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庭榕的博客  
闲来坐坐  
https://blog.creaders.net/u/2378/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庭榕
注册日期: 2009-05-05
访问总量: 215,61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未经授权 谢绝转载
原创文章 版权所有
谢谢光临
最新发布
· 告别百年孤独
· 卡夫卡随想
· 画之殇 - 走近Frida和Diego
· 说说火爆网络的《听说》和《新闻
· 《万历十五年》与中国时局
·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的音乐随感
· 那些年 老男孩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赏心乐事(6)】
· 《日出时让悲伤终结》的音乐随感
· 神秘的狂喜 — “走火入魔”之
【赏心乐事(5)】
· 革命者的爱恨纠结 — 电影《牛
· 在纽约看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
· 永远的花花公子 — 论唐璜及其音
· 永远的花花公子 — 论唐璜及其音
【赏心乐事(4)】
· 永远的花花公子 — 论唐璜及其音
· 墨西哥笑脸娃娃的新春祝福
· 婚姻让他望而却步 — 勃拉姆斯
· 婚姻让他望而却步 — 勃拉姆斯
【赏心乐事(3)】
· 如果人到中年,你会喜欢勃拉姆斯
· 末日经之世俗变脸
· 也谈谈朗朗
· 是无厘头还是高深莫测 — 透视约
【赏心乐事(2)】
· 足球赛场的经典音乐
· 声无哀乐 和声感人 —嵇康的音乐
· 俄狄浦斯王–斯特拉文斯基–新古
· 生命之不能承受—纪念舒曼诞生20
【赏心乐事(1)】
· 演绎酒神之舞- 千秋真一 PK 小克
· 最后四首歌 — 诗乐合一的佳作
· 跨越彩虹-贝多芬的感恩颂歌
· 自我流亡的音乐— 肖斯塔科维奇-
【抒怀心得(3)】
· 告别百年孤独
· 卡夫卡随想
· 说说火爆网络的《听说》和《新闻
· 那些年 老男孩
· 日剧《仁医》引发的思考
· 死之坚强
· 别对我说谎(20101128)— 伟大
【抒怀心得(2)】
· 真实和谎言 — 尼采与瓦格纳的
· 真实和谎言 — 尼采与瓦格纳的
· 说说小“周立波”张冯喜
· 牢狱里的力阻狂轮
【抒怀心得(1)】
· 从纳粹党歌看《宗教大法官》
· 从摔碎到重建信心—C.S. 路易斯
· 是人还是鬼-周立波和张洁的离婚
· 我们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马太系列(下)】
· 财主约瑟仗义葬人子 祭司兵丁封
· 客西马尼求天父 自不量力解经意
· 彼得贪生不认主 耶稣忍辱为哪般
【马太系列(中)】
· 彼拉多糊涂定判词 好彼得勇猛削
· 大祭司惊魂审讯夜 众百姓大闹衙
· 耶稣受难十字架 上天降灾以色列
【马太系列(上)】
· 贪婪犹大卖恩师 三十大洋惹血案
· 马太受难曲是怎样被忽悠成的?—
· 闲侃“马太受难曲”- 马太系列 (
【圣乐系列】
· 天国的声音 — B小调弥撒(巴赫
· 万王之王 — 亨德尔绝境挥写《弥
· Misa Criolla - 阿根廷民谣与弥
· 音乐宣告信仰 --弥撒曲中的信经
· 人性化的耶稣和激愤的民众- 听巴
【马勒世界(2)】
· 怒放的凋零 — 有感马勒的第六交
· 弃绝尘世 — 马勒的一首艺术歌曲
· 天人合一听马勒第三交响乐(下)
【马勒世界(1)】
· 天人合一听马勒第三交响乐(上)
· 童谣与失恋编织的荒诞葬礼—马勒
· 由死入生-从马勒的第五想起
· 在墨西哥听马勒“复活”交响曲
【天下评论(2)】
· 《万历十五年》与中国时局
· 明朝的安南之战和越南的反华传统
· “未来帝”网络预测闹剧的始末
· 哥本哈根的通天塔
【天下评论(1)】
· 谏问国庆60阅兵
· 翻云覆雨何其快:墨西哥“绑架”
· 是非曲直何时了-分析中墨外交纠
· 事实驳斥墨西哥政府对中国的谬论
【音乐与历史】
· Shema Yisreal 和华沙幸存者
· 世界格局的大转变— 1453年之君
· 世界格局的大转变— 1453年之君
· 乘着金色翅膀的思想
【中国摇滚】
· 再见 乌托邦 — 中国摇滚乐的沉
· 摇滚诗人汪峰
· 听许巍的歌有感
【诗画杂感】
· 画之殇 - 走近Frida和Diego
· 天使恶魔 迷乱人生 — 意大利一
· 复苏美洲大陆的梦幻与命运—智利
· 若幻若失-Peter Doig 的画
· 迷失的孤独—读帕斯(OCTAVIO PA
· 夜雨对床 兄弟之情
存档目录
04/01/2014 - 04/30/2014
12/01/2013 - 12/31/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2/01/2012 - 02/29/2012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9/01/2010 - 09/30/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05/01/2010 - 05/31/2010
04/01/2010 - 04/30/2010
03/01/2010 - 03/31/2010
02/01/2010 - 02/28/2010
01/01/2010 - 01/31/2010
12/01/2009 - 12/31/2009
10/01/2009 - 10/31/2009
08/01/2009 - 08/31/2009
06/01/2009 - 06/30/2009
05/01/2009 - 05/31/2009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由死入生-从马勒的第五想起
   从大学起,就开始喜欢马勒的第五,但那时只爱开头的两个乐章,一阵哭天抢地,惊心动魄, 昏天黑地,又是葬礼的悲痛,又是绝望的深渊,音响刺得两耳发胀。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更何况有马勒之愁可供一借,自是很投入了一番。 至于那脍炙人口的第四乐章,以纯弦乐器演奏,含情脉脉,两目生情.自从在电影<威尼斯之死>被当电影配乐后,就此名扬四海,成为马勒最广为人知的乐章.可放在整部作品中,实在有些丈二摸不着头脑。 更 觉不过瘾的是第三乐章,在这部作品中其时间最长,音响效果既不刺激,又不知所云。每当放唱片时,经常跳过这一段。今天去听马勒第五的现场音乐会,果不其 然,在听到这个乐章时,很多听众都昏昏欲睡,可惜也包括我(昨晚教会组织中秋活动,结果睡得晚,今天迷迷糊糊,睡意阵阵袭来,引以为憾,看来听钟爱的音乐 时,须先养好精神,方能心神共鸣.) 死亡是纠缠马勒一生的情结,在他的作品中无处不在,马勒通过音乐无时不对其进行思索。不同时期,对死亡的回答 也各不相同。我想不能认为马勒就是个悲观,神经兮兮,心理障碍的人,他是个有各种矛盾性格的天才,正如他的音乐,许多时候,痛苦并快乐着,快乐并痛苦 着。(当然也有痛苦并痛苦着) 在马勒的第二交响乐中,最后通过宗教的力量来战胜死亡。而在第五中,则是通过个人的领悟,也就是我认为的“由死入生”,来肯定人生。 而今我早已过了强说愁的年记,已是真知愁滋味了。再听马勒的音乐,也不光追求他的音响效果了。 马 勒在1901年开始创作第五。这年年初,因痔疮旧疾发作,严重出血几乎要了他的命,使他更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想必其死亡情结被加大N倍。更重要的是这年他 认识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爱尔玛,未来的妻子,那时的马勒可是钻石剩男,但在外人看来脾气古怪专横,他对妻子的要求实在是高:“我还必须承认我作曲时极需 孤独,我身为创作艺术家,对这一点要求无条件的配合.我的妻子必须同意我和她分居而居...她必须同意只能在若干事先订好的时间中和我在一起...最后一 点,如果我有时不想见她,她不应该生气,或是以为我对她疏远,冷淡或不满..." 这两件事不可避免得在作品中铺陈开来,有人讲第四乐章就是马勒的爱情宣言,所以其情绵绵如江水,并佐以不少文献,我也倾向此种观点。想来马勒好不容易遇见一个符合他条件的对象,尚且是上流名媛,漂亮加才气,自然要在音乐上献番殷勤。那第一,二乐章就是马勒的死亡主题的再现,因其自身经历,体验深刻更显凄厉伤魂。 最后第五乐章却是凯旋般的胜利篇章,从死亡黑暗过渡到光明人生,该是怎样的一段风景?这就是篇幅最长的第三段,马勒自述“这乐章交织之紧密,没有一个质素不经一番冶炼与转变......而一般大众-天哪,他们对于这团不断创出新天地的混沌骚乱,又要作何观感?...” 马勒的第五是部出死入生的作品,先以葬礼出场,继以悲痛质问天地,经过长时间的自悟,加以绵绵爱情,直达对人生的乐观肯定,以胜利而告终。 无死不能入生,以死开始,以生结束,死亡变为人生的序曲。至少在那时的马勒是这样应对死亡的,光明的照耀驱散了一切阴霾。 战胜死亡,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死而入生,在音乐中,更是时有发出震耳的回响。 1802年,贝多芬几乎在写海利根城遗书之时,开始创作第三英雄交响曲。1801年,他在给他的医生的信中写道:“过去三年来,我的听觉越来越差...我也常诅咒自己的存在...然而此刻,我却觉得我是上帝所创造的生命中,最不快乐的一个." 在 海利根城的遗书在结尾写道:"假如死亡在我有机会施展我全部艺术才能之前降临,我虽横竖命苦,但死亡毕竟来得过早了,我是愿意它来得晚一些的。然而即便死 亡早至,我也满意,因为它岂不将我从无穷的痛苦中解放了吗?死亡,你来吧,什么时间到来都可以!我将勇敢地迎接你。..." 但是在写好海利根城的遗书后,贝多芬凭着对艺术的信仰战胜了自己,完成了英雄交响曲,一个由死入生的象征. 这部交响乐的第二乐章,就是著名的送葬进行曲.第一次听时,大惑不解,为什么写英雄的葬礼,多么丧气,为何不多写他的丰功伟绩?英雄这么早就死光光了,还算英雄吗?想来不免令人沮丧,哪有以后的第五命运来得气势磅礴,热血沸腾. 但就是贝多芬开创了交响乐中的先河,把死亡带了进来,把个人的活生生的搏斗带了进来,才写出了这部划时代的作品,预示着浪漫主义时代的到来.也引发了后世柏辽兹,布鲁克纳,柴可夫斯基,马勒,肖斯塔克维奇等人在交响乐中的死亡主题. 贝多芬的个人经历是个悲剧,身为作曲家,竟然患有耳聋,其痛苦,其挣扎,其煎熬,不足为外人道,以致离群索居,粗暴待人,没有婚姻,更在在32岁时就想结束生命.第二乐章的葬礼不就是他自己的写照吗,在面临死亡的阵阵脚步时的内心回应吗? 一 个没有挺身而出,奋力对抗死亡的英雄,算不上是个真英雄,正是贝多芬用自己的经历写就了不朽的篇章,在末乐章中,他自比(更广义,所有真英雄)为普罗米修 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的文明偷来火种,而遭到宙斯永远的惩罚.贝多芬自己的音乐不也为普众点燃精神的火种,而自己却忍受耳疾的折磨吗?两者相似的命运与使 命,使贝多芬从死亡的阴影下重现雄起,焕然活出他自己的生存意义. 虽然贝多芬的生活是个悲剧,但他的音乐却是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把个人的痛苦硬生生地转化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力量,把对死亡的臣服扭转为壮丽的高歌,又是何等的壮观! “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 对 死亡的思索是人类的终极命题,人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在西方的音乐中也一直是个重要的主题,以上仅是两个例子,用来说明由死入生.还有许多别的音乐作品 也都体现这一思想.比如巴托克的管弦乐协奏曲,是其患白血病时创作的佳品,先展开死亡的悲歌,最后以光辉结局,死亡被征服.当然也有坠入死亡漩涡,发出 最后的哀怨,比如老柴的第六,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战胜死亡,活出生命的意义,是每个人永恒的梦想,不妨让我们先去听听音乐吧.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