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人性化的耶稣和激愤的民众- 听巴赫“马太受难曲”有感 |
|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是西方音乐史上的巅峰之作,其内容和形式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论是作为音乐爱好者还是基督徒,如不聆听此曲,实在是人生一大憾事。
巴赫是位虔诚的新教路德宗的教徒,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德国的路德宗的教堂音乐逐步接纳了歌剧和世俗歌唱的技巧,巴赫更是在马太受难曲中采用了这些全新的方法,赋予作品强烈的戏剧性和观赏性。
马太受难曲的叙事部分来自马太福音的第二十六,二十七章,包含了耶稣的受难全过程。这两章中的人物悉数登场,巴赫生动地刻画了耶稣,彼得,犹大,彼拉多,大祭司,作伪证者,民众等的众生相,并在其中穿插了众赞歌,宣叙调,咏叹调,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从而感染了听众,升华了宗教思想。
巴赫采用音乐象征手法, 耶稣在作品中以男低音出现,并伴以弦乐,象征其神性,其他人只以低音提琴伴奏。 道成肉身的耶稣降临人世间,兼具神性与人性,巴赫不仅展现了耶稣神性的一面,也深刻地展现了其人性的一面。
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之后,同门徒来到客西尼亚,“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便对他们说,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阿,偿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耶稣连续祷告了三次。这是耶稣在面临死亡时,也曾有过的内心挣扎,但最后通过一次次的祷告,坚定了他救赎人类的决心。
巴赫通过音乐,直现耶稣的忧伤和软弱,犹如使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他的人性冲突。在这三次祷告的过程之间,巴赫加入了五段的宣叙调和咏叹调,来加强情感和宗教内涵,并逐步表现了耶稣的决心。尤其感人肺腑的是:《我想使自己前行》(Gerne will ich mich bequemen), 《主的旨意定要成全》(Was mien Goot will)
耶稣被钉十字架后,说最后一句话,“耶稣大声喊着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要离弃我?”男低音悲伤的唱段,再现耶稣死前的景象,令人泪下,其人性流露无疑。
这部作品的最后出现的几次民众的声音,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民众的声音与整部作品的基本节奏完全不同,整部作品的节奏舒缓,体现了受难曲的风格,但民众的声音却是短促有力,描绘出激愤的色彩。
当彼拉多问民众,耶稣作了什么恶事,“他们便极力喊着说,把他钉十字架。”“把他钉十字架”的激愤旋律在各声部唱一遍,此起彼伏。彼拉多随后说:“留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众人的旋律再起:“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众人的决心随着音乐而现,令人不寒而栗。耶稣死前,有人听到他呼叫我的神,“有的听见就说,这人呼叫以利亚呢。”“其余的人说,且等着,看以利亚来救他不来。”同样在这里,再次响起众人的激昂的声音,体现了冷酷的嘲讽。
音乐神似地展现犹太民众的仇视心态,不由使人联想,如果你我亲眼看见耶稣,是否也会欲杀之而后快呢。
“所有音乐的目的及其始终不变的动机,除了赞颂上帝,纯洁灵魂以外没有别的”巴赫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