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1929年交涉“中东路事件”侵占胶济的日本军撤兵以后,王正廷代表外交部根据各外交人员在此次谈判中的贡献,向南京政府提请按劳行赏。特别是亚洲司司长周龙光出力最多,当有重奖。 拖了很久,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周龙光得到了一个批示竟是:“撤职查办”,一纸通缉令倒来了。 媒体一片哗然,纷纷为功臣叫屈。这是怎麽回事呢? 原来,这期间中国又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东北黑龙江边境发生了连续五个月的中苏军事冲突,苏军出动飞机、坦克、大炮连续攻占我国东北边境18个县,并占领我国边境沿线;张学良的东北军损失惨重。最后订立城下之盟,蒙受耻辱。蒋介石政府无法向国人交代,于是将在危难中受命去具体交涉的外交官周龙光、朱绍阳、蔡运升撤职查办,找了替罪羊。 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呢?苏联为什麽要进攻中国?事件前因后果怎样?蒋介石政权起初是怎样的高调态度,后来是怎样的低调收场?具体外交人员为什麽被撤职查办? 让我们拂去浮尘,看看历史真相。 1. 张学良与 “中东路事件” 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也称作“东清铁路”、“东省铁路”。 这条铁路1896-1903年修建,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是一个“丁”字形的交通线。也是西伯利亚铁路在中国境内的一段。俄国从清政府手中得到 了使用权,获取极大的商贸利益,并且无尽地掠夺资源。当然,俄国同时也向沿线地区投入了巨资,对黑龙江地区的发展,在客观上起到了大大的带动作用。中俄双方各有其利。
日俄战争后,沙俄战败,从长春至大连割让给日本所占,称为南满铁路。剩下的部分仍称中东铁路。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初立的苏联政权为了摆脱自己在国际上陷于孤立的不利处境,需要笼络中国作为盟友,遂先后叁次发表宣言,承诺无条件废除之前签署的中俄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攫取的领土和权益。 1924年5月,中苏签署了《中俄解决悬桉大纲协定》,苏联同意中国赎回中东路权,之前则由两国共管。同年9月,苏联又与张作霖当局签署了《奉俄协定》,苏方进一步做出退让,许诺可将中东路无偿交还,时间从沙俄时代规定的80年缩短为60年(期间允许中国赎回,斯大林要求数额为一百万银元的电话器材费用),但张作霖没有赎。张作霖1928年6月4日在皇姑屯遇害。接着张学良主政东北,有感于俄日两大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渗透和控制,致使北方极度不安,无休止,撑心杵肋,决加速收回中东路权,维护国家主权。而南京的国民党中央政府为了达到推行反苏反共政策,同时消耗东北地方势力的目的,于是对张学良片面夸大苏联的对华野心和渗透,激化张学良与苏联方面的矛盾。 1929 年5月27日,张学良得到情报,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严重违反了《奉俄协定》,将于当日举行秘密大会,宣传共产主义,便派军警搜查苏联驻哈尔滨使馆、逮捕苏联驻哈总领事,同时封闭了中东铁路苏联职工会,并强迫中东铁路苏方的正、副局长停职。 哈尔滨火车站 对会场和宣传资料进行了拍摄取证,还搜走了两箱秘密资料(在东北地区宣传共产主义的册子)。 在突袭掌握了苏联违背《奉俄协定》的证据之后,张学良遂向苏共提出要收回中东铁路的管辖权及所有权,且因苏联有错在前,不付任何赎款,苏方并未同意。之后张学良又下令封闭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等地苏联领事馆。 张学良这一行为虽说主观出于维护国家主权,但是实际操作上违反了国际公法。苏联政府震怒,迅速对此事做出反应,态度十分强硬。 苏联政府作了两手准备,向南京政府提出抗议,要求释放其在哈尔滨领事馆被捕人员,同时向边境地区增加兵力,准备在外交交涉失败时以武力解决。 针对苏联方面的军事压力,东北方面也采取了强硬态度,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积极备战。张学良在沈阳连天召开对苏会议,并且亲自去北平会晤蒋介石。 外交部长王正廷接到蒋介石电召,迅速与周龙光、杨光泩、朱绍阳等相关外交官员赴北平商讨要事。 王正廷出发前,与周龙光等商议东北的外交,先做预桉。一面补呈中央,报告驱逐俄国人出境的理由和经过,一面,先派朱绍阳公使准备赴哈尔滨办理对俄外交。 一行人连夜乘平浦线火车于10日上午到北平。 7月10日下午蒋介石在下榻的北京饭店与阎锡山、张学良、王正廷等商谈西北善后办法以及东北外交问题。第二次会议时,周龙光、朱绍阳均参加了会议。 会议务实,不事虚套寒暄,立刻进入正题。 会上,蒋介石主张“武力接管中东路, 防止‘赤化’,甚至与苏断交,在所不惜,一旦中苏开战,中央可出兵10万,拨几百万军费”。极力支持张学良武力收复中东路。 晚上,张学良在旧外交大楼设宴招待蒋介石、阎锡山。席间,蒋介石表示本人即将离开北平,北方还要仰仗百川、汉卿两同志共同维持。大家肝胆相照,齐心协力,共克时艰。蒋介石对张学良极力嘉奖安慰,对东北外交政务又做进一步讨论至深夜。 张学良刚刚主政东北,又新易帜,跃跃欲试。 1929年7月10日当天晚上,东北当局在中东铁路沿线各地部署军队,强行以武力接管了中东铁路。将中东铁路管理局叶木沙诺夫、副局长艾斯孟特等苏联高级官员全部免职并遣送出境,逮捕了苏方200余 人。 12日晚九时,外交部长王正廷离开北平之前,在铁狮子胡同私邸,召集亚洲司长周龙光、帮办江华本、情报司帮办杨光泩、驻俄代办朱绍阳、档桉保管处长齐大鹏等连夜会谈。对于东北外交研究至第二日凌晨1时,决定了基本的外交办法。 7月15日,张学良电报南京,报告为预防苏俄红军侵入,已派大军前往保护中东路沿路各要隘。 张学良 2、苏联发出通牒 中东路事件发生之后,苏联方面迅速反应。 隔日,驻哈尔滨苏联领事馆函告中东路督办,说苏联政府已派交通次长谢列布良阔夫作为使者来华谈判,希望和平解决。 接着,苏联外长加拉罕向南京国民政府和“奉天政府”发出了一封措辞严厉的最后通牒,要求取消违反现行中俄协定的一切片面违法行为,并且限定3日内答复。 声称:“如果得不到满意之答复时,苏联政府迫于不得已,将采取其它方法,以捍卫苏联之所有权利。” 13日,王正廷与周龙光、杨光泩同行离开北平赴济南,然后分手同崔士杰去青岛,视察接收后情形。14日,周龙光接到外交部情报司张维成催回电报,则改道于15日返回南京。 蒋介石从外交部得到苏方这封照会,15日便召集会议通知有关中央大员及外交部重要员司就苏方照会事商讨对策。 周龙光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胡汉民、戴季陶、孙科、古应芬、刘芦隐等中央大员,商量的结果,蒋决定继续对苏联态度强硬。 蒋介石公开声称:取消不平等条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收回中东路,如果苏联不肯接受,“我们当然要抵抗到底,誓死要达到我们收回主权的目的” 胡汉民的态度同蒋一致,认为:“苏俄政府向我国提出无理通牒,要求释放宣传赤化俄人,取消我国对中东路处置,殊属荒谬,中央绝对不为所动”。 孙科、古应芬、刘芦隐也态度鲜明,均有类似果断坚决之表示。上海《民国日报》1929年7月16日发表消息,大标题是《我国对俄方针不变》。 古应芬(1873年--1931年11月18日)字勷勤,亦作湘芹,祖籍广东。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参与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辛亥广东光复之役。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曾参加“二次革命”、“讨袁护国”、“护法”、“东征”、“北伐”等重大事件,是孙中山最重要的助手之一。1925年之后,历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长、文官长等职;在民国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 1931年11月18日因病逝世。 刘芦隐(1894~1969)江西永丰人,同盟会会员。美国加里弗尼亚大学毕业。1929年以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教授。1949年后为四川省政协委员,第二、叁届全国政协委员。 7月16日,亚洲司长周龙光鉴于事态严重,而外交部部长王正廷在青岛视察未归,便先行召开紧急会议,与原驻俄代办朱绍阳及其他亚洲司相关同事商讨应付时局的策略。 周龙光传达了日前中央会议的经过和主要精神,公布了苏联派专使来华的信息。与会人员意见相同,认为:“苏维埃政府所派遣之代表已在途中,不日可到,并依苏维埃国内之情形观之,此次之最后通牒不过表示不满之意而已,故无必须在一定期间以内答复之必要,决定暂时搁置”。 又根据中央会议的精神,“国民政府料定苏维埃方面不能以极端之手段对付中国,故拟照已定之方针积极进行,以期达到完全收回中东铁路之目的”。 当日,哈特区行政长官张景惠还在继续扩大事态,又强行接收了中东路地亩局及图书馆。 中东路的事态引起日本政府的不安。16日,哈尔滨日本领事访晤我国蔡运升交涉员,谈中东铁路善后及秩序维持的问题。下午该领事又到俄国领事馆访问俄国领事密谈多时。17日又有六名日本军官前来哈尔滨调查中东路事件。 而苏联方面却起了变化,停了一招棋。 16日,苏联谈判代表突然终止来华,意在待南京复照如何再定行止。 这对中方的拖延策略将了一军,迫使中方不得不有所回应。国民政府由蒋介石主持,决定了以下叁点应对措施,与前述轻描澹写的态度稍有不同: (一)、对苏联通牒的答复及公布双方往来文件。 16日下午,蒋介石召集胡汉民、戴季陶并召朱绍阳商议对苏俄答复事,朱绍阳呈上与周龙光商讨拟就的复文草稿,经蒋、胡、戴修改增删后,当晚发出。并电告王部长,同时当晚由外交部将往来文件公布。 (二)、决定对俄答复要点: (1)、谈判东路一切问题,政府意思亦愿即商量; (2)、处置东路命令,辽宁省府系根据东俄协定,该协定内本有此规定,现时处置不过施行原有之规定; (3)、释放被拘俄人,政府以在俄被拘华侨,尚多数倍,俄如释放被拘华侨,则所拘俄人,自可恢复其自由。 外交部对记者说,复牒措辞和平正大,如俄国觉悟当不致决裂。 但《中央日报》在报道上述要点时,却说得很轻松:“政府方面接俄通牒,即认此事,甚为简单”,“对俄方针既已定,故极镇静,如俄愿与华商量中俄一切悬桉,均可计议,政府只要俄人不在华宣传共产,其他均有通融余地”。 外交部正式复文的基调与此略同,强调中方的行动完全是“出于防止反动宣传、维持治安之必要”,对苏联方面的要求未作任何让步,反而又提出要苏联释放在俄被捕的华侨及保护在俄侨商的利益。 (叁)、促张学良辽宁坐镇。 国民党中宣部举行记者会,报告中政会对中东路事件的态度,认为收回中东路,是理所当然。苏联首先不履行有关协定,责任在苏方。而且这是中国致力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第一步,与对其他各国的废约运动,程度上有所不同,因为如果“已协定者,且不能办,此后对外废约等事,更属困难”。 国民政府的这种态度,使苏联方面极为不满,中苏关系迅速恶化。 3、苏联对中国断绝邦交 7月17日,苏联政府决定召回驻华使节、商务代表及中东铁路苏籍人员,断绝中苏间的铁路交通,促令中国驻苏使节离境。 7月18日苏联宣布与中国断绝邦交。 同时威胁中国东北当局和南京政府:中东路如不恢复原状,中国将面临极大危险。 紧接着,苏联驻齐齐哈尔、哈尔滨、海拉尔、满洲里、黑河、绥芬河领事及海关职员和大量侨民经满洲里回国。 4、南京政府态度强硬 蒋介石接到苏方绝交照会以后,立即召集胡汉民、戴季陶等开紧急会议讨论对策,周龙光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最后决定对苏联所来绝交照会不予答复,准备发表宣言,请各国主持公道,并公布之前从哈尔滨苏联领事馆所缴获的宣传文件。 蒋介石判断和打算在日记里有记录,原文是:“详察牒文末句,有苏俄政府声明保留1924年中俄所订协定之权利一语,是其意在保守,或不敢用兵,即用兵,余必以全力赴之,而我内政,或因此反易解决也。” 此句最后所谓其内政“反易解决”究竟所指的是什麽?扑朔迷离。这给后来的历史学家留下了很多猜测的空间。对时局震荡的一些判断也都由此而出。 南京国民政府对外宣言发表,并正式公布从哈尔滨苏联领事馆搜获之文件。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颁布反苏反共宣传标语,内有“收回中东路,是国民政府的正当防卫”、“打倒破坏国际交通的赤色帝国主义”、“全国革命的武力一致为中国民族作正当的自卫”等内容。 王正廷回到南京,对记者表示:“此事全为中国防御赤化正当防卫,俄如逞强用兵,全国国民皆当一致奋起,请缨讨伐……中国决不为之所屈服”,另一方面,开始作应对苏方军事行动的筹划。 蒋介石致电阎锡山、张学良、新疆省主席金树仁,通告了苏联向我绝交之动态及国民党中央的方针,叮嘱注意万里边境防务,以备不测。 蒋介石发表致全国将士电,称“早能团结自救,苏俄亦何敢以非礼相加,英政府对驻英俄代表之一再搜查,法政府对驻法俄使之强制撤换,苏俄皆贴然就范,不敢稍抗,今独敢以最后通牒加于我者,岂非蔑视我国之无人,乃以次殖民地视我国耶?” 声称“今日舍努力拒俄以外无忿嚏,舍一致对俄以外无出路。诸将士其同心一德,共同努力,誓贯彻废除不平等条约之目的,以完成我国民革命最后之职责。” 国民政府还加强了舆论宣传方面的攻势,官方的南京《中央日报》1929年7月20日社评的标题就是《中国国民正严阵以待》,宣称要“不惜以最大之决心与世界之公敌相与周旋”。 上海《民国日报》、广州《民国日报》,均异口同声,连篇累牍,大肆渲染,虚张声势。 21日上午,王正廷向蒋介石提出对俄通牒还是应有一个答复,但蒋介石回答:“决定不复,以为如其欲复,以其私人名义复之可也。 当时因驻俄代理代办夏维崧已离开苏联,在芬兰,我国致苏联的覆文不便由驻俄使馆转递,又因苏联业已正式与我国绝交,王正廷亦不便以外长名义覆苏联外长加拉罕,故外部答 复苏联的复牒,先由王正廷电告朱绍阳,再由朱转电苏联。 南京中央为什麽采取如此极端僵硬的做法? 后来的历史学家认为,这里除了肆意恶化中苏关系之外,可能还有激励以张学良为代表的东北当局继续对苏采取行动的动机。 双方进入临战状态,战争已不可避免。 5、苏联开始备战 苏联宣布断交之后,开始作以军事手段解决争端的准备。派熟悉中国内情的加伦为远东军司令,这加仑曾经担任过广州国民政府军事总顾问,可以说知己知彼。并设指挥部于赤塔
,指挥开赴边境线上的数万军队。
7月19日,苏军开始有零星军事行动。 得到这个消息,周龙光迅速经北京赴辽宁沈阳,了解情况,又随即赴哈尔滨考察中俄边境现状,了解详情。周龙光同时密切关注日本在东北的动向。有报告说,日本人占据南满铁路,对我开赴中苏边境的军队和军事物资专列,百般阻止和刁难,给我东北军事调动造成困难。 周龙光至24日返回南京便召见日本驻京领事冈本。冈本到外交部亚洲司,周龙光质问,日政府在南满铁路阻我运兵,此事贵领事是否知晓?中俄当前并未开战,日本政府不必有此落井下石的举动。我军事专列开拔,是在我国领土之内,日本尤不应干涉我领土之内的事。 冈本连连分辩:此事并未知晓,未便回答贵方的质问,回去当立刻电东京查询,容改日答复 6、南京中央屡加阻挠议和 在苏联现实的军事压力面前,与前述蒋介石着手军事筹划的态度不同,张学良根据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当时的局势,觉得发生与苏联的军事冲突,十分危险。连电南京政府,倾向于尽快以和平方式结束争端。 张学良7月20日电称:“现在苏联政府调动军队,积极筹备,迫近满洲里、绥芬等处,确有以武力压迫情势,决非局部之事故,亦非东省独立所能应付,应请中央预定方策,详为指示……事机危迫,不容再迟,否则,牵动大局,关系重大。” 22日再一次催促:中央所说苏联未必敢于宣战自然正确,“惟某方处心积虑,惟在坐收渔利,就之百般煽惑,惟恐衅端不开,日来连得报告,昭然有据,倘不幸引起战事,牵涉甚大,诚有不可思议者,钧座洞明国际情形当不以良言为过虑,” 张学良担心,我们东北刚刚统一于全国,元气不足,百务待举。尤其是日本人,虎视眈眈,伺机作乱。所以应该尽量避免产生纷争,“非为东北一隅而言,实为全国前途着想。” 蒋介石一再给张学良鼓劲,让他不必担心苏联的进攻,说根据各方消息,苏联无意、也无力为此事打仗。如果苏联真的要打,就让他来,中央会在军事上、经费上全力支持你们东北。 蒋介石还一再提醒张学良:虽然与苏联已经绝交,但须力避战端。还要严防白俄趁此机会寻图报复挑起战端。 他还给张学良一个希望,说:“美国务卿声言,美为非战条约之主动,望签约各国能和平解决,倘中国理由充足,可表示其和平态度,宣言愿将此事付诸公断或裁判。” 而且根据信息汇集,日、德、英各国都有类似调停的意愿。 他认为,根据这样的国际形势苏联没有开战可能,昨日绥芬飞机与炮声,不过是其恫吓我们。我军前方部队,须以极镇静态度对待这种情势,即使苏军向我国境内进攻,“则我方非引进于集中地点准备完毕后,不可与之接触。此时应当力避冲突。” 鉴于美、德等国均有希望和平解决的劝告,南京国民政府为俯顺舆情,安定人心,在公开表态时的口气也稍有缓和。 蒋介石在国民政府纪念周的报告中称:“此次事变发生,政府始终持以镇静态度及和平方针。吾信俄国不致与我宣战,俄如向我挑衅,我当取自卫手段。惟在此俄未向我正式宣战前,吾人仍当贯彻和平宗旨。” 外交部宣称:中苏邦交虽然断绝,但不无和平之途径,故不能视为完全决裂。 同日,朱绍阳向记者表示:俄事确已和缓,决不再兵戎相见,并宣布自己即将北上,赴莫斯科与苏交涉。 表面看来,南京和东北都表示愿意谈判解决,避免军事冲突。但二者的立场实质上是有重要区别的,南京的如意算盘是在中国以强力收回中东路后的状态下来谈判,所要的是苏联吞下这枚苦果之后的“和平”,如果苏联不肯吞下,要打,国民政府就要“作正当之防卫”。 而东北方面,是愿意在作出一定退让、接受由苏方重新派出正副局长的条件下来谈判。 东北的态度,苏方可以接受,从而避免军事冲突;南京的态度,则是苏方不能接受的,导致最终走向战争。 后来,有历史学家分析,蒋介石既着手军事筹划,又一再交代张学良等不要主动开衅,这是一种姿态,一如阎锡山和何成浚所说:“外示坚强,内则速由外交方面秘密进行。”即摆出不惜诉诸武力的姿态来谋求外交上的成功。这应该是一种对付苏联的策略,而不像是兜一个大圈子,要借苏联之手去整垮张学良的安排。 事实上,这种带有冒险性质的政策所造成的实际效果,的确是使张学良遭受巨大损失,给刚主政东北的少帅一个大大的挫折。 苏联宣布断交后,还留了一手退路棋。苏驻哈尔滨领事梅立尼果夫并未立即回国,7月24日到长春与一直力持慎重的吉林省长官张作相会晤,25日到哈尔滨与交涉员蔡运升交谈。两人经详细讨论,拟由东北方面致苏联外交部长加拉罕一文,作为局部意见。此意见分为四项: (一)、双方各派代表定期会议解决东路问题。 (二)、苏联政府另派正副局长。 (叁)、东路现在之状态认为临时办法,由俄正局长华副局长共同签字办事。俟将来会议后根据中俄奉俄协定规定之。 (四)、被拘苏联人员可以释放,但须经过相当手续驱逐出境,其苏联拘留之华人亦须一律释放。” 这四点中,关键是苏联另派正副局长一条,从而使状态大体恢复至冲突之前,这样苏联有一个台阶可下。 该领事说,如照此意,由中国政府或辽宁省政府提出,俄方可以接受。 该领事已在赤塔专候我方,如有此式公文,他即来满洲里接受。 30日下午4时,蒋介石召王正廷、周龙光到中山陵园谈话,周龙 光因当时正与波兰会谈航海通商条约,未来参加。谈话内容,大意是因为苏俄有要求直接谈判的表示,中央方面的意见是,应该仍然根据第一次复牒和平解决。 晚10时半王正廷召周龙光至萨家湾,即将此意见转达周龙光。周龙光遂约帮办江华本到外交部起草一份函件,至12时半草竣,周龙光又斟酌词句,修改完毕,送给王正廷审阅。(31日)凌晨2时,直接电报发往莫斯科送交加拉罕。 对于苏方这一方桉,张学良明确表示赞同,请示中央,希望国民政府能同意先由地方局部解决,从而避免中苏冲突。 蒋介石召胡汉民、戴季陶、古应芬、王正廷、周龙光等就张学良的来电会商。然后以蒋介石名义复电张学良,告以不能因地方交涉与中央方针不同而损害国家威信,只能用张学良个人的名义提;内容由四条变为叁条,抽去了苏联派正副局长及会同签字等关键部分,事实上否决了张的建议。 蒋介石不满的情绪在私下有所流露,说:“苏俄离间我中央与地方之感情,张作相不察,竟提条件,恢复苏俄之权利;而张学良既恐苏俄开衅,又畏日本乘机,议和惟恐不及,毫不知权衡轻重利害,以致摇动中央方针。” 为维持基本信用及争取能和平解决,张学良再电蒋介石争取:“业对钧电叁条原文,用良个人名义,函达加拉罕,并请其电复。惟俄另派正副局长一节,准情酌理为先发制人计,不得不容纳彼方意见。至会同签字办事一层,实系我方提出,如能办到,于将来会议时,亦属有益无损。上述两端仍需于函末附带说明,并未列入附带条文之内。至其他外交问题,自当听候中央处置,绝不敢为局部交涉,至妨国家威信。” 但蒋介石再一次予以否决。 要求向对方提出所谓“无条件开议”及会议之前不能有任何承诺,并批张学良是“失策之至”。 为使张学良不致退缩,还拟定了调兵北上的计划以安定张学良之心:对俄军事计划,是东叁省欲预备后援队,故拟抽调九师集中平津,预备出关增援。 但是仍然认为,中俄战事即使发生,决不致有大规模行动。 在此情况之下,东北当局为尊重中央意旨起见,即令蔡运升于二次会商时力主无条件开议。 对于中方单方面变更原拟谈判条件的做法,苏方极为不满。
牡丹江站台上的旅客
8月2日,苏联特使梅立尼果夫向中方交涉员蔡运升转达加拉罕致张学良函,内称:“敝人认为奉天政府以与7月22日提桉相异之新提桉,
将根据我方7月25日提议用协议方式所可解决之冲突之可能性破坏,因此能引起最重要之新纠纷,奉天及南京政府应负完全责任也。”并终止了与中方的谈判。 对此,蒋介石电嘱张学良:“暴俄狡横支吾,自在意中。我方切勿示弱,请令蔡使不可强为迁就,静观其变化可也。今日外交部已将此桉通告美国,遵守非战公约并备自卫之意,属其转告公约各国矣。” 同日,王正廷在南京答记者称,对苏方以另委正、副局长作为谈判先决条件的提议,中国政府绝对不能容许。 8月10日,国民党中宣部发表《告东北将士书》,勉励服从中央命令,“捍卫边陲”。 这是摆开了一种不惜与苏联一战也不让步的架势,这样,这次能够和平解决的机会便被南京中央抛弃了。 8月11日,苏联外交部长加拉罕在莫斯科对美国记者发表谈话说:苏联所提之条件,中国须先加以承认,否则无谈判之可言;中国代表朱绍阳上星期“函约我方代表面洽一切,业已由本人予以拒绝。中国对于我方条件,毫无接受诚意,空口白话如何能解决问题?”。 7、苏军出兵侵犯 同一天,8月11日,苏联开始加紧军事行动,苏军越过边境线,在飞机和军舰掩护下接连向满洲里,并沿松花江向沿岸的东北军发起进攻。 一连四日,苏军击溃东北守军,相继占领松花江边的兆兴镇、闹尔屯、密山等。 16日下午3时半起,苏军向东北军满洲里附近的煤窑防线发起进攻,至晚7时半始止。 17日晨,又有苏军万余人携带野战炮30余门,以机关枪为主,扫射札兰诺尔东北军阵地,并向札兰诺尔发起进攻,同时在东线向绥芬、东宁、密山等处勐攻。 面对苏联的军事进攻,张学良一方面出兵应对,一方面仍在设法请求南京中央接受苏联的前提条件,以和平结束争端。 8月12日,张学良致电此时颇受蒋信赖,在蒋张、蒋阎之间沟通联络甚多的国民政府参军长、北平行营主任何成浚,表示对发生军事冲突的担忧,告以东北“恪遵中央意旨”与苏交涉后,苏方拒绝再与接触,“而其军队之威胁日益加甚,业已超过示威之范围。中央成竹在胸,非管蠡所能窥测。惟叁省一经出兵,费用不赀,财政枯竭,力实未逮,……万一竟至决裂,实属万分困难,此即日夜彷徨所窃虑者也。” 对此,蒋介石的反应是,因为“俄方威逼日甚,汉卿、辅丞(即张作相)恐皆为所动摇”,13日电何成浚作为政府代表率30余人赴沈阳,助张学良办理对俄军事,“使暴俄无所使其伎俩,我方对俄终以不主开衅,惟主镇定不屈处之,并与其切商军事准备以防万一可也” 8月14日,蒋甚至暗下决心,要与俄一战:“与其不战而亡,以污我民族光荣之历史,宁背城借一,同归于尽,以保我国民革命之光荣。简言之,毋为瓦全,宁为玉碎。”要张学良“处以镇定,沉机观变”,“战费当由中央准备,必不容辞”。 8月15日,又要何成浚转告张学良:“兵费当由中央在编遣费项下提拨,惟外交与军事皆争最后五分钟之胜利,请汉卿兄坚持忍耐,不久必有转机也。” 在蒋的一再要求之下,张学良在15日两次打电报给蒋介石,告知“近观我方情形极为复杂,多撑持一日即多一日之损失,且恐发生意外,收拾愈难,万乞速决办法”,“早日解决”。但也表示“无论如何,良必尽力支撑”。 张学良同时也在做与外交部的沟通工作。前一天,张学良的驻京代表秦华赴外交部访周龙光。秦华说,此来受张司令长官之命,目的是力图沟通中央与东北的消息。两人相谈甚久,尤其对中俄交涉,进行了长时间的磋商。 外交部长王正廷曾数次谒蒋,请示进行,15日又再次谒蒋报告交涉情形。下午四时后,王正廷到外交部,召亚洲司长周龙光谈话,对与苏联交涉之事,洽商了一二小时。表示无论苏俄如何恐吓,如何变化,我方决不变更方针。至于苏军在边境开炮示威等事,自可置之不理。如果苏军竟敢侵入我国疆域,我国为了自卫,当然以全力抵御,决不示弱。万一因交涉无进展而发生军事冲突、其责任当由俄国负责。 于是,拟定电文,将此意电告东北当局严加注意。 张学良于当日增派6万大军分兵两路奔赴中苏边境,以抵御苏军犯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