!这是灭顶之灾啊!可是,在帝王将相的运筹帷幄之中,不过是一群蚂蚁,一个数字而已。死的,伤的,都是老百姓啊。而像罗援那种鹰派将军,高干子弟,纨绔子弟,在越战开战前夕就开后门撤回来了。不久前据网上说,也已经移民美国了。
不由得我耳际响起了杜甫的名句: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 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就看看祖国的历史吧,反反复复地,人口从鼎盛消去一半,一大半,甚至频临灭亡。从头再来,周而复始。 我是承认战争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为了正义,我会义无反顾上战场。 可是千万年来,那一场战争的双方不都是高举正义,替天行道,爱国主义的大旗?其实,大部分战争都是无正义可言的。最起码,有一方是非正义的。都是被帝王将相的爱国主义忽悠裹挟带要吓才能发动起来的。 这就是我看着《芳华》中十分钟的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时的思绪。冯小刚话说得漂亮,我想严歌苓则是心中有数的。 但是,这部电影,还是可看。因为,它的场面,故事的表达,演员表演的技巧,编导的处理,还都是比较真实的。青年男女,韶华美丽,怎么不是芳华?可是芳华中裹着,心酸,心计,悲痛,自私,奸诈和卑鄙。 也有批评说,没有深度。其实,深度在于观看者的深度了。没有办法要求文艺作品的作者,都像外科医生那样,把什么都切开,血呼啦里地呈现出来;而且,有些脓疮,恰恰像鲁迅讲的那样,像花一样的美丽。 只要是比较真实的呈现了,就包含了深度。就像生活一样,多少人能看到深度呢?往往只有伤到自己了,才会大呼小叫地疼痛;而且也只限于切肤之痛。 所以,真实再现的艺术作品,犹如一个富矿,可由观看者自己去挖掘。 看到何小萍的父亲在劳改,我立刻会进一步地问:在哪里,北大荒,天山脚下,还是夹边沟?为什么,右派分子,反革命,还是张志新那样的?怎么死的,饿死的,累死的,还是打死的?我想,在严歌苓的心底,自有一本明细账。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情节,背后都凝聚了无数的故事。 这就是叫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所以,真实,才是艺术的生命。或者叫,伟大的现实主义手法,给观看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以为《芳华》不失为一部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